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及齿科软件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颌面部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颌面部骨折,对所有患者行常规X射线平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齿科软件检查,对比各种检查方案的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X射线平片对颌面部骨折总检出率均明显低于CT平扫与CT三维重建及齿科软件(P <0.05),CT平扫与CT三维重建及齿科软件对复合颌面部骨折确诊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CT三维重建及齿科软件技术对单纯骨折或合并牙折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P <0.05)。结论 螺旋CT三位重建及齿科软件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确诊率较高,对于各类型骨折,尤其是单纯骨折及合并牙折均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方法 选择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患者86例,总结其螺旋CT表现,主要是观察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分布、密度,ICC转移淋巴结分组及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86例患者中,共发生淋巴结转移42例,占48.8%;②42例肝内胆肝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36例,占85.7%,贲门-胃小弯-胃左淋巴结组19例,占45.2%,胰头后方淋巴结组18例,占42.8%等;③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42例患者中,组织学分型为高-中分化癌的有33例,低分化型的有9例。结论 螺旋CT能够清晰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0月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的4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MRI及全身PET/CT检查。比较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复发灶、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MRI、PET/CT 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ET/CT检查在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3种检查方法在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影像特征,评价MSCT诊断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或临床高度怀疑结肠癌患者所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SCT检出病变位于盲肠3例,升结肠14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11例,小肠癌1例。其中左半结肠转移1例,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7例,远隔器官转移5例。35例患者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MS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其诊断符合率高于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肺癌影像学分期与外科手术后病理分期,评价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术临床分期中的准确性。方法 90例接受胸部外科手术的病人,术前按照临床检查及CT影像结果进行临床分期CTNM。术后进行病理分期PTNM。结果 C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度:I,Ⅱ期76.7%,ⅢA期74.4%,ⅢB期97.8%。I,Ⅱ期敏感度78.4%、特异度75.4%,ⅢA期敏感度72%,特异度77.5%,ⅢB期敏感度66.7%,特异度98.6%;CT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64.2%,特异度55.9%、准确度60.0%。结论 胸部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上有较高的准确性,以CT检查结果为主的临床分期能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主要依据,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是以淋巴结短径的大小为依据的,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有一定的差异,敏感性、特异性均不高,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联合PET或纵隔镜检查,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特征进行探讨。方法 对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的临床及CT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癌CT表现为:肿块型25例,腔内型6例,厚壁型4例;胆囊癌肝浸润17例,肝内胆管扩张11例;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12例;肝内转移2例;胆总管周围及胰十二指肠上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HCC)与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应用及敏感性、特异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与我院就诊高度怀疑HCC的56例患者及高度怀疑FNH的45例患者作为可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分析螺旋CT对HCC、FNH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对比二者在CT增强扫描时不同能量水平下的对比噪声比(CNR)情况以及能谱定量参数值情况。结果 64层螺旋CT对HCC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3%,特异性为66.67%,准确性为92.86%;对FNH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2.68%,特异性为75.00%,准确性为86.67%。增强扫描动脉期时HCC、FNH患者CNR均呈明显的下降状态,并且能量越高则CNR越低,HCC与FNH患者的CNR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门脉期FNH患者CNR逐渐降低,而在40 keV时获取最佳CNR,HCC患者则表现为CNR先升后降,80 keV时获取最佳CNR,HCC、FNH患者在80~120keV间的CNR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40 keV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在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HCC、FNH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检出效能、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45例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患者术前行256层螺旋CT检查,34例行心电门控扫描,11例行普通扫描,所有病例均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使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薄层图像进行综合评估,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45例患者中,手术证实256层螺旋CT畸形准确43例,TTE准确34例;其中TTE漏诊动脉导管未闭4例;主动脉缩窄7例;同时CT显示4例体肺动脉粗大侧枝。256层螺旋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6%(43/45)、75.6%(34/45),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作为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前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CRP/Alb,CAR)、术前术后CAR值改变(ΔCAR)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生存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100例NSCLC患者的术前术后的CRP、Alb值,计算CAR及ΔCAR值,卡方检验分析CAR值、ΔCAR值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CAR、ΔCAR值与NSCLC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前CAR值高水平与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糖类抗原211(CA211)及鳞癌抗原(SCC)高表达呈正相关(P<0.05)。ΔCAR高水平与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术前CEA、CA211及SCC高表达呈负相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发现:CAR值高水平患者预后更差(P<0.01)。ΔCAR值高水平患者预后更好(P<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ΔCAR值高低可作为判定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95,P<0.05)。结论 术前CAR和ΔCAR联合检测具有高效、灵敏、便捷、经济及创伤小等优点。ΔCAR对判定NSCLC的临床分期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及VEGF-2578C/A等位基因频率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NSCLC患者8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家族史、手术方式、化疗周期、化疗方案。采集癌组织,经免疫组化法测定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情况,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VEGF-2578C/A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分析VEGF蛋白表达、VEGF-2578C/A等位基因频率及癌旁组织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随访2年,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成生存组、死亡组。比较两组VEGF蛋白表达与VEGF-2578C/A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结果 在80例患者中,VEGF阳性49例(61.25%),癌旁组织阳性10例(12.50%)。VEGF阳性者的临床分期Ⅲ~Ⅳ、淋巴结转移占比显著高于VEGF阴性者(均P<0.05)。在80例患者中,VEGF-2578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CC型49例(61.25%),AA型6例(7.50%),CA型25例(31.25%)。其中CC型的临床分期Ⅲ~Ⅳ、淋巴结转移占比显著高于CA型(均P<0.05)。通过电话随访2年,提示56例(70.00%)生存,24例(30.00%)死亡。