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难切胆囊和胆系术中非胆管性损伤的处理和防范。方法 回顾性分析976例难切胆囊、12例十二指肠损伤及8例门静脉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976例难切胆囊中有12种病理解剖分类和8种术中对策。12例十二指肠损伤中,6例系用Bakers探条探查胆总管末端时戳穿十二指肠后壁,经处理治愈3例,死亡3例,死亡率达50%;4例系分离十二指肠与肝脏广泛炎性粘连时损伤十二指肠前壁,2例系邻近胆道炎症病变致十二指肠延迟性穿孔,经处理痊愈。门静脉损伤8例中,术中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急性肾衰竭死亡2例,死亡率达37.5%。结论形成难切胆囊的原因有解剖、病理、心理和操作技术因素,术中需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处置方法。十二指肠后壁穿透伤具有隐蔽性,不及时选择恰当的处置方法可造成高死亡率。门静脉损伤具有风险性,处理不当,术中、术后均可导致死亡。一定要重视对以上2种损伤的术中防范。  相似文献   

2.
<正>1 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其肝内分支发生血栓,伴或不伴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导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1.1 原因及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相似,PVT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也可归纳为“Virchow三角”,即血流淤滞、血管壁损伤(或内皮损伤)、高凝状态[1]。PVT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随访47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36例,占92.8%。结果出血患者424例,手术止血率为993%(421/424),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4%(6/424),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急症及择期手术424例,预防手术46例,预防手术嗣手术期无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年,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出血率为3.2%(15/470),预防手术后无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9/470)。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完全彻底断流、术后早期抗凝及近端脾静脉结扎预防术后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86例Hassab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手术死亡率为3.2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断流后门静脉压力、术中输血量是Hassab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对肝功能好、年龄小、断流后门静脉压力〈35cmH2O者,术中精细操作,手术效果好;对于断流后门静脉压力仍〉35cmH2O的患者,应加行分流术。  相似文献   

5.
胃手术     
胃、十二指肠的周围脏器较多。胃手术中意外,多由于解剖关系变异、粘连及辨认不清所造成;或由于经验少、术中估计不足及操作粗暴而造成失误。对此当应尽力避免,尤其应杜绝手术失误。 1.胆道损伤:胃大部切除术中胆道损伤并非少见,发生率为0.33%~1.8%。在病史较长的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周围瘢疤较多,与附近脏器粘连紧密,往往将胆总管牵拉至幽门附近使局部解剖不清,若勉强切除溃疡,在技术条件欠佳时可损伤胆总管。更有手术粗暴者,将肝动脉、门静脉、肝总管、胆囊管一并切断而造成病人死亡。笔者曾见1例外院病人,于胃大部切除术中将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一并切断,虽然立即行各管道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内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的启动因素,内皮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而高动力循环状态是门静脉高压的重要维持因素,其形成与一氧化氮(NO)的作用密不可分。但上述结论大多建立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而阻塞性黄疸早期尚未形成肝硬化时并发门静脉压力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探讨NO在阻塞性黄疸早期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将Sprague鄄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胆总管结扎组,分别于术后3、7、14天比较两组的游离门静脉压力(FPP)、血清和肝组织NO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大鼠胆总管结扎7天后,其FPP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血清、肝组织NO含量和肝组织NOS活性仅在结扎第3天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此后即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胆总管结扎组大鼠的FPP与血清和肝组织NO含量无相关性。结论阻塞性黄疸早期门静脉压力升高与NO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对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史之患者,用吲哚青绿(ICG)一次静脉注射后,同时测定肝静脉和股动脉或门静脉血中ICG浓度,算出其零时位的肝提取率(ER);继之做门静脉造影观测门静脉血流方向(PBFD)。本文以ER≥43%定为肝功能良好组(n=11),大多数为向肝性血流(81.8%);以ER<43%为肝功能不良组(n=11),多数为离肝性血流(63.6%),可见ER与PBFD密切相关。对ER≥43%和/或PBFD为向肝性之10例进行了手术,术后均良好;ER<43%又为离肝性或双向性血流之9例作硬化疗法或栓塞术,10个月内已死亡5例。结论:ER和PBFD对评定肝功能贮备是有用的指标,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预后的估价较Child分级更可信,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LC及OC)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来胆囊切除术(LC及OC)致胆管损伤9例及外院转入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的部位、类型、发现时间、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0例中6例行修补术或拆除缝线并T管引流痊愈出院;2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痊愈出院;1例行肝圆韧带移植修补及T管引流,术后出现胆漏,经充分引流痊愈出院;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预防损伤和术中及时发现损伤是关键,胆管损伤的处理要根据损伤发现的时间、部位、类型等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对2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B例患者中15例(占53.6%)病因比较明确,13例(占46.4%)未发现明确病因;28例患者中20例有出血史,其中15例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或组织胶注射治疗,随访4~96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基本消失,1例因食管溃疡再发出血,1例出现食管狭窄。