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疔疮乃火毒之症,毒性最烈,属常见病、多发病,是外科疾病中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由于疮形初起如粟,坚硬根深,故称为疔。此病在人体随处可生,但好发于头面和手足等处。生于口鼻之上者,称为鼻疗、人中疗、虎须疗,生于指(趾)头者,称为蛇头疗。头面疗,极易走黄,危及生命;手足疗,极易损伤筋骨,影响屈伸功能  相似文献   

2.
疔疮是中医外科病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感染疾患。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深毛囊炎”,“毛囊周围炎”等病的范围。由于初起形小而根脚深,好象钉子进入肌肉里一样,坚硬如钉状故名疗疮。本病好发于夏秋气候酷热干燥之季节,总由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发病。它发无定处,但以颜面和手足等处发病率为最高。如发于颜面部,初起形如粟米大的黄色水泡,次如赤豆,上有一白色疮头(所谓未老先白头),大都仅感麻痒微痛,其症疮形虽小,但毒势甚猛,加之颜面部具有丰富的血管,故毒邪易于扩散,炎症反应剧烈,发病迅速,尤其鼻下口角三角区域更为严重,如治疗护理不当,或迁延失治往往易引起以毒入里而走黄。发于手足,肢末部初起或有小疽样疮头或观白点或无白头,由于  相似文献   

3.
疔疮是外科中常见疾病之一,发病迅速,病情也较一般疮疡之症严重,往往易致疔疮火毒越出局限,造成“走黄”而内传脏腑,陈实功论疔云:“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已赅括了所以“走黄”的基本道理。又说;“疔疮有朝发夕死,随变随死,诚外科证中之速病也。”说明此症有迅速危及生命之可能。发病原因,为:五藏蕴毒、饮食不洁或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昆虫咬伤、竹木异物刺伤等,历代疡科诸书中,大都认为本病属于火证,由于“火毒”所致。  相似文献   

4.
疔疮是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此证随处可生,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果处理不当,生于颜面的疗疮更容易走黄,而导致生命危险,发于手足的则可以损筋伤骨,影响功能.余从某船夫处得一秘方,治疗疗疮效果显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中医治疗一般外科疾患,据我个人临床经验,成绩尚佳。在一般体外之外科疾患,如痈、疽、瘰疬、疗、丹毒、破伤风、痔核等,我国医书上早有较详细记载,且为临床大夫们广泛应用,均获良好疗效。疔疮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曾记载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如此可见它早为古人所认识;后世方书记载者日多。疔疮种类不下数十,可生在人体头、面、项、背、胸、手足、骨节等处,因其初起时坚硬有脚,其状似疔,故名疔疮。唇疔是疔疮的一种,生于上下唇部或口角旁,初起形如赤豆大,其根深,或痛或不痛,  相似文献   

6.
一、面疔疔疮可分二大类,即面疔和手足疔,面疔来势最暴,手足疔来势較緩,以性状言,疔疮和痈疽,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分别。痈疽的化脓部位,同在脂部,感染了脓毒,最易液化、扩大,不过痈的感染途径是在皮肤小疮口,疽的感染途径是在毛孔,毒在毛根化脓,因此疽一开始皮肤上就可出现莲子样的脓头。痈疽有阴阳二种,一般范围較广,而疗則小而深伏,麻木奇痛,故曰:疔者,釘也。以浅深論,痈浅而疽深,而疔则大多数是深的,特别是头面之疔,比手足之疔,毒气更甚。临床所见,以有头疽方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疔疮是外科常見疾病,发病迅速而病情較为严重。此病随处可生,生于顏面者称顏面疔。我科以“五味消毒飲”加减治疗20例,效果較为滿意,今介紹如下。临床表現:局部焮赤肿痛,中央有粟粒般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白降丹制成线香状药条,用以治疗颜面部疔疮;又用白降丹粉末,以水调敷,治疗"烂皮疔";均取得一定的效果.兹将初步经验介绍于后.一、颜面部疔疮(1)白降丹药条的适应证:1)外疡初起如粟粒大小,根脚坚硬,焮红疼痛,疮头色黑,或上起白头,或结焦痂,剥去又复生,剧痛或麻或痒,有迅速扩散之势者;2)毒火炽盛,肿痛扩散,根脚仍然坚硬,不化脓不腐溃者.(2)使用方法:先取手术刀直刺疮头中心,如根脚深而坚硬者,必须深刺,然后按症势深浅大小,酌取白降丹药条插入疮头中心;不须另敷  相似文献   

9.
拔疔丹是我院在倪毓生主任医师的经验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疮去毒,拔疔除脓作用。用于治疗疗疮,特别是治疗颜面部疔疮有满意效果,现将其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简治红丝疔     
红丝疔多因内有火毒凝聚,外有皮肤损伤或手足生疮,毒邪流浸经脉所引起。证见一条“红线”从病灶向躯干方向走窜,全身不适,有的局部有  相似文献   

11.
    
