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间质瘤(尤其恶性间质瘤)多为个案报道。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食管间质瘤6例,现总结其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收治的5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采用左侧开胸食管肿瘤切除,胃、食管吻合消化道重建方法。Ⅰ期手术4例。Ⅱ期手术1例。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3年4个月和4年9个月时死亡,其余3例随访2.5、2.0和1.0年。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MGIST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例解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在近年来特别是近4年来逐渐成熟的概念。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c.kit蛋白发生变异而引起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0%,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和对其深入研究,已证实GISTs为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大量研究表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大多数都属于GISTs,近年来(我院)诊断GISTs的患者也因而有越发增多之趋势,但目前GISTs的术前误诊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s,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充质肿瘤。由于其组织来源复杂,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瘤等。94%的GIST由于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过度表达。因此,目前主要依靠其分子特点以及免疫组化表现对GIST作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来源于卡哈尔(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且KIT蛋白产物(CD117)染色阳性的少见非上皮性肿瘤。由于它不论在组织发生和形态学.还是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目前GIST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特点和外科治疗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笔对近10年来外科诊治的GIST患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5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117、CD34、S-100、SMA、vimenfin、desmin、NF共7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38例(69%),小肠10例(18%),其他部位7例(13%)。肿瘤直径0.4—40cm(平均6.7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 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CD117 39例(71%)、CD34 45例(82%)、S-100 19例(35%)、SMA 12例(22%)、vimentin 32例(58%)、desmin 6例(11%)、NF2/4(50%)。13例良性GIST患者全部存活,42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有4例发生转移,13例死亡。结论:(1)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2)其主要恶性指标为:肿瘤最大径≥5cm、核分裂像≥5/50 HPF和有溃疡形成。(3)光镜下很难将平滑肌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与GIST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质肿瘤。以往GIST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雪旺瘤等,近几年其诊断标准才确定,研究和治疗也有一定的进步。收集本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24例,将其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肠系膜、大网膜的病例分别为65、25、2、2、1例;肿瘤直径1~10cm;其中恶性者47例,良性者48例;行根治性切除62例,行切除术31例,2例广泛转移者行肝结节活检。17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CK、EMA、S-100及Desmin阳性率分别为89.5%、86.3%、5.3%、0、9.5%及8.4%。随访80例,2例胃间质瘤广泛转移者分别于术后4月、6月死亡,17例术后5~25月死于其他疾病,余者均无瘤生存,5年生存率43.7%。结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强化术中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采取合理规范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及防止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间质瘤(c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80%,约占小肠肿瘤的20%。过去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直到最近10年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被认识,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发病率很低 ,其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与一般胃肠道肿瘤不同的特点。我院于 2 0 0 1年收治2例 ,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复习。1 临床资料  例 1 ,男 ,30岁 ,因直肠平滑肌瘤术后 1 0个月 ,发现直肠肿物 2个月入院。 2 0 0 0年 1 1月患者因大便习惯改变而就诊于外院 ,诊断为直肠平滑肌瘤 ,于1 1月 2 1日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病理报告同术前诊断 ,未作辅助治疗。2 0 0 1年 7月返院复查 ,直肠指诊发现距肛门 3cm又有一个 1 .0 cm× 1 .0 cm…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8岁。2009年8月主因“吞咽梗阻感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贲门上方食管可见有结节状隆起,黏膜光整,阻塞食管腔,食管变形狭窄,胃镜尚能通过,考虑为食管黏膜下肿物,平滑肌瘤可能性大(图1)。术前CT发现左侧后下纵隔肿物10.8cm×9.4cm,呈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4.
1我院治疗情况回顾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原名胃肠道平滑肌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者称之为肉瘤。20年前,作者曾在《实用外科杂志》报告1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病程4d-20年,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大便潜血阳性)或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等,主要通过消化道钡餐或双重对比造影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壁广泛病变的胃肠道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近日收治 1例胃肠间质瘤 (GIST)在术前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均诊断为胃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无法定性,最终靠免疫组化检查(特别是CD117)才确诊。现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病人女性, 35岁。因反复上腹疼痛十余年,性质改变伴黑便 1个月于 2004年 2月 22日入院。10余年来,病人  相似文献   

16.
格列卫治疗幼儿胃肠道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列卫治疗成人无法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已获得较为肯定的疗效,但在幼儿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上的应用较少报道。本文报道应用格列卫治疗幼儿臀部间质瘤1例。病儿,女,3岁(2002年5月出生)。2004年3月其父母发现病儿的肛门周围的皮肤颜色变红,可以触及肿块,于当地医院拟诊“直肠肿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9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92例患者分别行胃镜下肿瘤局部切除、胃大部分切除、胃楔形切除、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局部切除等手术,其中4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巩固治疗.结果: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 住院时间2~32 d,平均11.6 d.5例于术后21~73个月死亡,平均52.4个月.结论: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目前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术中应行肿瘤局部切除或消化道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1998年以后确立的新病种。此前,大多数GIST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1983年,Mazur等首次应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名称,因为当时考虑平滑肌瘤的病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未找到平滑肌的分化,同时免疫组织化学也未见平滑肌的标记物。当时提出的GIST实际上是一种无任何特有标记物的肿瘤。1998年,Hirota等发现胃肠道间质瘤表达kit蛋白(CD117),CD117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并证实kil蛋白表达,是由c-kit原癌基因发生了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辅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虽然GIST概念的提出已经有20年了,但既往常常把GIST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膜瘤等。对GIST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近5年来,特别是格列卫(imatinib mesylate,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GIST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对GIST的认识和治疗的观念不断更新。本文主要讨论目前GIST新辅助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4岁。进食梗阻感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1年9月6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体征。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检查示:食管中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中断破坏及肿块影,近端食管扩张,病变长约15cm。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28—38cm见不规则肿块突出腔内。表面黏膜糜烂、质脆、易出血,进镜困难。病理活检: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