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卫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6,4(3):155-155
我国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感染为主,为了解地处南北交界的大别山区信阳市3县农村钩虫感染情况,现将2001-08所作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各县、区经济情况、卫生条件和文化水平,以3县区14乡常住人口为对象,每乡调查550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西省钩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4年按生态区和经济水平在江西省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钩虫感染病原学检查,应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结果 全省共调查21 615人,钩虫感染1 095人,感染率为5.07%,标化感染率为4.05%。不同县(市、区)钩虫感染率以南丰县最高(13.96%),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95.43%),女性钩虫感染率高于男性([χ2] = 28.03,P < 0.05)。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5~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最高(14.79%)。家庭妇女为钩虫感染率最高的职业(7.55%)。不同文化程度者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8,P < 0.05),不同地形村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37,P < 0.05)。虫种以美洲钩虫为主(80.41%)。结论 江西省钩虫感染率下降趋势明显。文化程度低、女性、高年龄组为感染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人群钩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省按东、西、南、北、中方位,随机抽取5个县、市15个乡镇,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粪检7958人,查见钩虫感染者4846例,其感染率为60.9%。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人群的钩虫感染率依次为47.8%、75.5%、87.3%和54.3%。钩虫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但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职业以农民的感染率79.8%为最高。农村钩虫感染率高于城镇、墟镇、海滩地带。4239例钩虫幼虫鉴定结果,单纯美洲钩虫感染者占75.1%,单纯十二指肠钩虫感染者占1.7%,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者占23.2%,N.a.∶A.d.=4.37∶1。表明海南系以美洲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流行区。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人群钩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对全省23个县、市100个点进行了调查,在受检的52042人中,钩虫感染者有9176例,其感染率为17.6%。人群的钩虫感染率以赣南片为最高(29.3%),其中信丰县为39.8%。根据虫卵计数,大部分钩虫感染属轻度。经χ2检验,男、女间、各年龄组间差别均存有极显著意义。6296例钩虫幼虫培养结果表明,赣南、宜春片系以美洲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其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之比,依次为1∶2.1和1∶2.8;而南昌、吉安和抚州片区则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两种钩虫之比依次为1∶0.3、1∶0.3和1∶0.2。 相似文献
5.
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对漳州市郊区蕉园社员进行粪检,共检查2069人,其中钩虫感染者1402例,其感染率为67.8%。人群的钩虫感染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而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参加劳动多少有关。926例钩虫幼虫培养结果,单纯十二指肠钩虫占67%,美洲钩虫占13%,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占20%。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之比为2.6:1。表明漳州郊区系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 相似文献
6.
7.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丘陵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4h,平均气温16.9℃,无霜期255d,降雨量1374mm,自然条件适合钩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及蔬菜等,人畜粪、尿为重要肥源之一,农民有赤脚下地耕作的习惯。为了解当地居民钩虫感染现状,作者等于2001年9月在阳新县5个村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省钩虫感染状况和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结果钩虫感染率从17.29%(1988年)下降到10.73%(2001年),下降了37.94%。1988年仅赣南和赣西两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优势虫种;2001年江西省除新余市渝水区钩虫虫种的构成比为55.43(十二指肠):42.86(美洲):1.71(混合)外,全省均以美洲钩虫为优势虫种。结论江西省属于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混合感染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11.
12.
13.
宠物犬犬钩虫的调查及生活史各期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犬钩虫(Ancylostoma canium)幼虫可以感染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仅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方法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涂片法检查钩虫卵;用"T"滤纸条培养犬钩蚴;皮肤感染和灌喂人工感染实验狗。感染后不同时间解剖狗,从狗小肠获取钩虫,镜下观察和拍照。结果厦门市30只宠物犬样本犬钩虫感染率为3.33%(1/30),蛔虫感染率为10.00%(3/30)。对犬钩虫生活史各期的形态进行观察。结论厦门市存在宠物犬犬钩虫感染,特别是农家狗的犬钩虫感染为多。 相似文献
14.
15.
16.
据1987—1990年全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比较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和经济收入状况下人群的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结果表明其流行程度与海拔、地貌和经济有关。人群钩虫感染率随海拔的增高和气温的下降而下降的趋势。1500m以下、1500m—2200m以上地区的人群平均钩虫感染率分别为34.8%、8.3%和4.0%。而各不同海拔地区的流行程度又因地貌而异。在1500m以下,以盆地的45.0%为高、1500m—和2200m以上地区分别以河谷的(11.4%)和丘陵山地的(4.6%)为高。年均气温18℃—24℃、11℃—18℃和7℃—11℃的人群钩虫感染率依次为38.8%、11.3%和1.7%。鞭虫以中暖和高寒地区较高(29.4%和28.3%),蛔虫则以高寒地区为高(66.7%)。此外,土源性线虫的流行程度还与农作物,施肥种类和居民经济收入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人体钩虫感染的分布,分析其易感因素。方法采用改良Kato-Katz涂片法检查;采用1∶4的个体匹配方法,选择80例钩虫感染者和320例健康的同年龄组同性别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调查20 195人,钩虫感染3 985人,感染率19.73%,女性(21.16%)高于男性(18.21%),轻度感染者占70.44%。感染高峰年龄为成年人。以闽南感染率最高(29.05%)。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人均收入、饮用水源类型、便后洗手、喝生水和赤脚下地劳动等5个因素与钩虫感染有关(P<0.05)。结论福建省钩虫感染率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仍居高不下,是钩虫防治重点;成年人是钩虫感染的主要人群;影响钩虫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家庭人均收入、饮用水源类型、便后洗手、喝生水和赤脚下地劳动。 相似文献
18.
钩虫感染连续化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试点村人群钩虫感染连续化疗的效果。方法1987-1997年间,经定量透明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对试点村人群进行钩虫感染普查,对钩虫卵阳性者主要用阿苯达唑300mg和复方甲苯达唑375mg,1.5日疗法,连续选择性化疗11年。运用统计软件R2.2.1建立负二项分布模型拟合数据,统计分析疗效。结果钩虫感染率和感染度(EPG)从化疗前的58.79%和526.29降至化疗后的1.08%和56.91,均呈“L”型下降趋势,感染率和感染度在第1~3次化疗后即降到低水平,此后维持在低水平波动。结论连续选择性化疗可使钩虫病流行区的感染率和感染度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30例钩虫感染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钩虫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可引起慢性失血[1 ] ,其诊断主要靠粪便检查虫卵 ,内镜检查也能发现钩虫。现将我院内镜诊断十二指肠钩虫感染 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经内镜检查确诊钩虫感染者 30例 ,女 1 8例 ,男 1 2例 ,年龄 1 4~ 65岁 ,平均年龄 38岁 ,均为农民。临床症状 :上腹部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贫血、头昏、乏力、黑便或消化不良等。实验室检查 :2 5例血红蛋白 40~ 1 1 0 g/L ,5例正常 ;2 4例大便检查找到钩虫卵 ;2 2例粪便潜血试验阳性。2 器材采用OlympusXQ 30型纤维胃镜及OlympusGIF 1 4 0电…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 结果 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