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 测量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CBCT)的周围剂量分布水平,评估该设备运行中对周围人员及环境的影响,为临床辐射防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结合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CBCT)的自身结构特点,以CT孔径正前方为0°(逆时针方向)、45°、90°、135°、180°、225°、270°和315°方向,采用AT1123剂量率仪分别测量该设备正常情况出束时距离地面30 cm、80 cm和130 cm平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并划出临时控制区的边界;同时测量距设备外表面1 m处铅屏风后的剂量水平并作分析。结果 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CBCT)周围剂量场以0°和180°为分界线呈对称分布,且0°方向的5.5 m、45°方向的3.5 m、90°方向的0.5 m及180°方向的1.0 m以内区域(“勺”型内部)辐射剂量水平高于2.5 μSv/h;距设备表面周围1 m铅屏风后的CT孔径0°(正前方)、45°和315°的辐射剂量水平分别为0.37 μSv/h、0.22 μSv/h和0.54 μSv/h。结论 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CBCT)周围辐射剂量处于低剂量水平;所得剂量场的分布可为行政、医疗机构人员加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同时建议临床使用移动CT场所设置铅屏风,确保周围人员的健康和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4年南充市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辐射防护现状,为提高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使用FD3013B型智能化γ辐射仪对南充市22家医院43台X射线装置开展环境X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 涉及的医用X射线装置周围环境最大年有效剂量估算值在1.18×10-4~1.72×10-1mSv间,其中,瞬时剂量率最大值为某医院墙面,达12.26 μSv/h。结论 此次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但有多处剂量率较高,尽管目前国家环保部门尚未对X射线辐射剂量率有所限定,其对人体产生的效应也不可忽视,需进一步重视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移动式X射线探伤意外照射现场模拟检测及估算工人受照剂量。方法 对事故经过及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工程分析和个案调查,综合分析事故原因及后续引发的问题。结果 该能源公司管网安装蒸气管网时,聘请第三方检测公司对管网进行X射线工业探伤,造成87名工地工人疑似工业误照;根据现场模拟还原检测,使用辐射剂量仪检测到距离探伤机1 m处周围辐射剂量当量率为1 680 μSv/h,距探伤机20 m开外地方X射线剂量率为4.1 μSv/h,工人将受到14 μSv累积剂量;87名工人辐射应急体检无异常。结论 该起事件由于探伤检测公司在实施辐射危害工作前没有做到告知义务,随意开展;投资方、发包方没有履行监督的责任,造成工地工人恐辐心理,以为自己受到误照,导致聚集性事件的发生。相关企业应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对员工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与教育,消除恐慌心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选煤厂密度计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为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使用便携式γ剂量率仪对密度计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距密度计源容器表面10 cm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4.19~21.1 μSv/h和0.30 μSv/h~3.47 μSv/h,距探测器表面5 cm处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11.8μSv/h~465 μSv/h和0.53 μSv/h~54.5 μSv/h。结论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部分密度计工作场所周围的剂量率水平较高,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应在不生产时及时关闭源闸,或远离密度计工作场所,以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X射线床旁摄片场所电离辐射水平和采取干预措施后的防护效果,为管理部门进一步制订管理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9个区随机抽取12家医疗机构的15台X射线床旁摄影机,模拟日常病房开展床旁摄影的场景,对观察点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 在本研究所关注的范围内,床旁摄片场所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均超过本底值;不同设备(包括同型号但使用环境不同的设备)在相近的常规曝光条件产生的散射线剂量率差异较大,无防护屏场所的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3.9 μSv/h至5 800 μSv/h之间;使用防护屏场所的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095 μSv/h至22.1 μSv/h之间,明显低于无屏风的场所,铅当量高的防护屏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结论 不同型号的X射线床旁摄片机,自身防护性能差异较大,导致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剂量的差别,购置防护性能好的设备、小心使用、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等是降低X射线剂量的重要保障;开展床旁摄片时应当尽量疏散毗邻床位的病人、医务人员、探视家属等公众,对无法疏散的公众,建议使用便捷且实用的移动式防护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徐汇区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探索此类设备放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方法 对现有的27台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不包括移动式C臂X射线机)进行调研,从前期预防、放射诊疗许可、卫生监督日常管理、受检者防护、公众安全防护、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具体分析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的使用状况。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了徐汇区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的使用管理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结论 加强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实现受检者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照射条件下医用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X射线辐射水平。方法 参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GBZ/T 220.2-2009)以Synergy型10 MV加速器为研究对象,使用451B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分为等中心处放置模体组和无模体组,分别在四种不同的机架角度(0°、90°、180°、270°)测量机房四周屏蔽墙及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等中心放置模体组中,机架90°时,西墙外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大于其他角度;270°时,东墙外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机架270°时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其它角度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不放置模体组比较,放置模体组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明显增高,且270°时剂量率是不放置模体的1.5倍,但四周屏蔽墙周围剂量当量率却无显著差别。结论 医用加速器机房四周屏蔽墙及防护门口X射线辐射水平随机架角度的变化而不同;检测门口辐射水平时,应设置模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为保证周围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33例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在受检者胸部等高位置按照不同体位方向、时间和距离处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探索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相同测量时间和距离下,受检者身体两侧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相比正、背面更低。受检者注射18F-FDG显像剂后,距离体表1 m处正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3~21 μSv/h,检查结束后降至5~14 μSv/h,平均降低46%。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10~300 cm)的增加呈幂函数趋势降低,其幂指数均值为−1.2。结论 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注射药物后周围辐射水平较高,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和距离增加快速降低,建议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检查当天避免与他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9.