结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病因为多因素;对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可以起到急诊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门静脉压力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Child A、B级31例、C级10例)于手术前检测门静脉(PV)、脾静脉(S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内径和血流速度,再计算出相关的面积和血流量;于手术时对31例ChildA十B级患者直接测量门静脉压力。32例健康人和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肝组)作为对照。结累 门静脉高压两组患者PV、SV和SMV内径(cm)分别为1.51和1.52、1.32和1.34及1.15和1.15较慢肝组和正常组明显增宽,r分别为1.31和1.16、0.96和0.79及0.91和0.82(P<0.01);血流速度较正常组和慢肝组明显减慢(P<0.01);门静脉高压C级组门静脉血流速度(cm/s)为4.65较门静脉高压A十B级组(6.42)明显减慢(P<0.01),而两组 SV和 SMV的血流速度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 A+B级组三条静脉的血流量明显大于正常组和慢肝组(P<0.01或P<0.05);门静脉高压C级组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小于A十B级组(P<0.01);而SV和SMV的血流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指门静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枝循环或栓塞后再沟通,门静脉腔内或周围有多数间隔呈海绵状。门静脉是由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其主干内径约8~15cm,本病主要由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肝硬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阻塞性黄疸等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昔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肝细胞癌或转移癌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在100例患者中,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8.0%;早期导管留置天数为7-14d,平均9.2±2.7d,改进后为23-60d,平均44.7±13.5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门静脉注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疗效优于外周静脉给药。讨论该方法可重复门静脉给药,能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且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期望对断流术后降低消化道再出血机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术后再出血组(n=32)及无出血组(n=206),对可能引起术后再出血的诸多因素进行对比,用t检验或χ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2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引起出血1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胃黏膜病变、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合并糖尿病在再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对术后再出血影响显著的独立因素为:合并糖尿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见肝硬化程度、弥漫性胃黏膜病变、PT、APTT。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针对可能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防止再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CT诊断细胞肝癌的应用价值。15例患者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门静脉造影检查。9例肝细胞肝癌被检出,其中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及结节状肿瘤染色;门静脉造影CT显示肝脏相应部位低密度灶,部分周边略显强化,其形态大小及位置均与肝动脉造影所显示的病灶一致,肿块大小为2.0-5.0cm,9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是诊断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16.
胆道出血是常见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由胆总管结石和炎症造成门静脉瘘致胆道大出血,因出血部位特殊,出血量大,处理困难,国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秦成勇  杨震 《山东医药》2004,44(34):58-59
门静脉高压症(PHT)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压力增高的一组综合征群。由于门静脉系统缺乏瓣膜,其引流范围内的小静脉与心脏之间任何部位血流受阻,均可以导致阻塞部位远端血管内的压力升高,出现门静脉高压或局限性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18.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包括脾切除)是常用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之一。1999—01/2002—12我们采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杨树钢  毛艳艳 《山东医药》2005,45(22):88-89
1995~2004年,我院共施行胆道取石手术925例,发生医源性门静脉损伤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对2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多以反复呕血便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肝功能检查多正常或仅表现为白蛋白的轻度降低.21例经超声检查确诊,1例经门静脉造影确诊.4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大多行脾切除,分流术加断流术.结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表现以继发性门静脉高压为主,超声检查多能确诊.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以分流加断流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