死亡组VEGF阳性、VEGF-2578C/A等位基因CC型占比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Ⅲ~Ⅳ、淋巴结转移患者的VEGF蛋白表达以阳性为主,VEGF-2578C/A等位基因主要为CC型,且VEGF蛋白阳性、CC型患者的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影响诊断效能的相关因素以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肺癌(476枚淋巴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PET-CT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的效能(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析影响PET-CT诊断效能的因素,以及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T-CT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65.75%(96/146),特异性89.39%(295/330),准确率82.14%(391/476),阳性预测值73.28%(96/131),阴性预测值85.51%(295/345),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短径、SUVmax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真阳性淋巴结与假阳性淋巴结的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Logistic回模型分析分析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为腺癌、中央型肺癌、低分化程度是肺癌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ET-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诊断的灵敏度受淋巴结的短径与SUVmax值影响,诊断的特异性受淋巴结的密度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病理类型、病灶部位、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判断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胸部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手术后对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胸部CT和MRI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MRI扫描,灵敏度为88.73%,特异度为94.74%,阳性预测值为98.44%,阴性预测值为69.23%,高于胸部CT扫描的69.01%、52.63%、84.48%、31.25%。淋巴结转移分布中,胸中段最多,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6.67%、60.00%、13.33%,胸上段中最上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最多,胸中段气管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最多,胸下段贲门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最多,MRI诊断准确率高于胸部CT。结论 胸部CT、MRI均能够诊断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MRI诊断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优于胸部CT,MRI在胸段淋巴结各部位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胸部CT,能够更清晰显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余慧敏  易村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3072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以及转移途径,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的子宫颈癌ⅠB~ⅡB期291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占18.2%(53/291),其余依次为髂内4.8%(14/291)、髂总3.4%(10/291)、髂外3.1%(9/291)、腹股沟深淋巴结1.7%(5/291),宫旁淋巴结0.7%(2/291)。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相关,而患者组织学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CT)老年女性患者的CT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自北京市2家医院和沈阳市2家医院选取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CT的老年女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肿瘤数目、形态、直径、强化特点及病灶钙化、坏死与周围侵犯等CT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述4家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200例PCT老年女性患者中,146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54例无转移。不同肿瘤数目和形态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肿瘤直径、不同强化特点及病灶有无钙化、坏死、周围侵犯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老年女性患者的CT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WI和动态增强MRI在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5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38例,无淋巴结转移的27例;其中55例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并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病变大小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析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time-intensity curve,TIC);同时比较不同T分期和病理分级舌鳞状细胞癌的ADC值差异。结果 65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长径均值(28.2 ±11.7) mm,短径均值(17.7 ±9.4) mm,厚度均值(26.8 ±11.9) mm,ADC均值(1.029 ±0.142)×10-3 mm2/s,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之间,病变的长径、短径、厚度以及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跨中线生长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5例行增强扫描的癌灶中,TIC曲线类型Ⅰ型(速升平台型)42例,Ⅱ型(速升流出型)13例。早期(T1+T2)舌癌组ADC值(1.090 ±0.113)×10-3 mm2/s,晚期(T3+T4)舌癌组ADC值(1.001 ±0.147)×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鳞癌的ADC值分别为(1.101 ±0.101)×10-3 mm2/s、(0.992 ±0.139)×10-3 mm2/s和(0.819 ±0.125)×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011×10-3 mm2/s和0.928×10-3 mm2/s分别为诊断高分化及低分化舌鳞癌的临界点,两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7%、63.3%和81.4%、83.3%。结论 DWI和动态增强MRI可较好反映舌鳞状细胞癌的特点,在对其定性、病理分级、分期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SPECT/CT)与GE 64排CT异机融合前后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简称异机融合)诊断结直肠癌及TNM分期的优势。方法 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18F-FDG SPECT/CT和异机64排CT检查,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18F-FDG SPECT图像分别与同机低能量CT及异机64排CT图像融合。36例患者中,共65枚病灶,其中原发灶36枚,淋巴结转移灶19枚,远处转移灶10枚,并依此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中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与邻近脏器关系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质量得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三组图像质量得分异机融合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3和-3.858和-2.844,均P<0.01)。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异机融合图像均优于同机融合图像,异机融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中、上段食道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探索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胸中、上段食道癌患者的应用指征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对58例胸中、上段食道癌采用食管癌根治术合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同期18例查体颈部触及淋巴结肿大未手术者作为对照。结果:58例手术患者,检出颈部转移淋巴结24例。颈部查体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而彩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A组)20例;查体和颈部彩超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B组)22例;术前查体和颈部彩超均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C组)16例;D组为术前查体扪及颈部肿大淋巴结未行手术者18例,A、B、C组发生率分别为15.0%(3/20)、9.1%(2/22)、37.5%(6/16)。B组显著低于A、C组(P〈0.0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道中上段癌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能清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种确定术式和评估预后的方法,以提高舌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方法利用自动弹射活检装置在超声引导下对37例舌鳞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以颈淋巴结清扫术或颈淋巴结探查术后对淋巴结检查的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与临床触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为94.59%,较临床触诊的59.46%高,假阴性率低,无假阳性,两种方法对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舌鳞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舌鳞癌术前可常规用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对可疑转移的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