某区区级医院透视受检者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某区区级医院透视受检者辐射剂量,提高公众对辐射的防护意识。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X射线机,用X射线面积测量仪检测透视受检者辐射剂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对同一部位透视,荧光屏达到同等亮度时,大功率X射线机的透视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小功率X射线机。②使用带影像增强器的X射线机透视,受检者面积剂量积和入射皮肤剂量率也明显低于普通荧光屏X射线机。结论 在现有条件下区级医院应使用带影像增强器和大于200 mA以上的普通荧光屏X射线机为透视受检者进行检查,以降低透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为降低透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管辖范围内新X射线机的验收检测和对旧X射线机的常规监督检测。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医用诊断X射线机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南省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的工作状态,为进一步开展质量保证工作打下基础。方法 使用X射线机质控检测装置对河南省180台X射线机进行了质控检测。结果 各项指标均合格的X射线摄影和透视设备分别占同类检测总台数的12.4%和30.7%。结论 河南省X射线诊断设备存在问题严重,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杭州市部分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现状,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5家非医疗监测机构的人员防护用品配置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5家监测机构均已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且个人年剂量当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低于检测仪器的最低探测下限;储源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22.2 μSv/h和2.0 μSv/h;源使用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44.3 μSv/h和5.0 μSv/h。结论 正常运行状态下,杭州市部分非医疗监测机构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但部分距源容器外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处于较高水平,非医疗机构需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加强辐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取海阳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本底数据,为评价核电站运行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GR 460车载辐射监测系统,在海阳核电站周边30 km范围内开展现场巡测,并估算居民暴露剂量。结果 周边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范围为39.6~109 nGy/h,均值为72.2 nGy/h,距离核电站0~5、5~10、10~20、20~30 km区域内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值间有显著差异性,室外环境γ辐射剂量率所致居民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84.8 μSv。结论 海阳核电站周边地区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及其所致居民暴露剂量均属于我国正常本底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感生放射性进行测量,研究感生放射性冷却规律,并为评估患者、医务人员及公众额外受照剂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automess—6150AD6/H+6150AD-b/H型环境监测X-γ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仪对5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感生放射性进行测量。结果 5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感生放射性水平与测量位置、时间等因素有关:出束停止后10 s,加速器机头外壳表面5 cm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5.55 μSv/h,距外壳1 m处固定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4.07 μSv/h;在出束停止5 min后,加速器机头外壳表面5 cm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2.11 μSv/h,距外壳1 m处固定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1.77 μSv/h。结论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感生放射性测量结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冷却;测量结果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数值的波动范围较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某医疗机构放射风险水平,为医疗机构做好DSA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广州某医院的DSA放射防护基本情况和放射事故历史资料并进行现场剂量监测。参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利用AS/NZS ISO31000: 2009风险评估指数矩阵法对DSA放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控制对策。结果 DSA机房外各检测点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为0.17~1.69 μSv/h;近台同室操作中,第一术者位剂量当量率范围为95~153 μGy/h,第二术者位为82~318 μGy/h;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6~1.12 mSv,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49 ±0.31) mSv。机房放射防护措施合理并有效,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该医院DSA放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设备安全性、环境安全和防护、人员安全和防护、安全与应急管理等4方面。初步确定设备参数安全不稳定、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失效、职业技能欠缺或操作失误、因手术复杂而增加透视时间、安全防护意识不足及无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属于高风险事件。结论 初步建立了放射风险评估体系,能相对有效地评估该医院DSA机房的放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情况,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介入手术室参与心脏手术的医务人员96人次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进展进行分组,干预组43人次,对照组53人次。干预组研究对象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对照组研究对象按常规流程进行手术。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平均术中辐射剂量率。结果 干预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88.80 μSv/h,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188.40 μSv/h。干预组较对照组研究对象,辐射剂量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37.000,P = 0.000)。结论 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辐射暴露,改善医务人员的职业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