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后咽部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咽部菌群的变化,为临床防治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2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后分别在照射区域粘膜采集唾液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测量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检出量和构成比。结果: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照射区域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检出增加;而放线菌属和奈瑟菌属检出减少(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可影响咽部的微生态平衡,是导致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疗后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放疗是鼻咽癌(NP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大脑颞叶,脑干等也包括在常规照射野内,由此可能造成的放射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后遗症,目前尚无客观的早期预测及检测方法。1992年9月至1993年6月,我们检测了16例NPC放疗后3~26个月病人的听觉脑干电反应(ABR),中潜伏期听觉电反应(MLR)和皮层慢反应(SVR)。在ABR中,表现为各波峰潜伏期延长,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3例被确定为脑干功能异常;MLR和SVR未见明显异常。ABR可作为预测放射性损害的客观指标之一,有助于放疗后有症状病人的鉴别诊断和对复发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放疗后CT图象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6~1988年治疗的105例鼻咽癌放疗前后做了临床和CT检查结果比较。55例放疗结束时临床检查肿瘤消退率为72.7%,而CT检查消退率为36.4%。23例放疗后1~4个月临床检查肿瘤消退率为60.3%,而CT肿瘤消退率为34.8%。13例放射治疗后5~9个月,临床和CT检查肿瘤消退率均为84.6%。放射治疗中,正常副鼻窦和鼻腔都可发生不同程度放射反应。上颌窦和蝶窦的放射反应可分为片状型、月牙型、环型和息肉型。筛窦放射反应以筛窦小房为单位,重者亦可多个小房融合成片状。鼻腔粘膜水肿,粘连。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前后张口变化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1977年至1987年收治鼻咽癌病例237例,放疗前测量门齿间距在3cm以上,经放疗后门齿间距缩小1cm以上者106例,占44.7%,其中缩小1cm、2cm、3cm和牙关紧闭分别为30.8的、9.7%、3.4%和0.8%。放射剂量70Gy以下和70Gy以上,其张口缩小的发生率分别为35.6%和51.5%,两组P值<0.05,故此鼻咽癌的放射剂量应掌握在70Gy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放疗后复发鼻咽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择进行鼻咽切除手术的病例其病灶需限于2cm以内,且位置在顶或后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者。自1964~1982年我院经硬腭开窗切除鼻咽癌灶的手术共进行45例、5年生存率为51.11%,其中5例生存已超过10年。对颈部放疗后残留和复发的病例则进行颈淋巴清除术,19年中共进行110例,5年生存率为35.4%,其中8例生存已超过10年。本文并对手术切口,颈淋巴清除技术及术后合并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38例鼻咽癌放疗后的MRI表现。鼻咽壁变光整24例,增厚变形14例。咽旁间隙消失11例,翼肌模糊3例,翼腭窝不清2例,颞下窝不清1例。颈动脉鞘受累15例,颈深淋巴结肿大5例。破裂孔破坏8例,斜坡破坏6例,卵圆孔破坏5例,颈静脉孔破坏4例,颅中窝广泛破坏8例。蝶窦和海绵窦侵犯7例,眶尖受累4例。放射性脑病5例,脑转移瘤1例。继发鼻副窦炎20例。结合文献,对鼻咽癌放疗后的病理改变及其MRI表现特点,进行了评价。认为采用MRI来评估鼻咽癌疗效、发现复发瘤和并发症等,具有很好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136例复查的鼻咽癌患者,复查时进行面对面访谈式的口干问卷调查,根据口干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口干燥症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本组1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燥症,73.5%的患者有中度至重度的口干燥症,82.4%的患者因口干经常要喝水来帮助讲话;92.6%的患者因口干经常要喝汤水来帮助吞咽;91.2%的患者饮食习惯有明显改变,只能吃半流食物;61.3%的患者在夜间因口干而醒来需喝水;75.0%的患者诉放疗后牙齿有不同程度病变。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对患者的讲话、吞咽、睡眠有严重影响,其牙齿的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98例己确诊为鼻咽癌病例随机分为单纯放射组(48例)和放射治疗综合应用顺铂组(50例)。放射治疗全部采用同中心治疗,总剂量70Gy/35-37次/7—8周。顺铂自放射开始后第二天使用,1次/周,20mg/m2/次。在治疗结束后三月评价,放射联合顺铂组和单纯放射组的原发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2%和68.75%,颈部转移灶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0.6%和69.4%,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随访三年(中位随访期40月),三年生存率分别为综合治疗组83%和单纯放射射组76%。两组急性反应和后期反应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能耐受而完成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3.
