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脑型疟疾(CM)是一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具有高致死性的特点,即使经过有效治疗,仍然会留下持久性神经系统缺陷等后遗症,尤其是在儿童患者。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CM的致病作用和CM患者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肥大细胞释放的VEGF对控制疟原虫血虫率的作用以及VEGF对CM的保护作用等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VEGF作为CM生物标记物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2.
全海燕 《重庆医学》1996,25(2):78-80
脑型疟疾(CM)是人恶性疟原虫感染最为严重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率为0.01~16%,而病死率高达20~50%,近年来,对CM的发病机理,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圆疟原虫四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恶性疟疾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南欧、北美洲、非洲国家及我国西南山区各省较为常见。我院于2002年冬季收治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下称脑疟)是指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凶险型疟疾。发病率为0.25~2.3%[1]。由于此型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疟疾的死亡病例,90%以上是由脑疟所致[1]。国内报道的脑疟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占88.3%,间日疟原虫占8.8%,恶性疟混合间日疟原虫占2.9%[2]。国外则认为几乎所有脑疟均由恶性疟原虫引起[3、4]。所谓脑型间日疟,国外学者认为缺乏病理解剖证据,只是脑水肿的结果,是否属于真性脑疟,仍有争论[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文报道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病例1例,在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病毒和抗疟疾治疗的策略下成功治愈出院,为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患者有疟疾、新冠疫区旅行史,入院后反复发热,伴头痛、疲乏、咽喉不适及肌肉酸痛。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液疟原虫检查提示胶体金法阴性、镜检法可见疟原虫、PCR法为卵形疟原虫阳性,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可见右肺下叶炎性条索灶,诊断为卵形疟疾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过抗病毒、抗疟疾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卵形疟原虫合并新型冠状病毒共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检查易漏检,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按蚊传播。而且疟疾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三大感染性疾病之一,加之耐药性疟原虫和耐杀虫剂蚊媒的普遍出现使疟疾控制形势更为严峻。该病在非洲全年流行,发病高居其它广病之首,严重威胁着非洲儿童的生命健康。笔者曾随中国第十批援外医疗队于2002年3月—2004年5月赴中东非国家布隆迪工作生活两年多时间,共诊治患儿3964人次,其中疟疾病人3345人次,占84%,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疟疾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有四种疟疾寄生虫可以感染人类(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可以导致迅速发展成威胁生命的疾病,自2004年5月至当年12月,我院共收治360例恶性疟疾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多数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 Ss)均是由突触后膜或突触基膜相关蛋白的损伤所致,而由突触前膜损伤所致CM Ss却不多见。本文报道2例新型严重残疾CM Ss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征,其中1例患者是由突触前膜损伤导致,另1例则是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共同损伤导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巨细胞病毒(CM V)感染在新生儿和免疫抑制患者中可导致明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CM V引起皮肤感染少见,即便是在高危患者中。作者报道1例早产但免疫功能大致正常的新生儿感染CM V,皮肤表现为会阴丘疹、糜烂和溃疡,该诊断首先由皮肤病理提示,之后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CM V的传播方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间歇性寒战、高热、脾肿大、贫血为特征。疟疾与支气管哮喘是截然不同的2种疾病,然而笔者在非洲诊治疟疾千余例,其中有5例都以支气管哮喘为惟一临床表现,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以引起同道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共焦扫描激光显微镜(CSLM)体内检测评估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CM Ns)可能发展为黑色素瘤的效用。设计:对临床和皮肤镜检测预示为黑色素瘤的CM Ns进行CSLM成像,将结果与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进行比较。机构:擅长诊治色素性损害的皮肤科诊所。患者:7例,临床均有小至  相似文献   

13.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在宿主体内消亡的机制。方法:电镜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药物敏感(N)株小鼠肝脏内白细胞和疟原虫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N株小鼠的肝脏内未见白细胞增生、浸润、感染RC株小鼠肝脏的门管区和血窦内可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大量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滞留。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表膜相互粘附,大量与吞噬细胞直接接触或未接触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的虫体出现危机状态(crisis form)。偶见巨噬细胞吞噬游离的裂殖子,但未见吞噬整个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结论:宿主可能主要通过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疟原虫发生危机状态,清除RC株红内期疟原虫,而并非依赖白细胞直接吞噬、溶解疟原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干达疟疾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在乌干达工作的医务人员对疟疾的认识及诊治疟疾的水平。方法作为云南援助乌干达中乌友好医院的急诊内科医生,收集276例确诊疟疾的病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发病及诊治。结果 276例患者经正规、足疗程使用联合抗疟原虫药物及综合治疗后,发病后3-10天临床症状消失,体温下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头痛、乏力、出汗,肌肉关节疼痛消失、腹泻患者大便正常,连续3次复查末梢血中疟原虫消失。无一例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乌干达疟疾大多数是恶性疟疾,且发病率极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不典型,发热无规则。在乌干达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对此病有充分的认识。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合理的诊断性抗疟原虫治疗,确诊后最佳药物治疗方案,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以按蚊为媒介的、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寒战、高热为其突出表现 [1].在卢旺达,疟疾是常见病和多发病,1999年基本戈医院内科收住院病人总数7 03例,其中疟疾311例,占44.2%,在各类疾病中排第一位.我们总结分析了311例疟疾患者 ,旨在提高对疟疾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并为中国援卢医疗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从事寄生于人的两种最重要的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实验宿主的研究,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灵长类被证实对这两种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性。在这方面近年来曾有资料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一、抗氯喹恶性疟的概念能在正常杀灭或抑制其同种疟原虫增殖的氯喹浓度中继续存活并繁殖的恶性疟原虫称为抗氮喹株恶性疟原虫,由它引起的疟疾即为抗氯喹恶性疟。这些抗性株的出现,目前认为是由于核基因自发性突变,并在药物作用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同位素标记的实验表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氯喹有一浓集机制,而感染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的病人的红细胞浓集氯喹的浓  相似文献   

18.
疟疾12例临床及血液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临床特征、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证实为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疟疾患者周期性发热12例,肝脾肿大6例,均无淋巴结肿大。外周血象:三系减少8例、二系减少4例。血涂片中易见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均未见疟原虫。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6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6例,粒红比例<2∶1为8例,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3/片11例。12例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找到间日疟原虫。结论当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阴性时,了解疟疾的临床及血液学特征有助于疟疾患者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发现有变异的间日疟原虫(据张奎等1977、1979年报道),主要特征为间日疟原虫滋养体期具有多核、同期和不同期的重复感染,部分疟原虫游离于红细胞外,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变形等。据此,1980年10月起,我们复查了历年保持的广西间日疟原虫薄血膜制片标本。在查片镜检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异的间  相似文献   

20.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脾肿大及贫血等为其临床特点。恶性疟疾可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如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机生命。近年来我国对该病高度重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使疟疾在多数地区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分为间日疤、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原虫4种,且分别引起不同类型疟疾。而卵圆疟原虫在国内引起的疟疾极为罕见。若一病人感染两种以上疟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