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杨晓凤 《山西中医》2010,26(5):57-58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辨证,阐述了温病的演变规律,明确了温病的病位及病性,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张仲景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焦学说由来已久,但把三焦作为温病辨证的纲领,并系统地立以理法方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则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用以概括温病的病机和传变规律。同时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用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八纲辨证为目,用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此外又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纵横,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意义与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咳"为外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咳"的观点."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内经》三焦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辨治温热疾病的方法,其所论述的上中下三焦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五脏为目论述疾病.本文以"三焦"为纲,六经、脏腑为目,论述《伤寒论》中感受寒邪,上犯太阳、中及太阴、下入少阴所引起的咳...  相似文献   

5.
第五讲 《温病条辨》与三焦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了理法方药完整实用的三焦辨证体系,这是其宗《内经》,效《伤寒》,历取诸贤精妙,参以心得之作,为温病乃至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它以三焦为纲,以概括温病的病位、病性以及温病的传变规律。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温病条辨》分析整体观对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影响,认为整体观是形成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剑发 《新中医》2009,(4):110-112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9.
李华  周语平  刘光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24-1025
吴瑭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著作。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一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瑭提出温病三焦辨治养阴思想,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针对温邪侵袭程度,结合三焦辨证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三焦辨治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多为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温病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论.笔者梳理《温病条辨》中与双心疾病相关的条文和方剂,整理吴鞠通从三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阴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阴津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及保阴护津在温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对湿热证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倡导分利三焦:湿在上焦者以轻宣,重宣肺气化湿;湿在中焦者重辛开苦降,分解湿热;湿在下焦者甘淡渗下,通利水道。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三焦郁滞为结节病发病关键.通过三焦膜性管道理论分析三焦为涵盖各类脏腑器官体腔的包膜及淋巴间质组织,具有运行水液元气、调畅气机气化、化生护卫精微等作用.探讨三焦郁滞、气机气化不利导致水液停滞、痰瘀结聚为结节病的重要病机.提出通、化、调三法以通利三焦郁滞、恢复三焦的气机气化功能、调燮诸脏精气联络周身三焦气血阴阳等...  相似文献   

14.
黄疸属常见的病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黄疸的病因病机特点,从三焦论治获较满意疗效。现将治疗体会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湿郁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湿必黄”。湿邪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为外湿,感受六淫之邪,以湿为主;二为内湿,肺失宣降  相似文献   

15.
尿潴留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多发于中老年人,有些病例非常顽固,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三焦理论,辨证施治,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下面谈一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从三焦论治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恪波 《北京中医药》2009,28(7):552-553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喘证往往是呼吸科重病患者急迫之所在、性命之所悬.目前认为,喘证可从虚、实两方面论治,但可见寒热转化、虚实错杂.故属内科难治病证之一[1] .  相似文献   

17.
陈小弟 《新中医》2014,46(9):222-223
<正>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类似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外伤手术后患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但人体小便的通畅,有赖于三焦气化的正常,而三焦气化主要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以心气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水饮互结为标,虚实夹杂,标实为主。心力衰竭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心力衰竭病变循三焦水道,由上到下分别影响心、肺、脾、肾、肝的功能,故心力衰竭治疗应采用三焦论治,根据三焦症状的不同,分别采用泻肺利水,健脾疏肝法治疗,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各有侧重。治上焦喘咳,常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治中焦心悸乏力,则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治下焦水肿尿少,则选用木防己汤或真武汤温阳利水,并在具体方剂中加入川芎、陈皮、赤芍等疏肝行气之药以疏导瘀滞之气,促进水与血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顾恪波 《北京中医》2009,(7):552-553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喘证往往是呼吸科重病患者急迫之所在、性命之所悬。目前认为,喘证可从虚、实两方面论治,但可见寒热转化、虚实错杂,故属内科难治病证之一。笔者认为,喘证病机复杂,往往虚实、寒热、表里、上下错综,气、血、水相互影响而为病,如能从三焦论治则可执简御繁,收效于意外。正如《金匮要略》中“咳逆倚息不得卧”“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而上气,其人喘”等,揭示了“喘”之本质实为“气逆”;  相似文献   

20.
肾炎从三焦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慎修 《新中医》1994,26(4):6-7,16
根据临证体会,提出肾炎从三焦论治,提出肾炎从三焦论治,即风邪犯,芳香清利治上焦;水湿浸渍,调平升降理中焦;久病虚损,燮理阴阳补下焦。以一焦为纲,以脏腑气血阴阳为目,对肾炎的辨证论治有提纲挈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