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运光  吴明  李伟  张旭日  吴多智  谢方道 《广西医学》2013,(11):1517-1518,1521
目的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脑梗死52例、脑出血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的血清IMA浓度。分别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4个时间点(发病或体检后6h、12h、24h、48h)的IM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4组不同时间点的IM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6hIM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脑出血组6h、12h、24h、48h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发病12hI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A可能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嘉辉 《吉林医学》2014,(4):766-76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其中33例脑梗死前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对照组;其余32例为脑梗死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小时和治疗后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30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前1周内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的脑梗死发生患者的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影响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刘旭东  张紫寅 《海南医学》2013,24(3):327-32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继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随访一个月,了解其脑梗死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可能.结果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6±0.18) mm,随访1个月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16例(发生率约17.8%),内中膜增厚组14例与未增厚组2例,脑梗死发生率不同(x2=4.514,P<0.05);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 (P<0.05).结论 TIA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6-16,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9年2月1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30d内进展致脑梗死(观察组)及无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血糖水平,高血脂、心脏病、吸烟史、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0例进展为脑梗死40例(21.05%,40/190),无脑梗死15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吸烟比例高,血糖、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该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预防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15-317
目的: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参数、凝血及神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时间段的54例健康同龄老年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老年人的脑血流参数、凝血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比较不同分类与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脑血流参数、凝血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均差于对照组(P均<0.05),不同分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不同ABCD2评分者的检测结果则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凝血及神经功能指标呈现异常的表达水平,且不同ABCD2评分患者的表达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认为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对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及脑梗死发生率、血脂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者占30.2%,其中颈动脉系27%,椎基底动脉系3.2%.78.9%发生在第一年内.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均较明显,与健康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高血压患者中,3例均因短期内降压幅度过大而发生脑梗死.结论高脂血症、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TIA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对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TIA患者降压治疗宜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TIA早期继发脑梗死(CI)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血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早期(7 d内)继发CI的18例为继发CI组,其余61例为单纯TIA组。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判定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有无侧支循环形成;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RP、D-D水平。结果继发CI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重于单纯TIA组,侧支循环形成率(22.22%)低于单纯TIA组(65.57%),发病24 h内、第3天、第7天的血清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TIA组(均P0.05)。单纯TIA组发现稳定斑块27个,不稳定斑块21个;继发CI组发现稳定斑块2个、不稳定斑块15个。结论可将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不稳定性斑块比例、血清CRP、D-D水平等指标作为TIA早期继发CI的筛查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63例,其中138例诊断为脑梗死,64例诊断为脑出血,61例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与对照者的血浆 Hcy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浆 Hcy水平为(9.97±2.18)μmol/L,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9.89±3.79)μmol/L,脑出血组患者血浆 Hcy 水平为(18.98±4.28)μmol/L,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9.02±3.48)μmol/L,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血浆 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患者血浆 Hcy水平升高,临床可以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浆 Hcy水平结合起来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郭江  赵大聪  叶茜  朱楠  郑东   《四川医学》2018,39(5):519-521
摘要:目的综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成像、ABCD~2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方法连续纳入50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在TIA发作后24h内进行颈部超声多普勒动脉成像。分别在TIA发作后1周、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梗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30.0%)在随访中发生脑梗死,其中12例(80.0%)发生于3个月内。ABCD~2评分高危组更易发生脑梗死,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正相关(P=0.006)。结论综合彩色多普勒及ABCD~2评分能提高对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ABCD2评分,分析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4例(73.3%)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正常及轻度狭窄35例(58.3%)、中度狭窄15例(25.0%)、重度狭窄10例(16.7%);根据ABCD2评分法评估显示,低危组21例(35.0%)、中高危组39例(65.0%);60例TIA患者7 d内13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1例(1.7%)、中度狭窄6例(10.0%)、重度狭窄6例(10.0%),与轻度狭窄患者比较,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为30.8%,较低危组患者的4.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ABCD2评分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脂蛋白(a)及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 测定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24h内血清脂蛋白(a)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2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熙组(P<0.05);脂蛋白(a)水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梗死灶者脂蛋白(a)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P<0.05).结论 脂蛋白(a)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东利 《中外医疗》2016,(11):72-73
目的 探究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择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TIA卒中患者120例设置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基本病情分为A组、B组、C组,病情分别为高危、中危、低危,每组患者均有40例,比较3组患者7d内出现脑梗死的概率.结果 A、B、C3组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百分比分别为2.5%(1/40)、27.5%(11/40)、52.5%(21/40).结论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ABCD2评分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判定临床上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荐采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 < 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刘锋昌 《海南医学》2012,23(18):65-66
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比较发生脑梗死和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诊断指标作为自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为88.9%(64/72),未脑梗死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发生74.1%(40/54);脑梗死组的侧支循环建立率为77.8%(56/72),未脑梗死组的侧支循环建立率为81.5%(44/54)。脑血管造影评估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1,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53.6%,标准误为0.061,95%CI为0.670~0.911。结论脑血管造影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中等,临床可以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确定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按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分别于发病后24h、48h及72h采集静脉血,另选取正常对照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NF-κB水平在发病后24h、48h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发病后72h血清NF-κB水平趋于正常(P>0.05)。结论 NF-κB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监测血清NF-κB水平有助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102例确诊TIA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与TIA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6例,7 d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为26例,占34.2%;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26例,7d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为5例,占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后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与CRP和IL-6的关系,以了解CRP和IL-6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45例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46例,正常对照组50例.入院24h内检测血清CRP与IL-6.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将所得检测值(CRP、IL-6)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及q检验.结果脑梗死与TIA组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关差异(P<0.01).脑梗死患者CRP、IL-6水平高于TIA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炎病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2)CRP、IL-6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进展患者68例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对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采用ABCD2评分法观察短暂性脑梗死患者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症状持续时间、颅内动脉狭窄等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均为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P0.01)。不同ABCD2评分,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不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还有症状评分等项目,临床使用方便,结合影像学检查将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