放射合并西咪替丁治疗鼻咽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组胺 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 (CMD)在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 5例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放射治疗组 ,放疗 DT:70~ 76 Gy/7~ 8周。放疗 CMD组 ,放疗同上 ,CMD:16 0 0~ 2 0 0 0 mg,d1,分 4次口服 ,疗程为 4~ 6个月。结果 :5年生存率 ,放射治疗组为 5 9.38% (19/32 ) ,放射 CMD组为 6 6 .6 7% (2 2 /33) ,P>0 .0 5。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43.75 % (14/32 )和 6 3.6 4% (2 1/33) ,P>0 .0 5。 5年内复发和转移发生率 ,放射治疗组为 5 0 % (16 /32 ) ,放射 CMD组为 2 4.2 4% (8/33) ,P<0 .0 5。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放射合并西咪替丁治疗可减少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结论 :西咪替丁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可能具有肿瘤治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诱导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1 993年 2月至 1 995年 1 2月 ,1 1 8例 、 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化放组及单放组 ) ,每组 59例。放疗采用60 Co机或直线加速器照射。鼻咽癌原发灶 DT66~ 76Gy/6.5~ 7.5w,颈部 DT50~ 66Gy/5~ 6.5w。化疗组在放疗前采用 DDP+5- Fu方案诱导化疗。结果 5年生存率化放组为 57.6% ,单放组为 35.6%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化放组远处转移率为 2 8.9% ,单放组为 40 .7%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结论 放疗加诱导化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并可降低远外转移率。 相似文献
15.
16.
放射治疗后加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3月至1991年1月,作者将经病理诊断且为初治的167例Ⅲ、Ⅳ期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放疗后加COB方案化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单纯放疗组88例的5年生存率为30.7%,综合治疗组79例为40.5%;两个治疗组中的Ⅲ期病人,分别为38.9%和52.0%(P>0.05);两组原发灶及颈淋巴结复发率,复发中位时间基本相同;两组Ⅲ期病人的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4.0%及33.3%(P>0.05);出现远处转移的中位时间,综合组比单纯放疗组延迟(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复发和转移,两组死亡病例的中位生存期,综合组长于单纯放疗组(P<0.05);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综合组高于单纯放疗组(P<0.01)。 相似文献
17.
18.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它具有放射增强作用,尤其对于头颈部肿瘤中疗效明显提高,并且不增加急性反应,病人能耐受。本文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对已确诊为鼻咽癌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9例病人随机分为单纯放射组(Ⅰ组)和放射联合顺铂组(Ⅱ组)。放射治疗均采用同中心摆位,总量70Gy/35~37次/7~8周。顺铂自放射开始后使用,1次/周,20mg/m2/次,共7~8次。分别以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缩小50%和颈部皮肤干性脱皮来评价肿瘤组织放射效应及早期放射反应,结果获得治疗增益比提高14%。急性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口腔炎及干、湿性脱皮,但所有病人均能耐受而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较氟脲脱氧核苷 ( FUDR)或氟脲嘧啶 ( 5 - FU)联合顺铂 ( DDP)配合外照射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毒副反应。方法 46例 期以上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的鼻咽癌患者被随机分为 FUDR组和 5 - FU组。放疗前分别给予 FUDR1 0 0 0 mg/日 ,DDP2 0 mg/日或 5 -FU1 0 0 0 mg/日 ,DDP2 0 mg/日 ,静脉滴注 ,连续 5天。休息 3天后开始放疗 ,两组放疗剂量和方法相同。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 CR+ PR)分别为 96% ( FUDR组 )和 91 % ( 5 - FU组 ) ,无显著差异。重度口咽炎的发生率 FUDR组为 30 % ,5 - FU组为 65 % ( P<0 .0 5 ) .结论 FUDR加 DDP与 5 - FU加 DDP用于鼻咽癌诱导化疗相比较具有毒副作用小 ,患者易耐受的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