一名称左传襄公19年:「荀偃瘅疽,生痬于头」。杜注:「瘅疽,恶疮。」这很可能就是面部疔疮。不过疔字在当初,或许还没有应用于临床。虽然好象黄帝素(?)上已有疔字,但欲知素(?)为后人所作而托名黄帝者,似属未可为证。疔字的出现,最早为黄帝素(?),谓:「高梁之变,足生大疔。」不过此疔字是代表着一切外疡,非现在中医的所谓疔疮的疔字。汉、华佗中藏经,始将面部疮痬,定名为疔,并以自疔、赤疔、黄疔,黑疔、青疔等五疔支配五藏五窍。  相似文献   

12.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是化脓性细菌在血液循环中迅速生长繁殖或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包括毒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祖国医学对本病则根据疾病的性质及邪正斗争的情况,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走黄和内陷(包括火陷、干陷、虚陷)两种类型。俗称毒气攻心。一、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疗疮皆由火毒生”、“邪毒内陷由正虚”,当毒邪-主要是火毒之邪。-炽盛,正邪相搏,正不胜邪,毒邪侵入血分而致,此由疔疮而致者称为疔疮走黄;若患其他疮疡,当正气衰弱,毒邪乘虚而入,此则称为内陷。根据机体的强弱、病邪的轻重,内陷又分为火陷、干陷、虚陷等。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名老中医肖泽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诊治数十余年,擅长汤、膏、丸、散治疗外科疮疡等疾病,其将疔疮的病因病机总结为:①嗜食肥甘厚味致体内火热之毒蕴结脏腑,熏蒸于肌肤;②外感风、火、暑、热等实时之邪,邪气相互博结体内;③毒虫咬伤、刺伤、扎伤未及时治疗致经络气血凝滞,火毒郁结。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其大法,自创芩连解毒饮,并根据疔疮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辅以肖氏外科外用药治疗,内外结合,治疗疔疮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主要学术观点有:①疔疮辨证论治全过程中须时时顾护脾胃;②疔疮辨证施治过程,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的发生阶段,适时采用凉血活血之品;③颜面部疔疮治疗禁切开、针挑、挤压等。  相似文献   

14.
“疔”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它的变化很快,古人有早发夕死之说,是外科临床上严重的,也是常见的急性感染疾患。疔虽是发无定处,随处可生的疮瘍,一般则以头面及四肢患发的较为多见,就文献上参考,疔的名称很多,部分以患发部位命名的,如唇疔、颧疔、鼻疔等;部分以患部象形命名的,如蛇头疔、蛇眼疔等,虽在病名上有些不同,但是总的证治原则,却是一致的。文献复习内经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这是疔的最早记载,从饮食不节,肥甘过度的致病因素上,指出了疔是毒邪蓄结而成的疾患。中藏经:“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鲊酱,色慾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扩散,始变为丁”,这是疔的  相似文献   

15.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16.
我科顾伯棠主任在治疗疔疮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今整理介绍于同道作一参考。疔疮以其形小、根深、质坚,状如钉而得名,又以其易于恶化而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最早见载于《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这个“丁”还广泛地包括了一切严重的外证。因其名目繁多,中西医称呼又不统一,顾老师结合古今,把疔疮归为三类五种: (一)因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而引起的疔疮,按部位分:“颜面疔疮”  相似文献   

17.
疔毒,大都由火毒而生;始发病时,局部出现粟粒样小皰,掀赤疼痛,硬如钉状,或麻或痒,恶寒发热;大多数患者,每见自疔疮部起“红线”向上(向心性)走窜;治疗不当,很易致命。《外科正宗》有“红线疔起于手掌间,初起形为小疮,渐发红线上手膊,令人多作寒热,甚者呕吐,迟治则线至心,常能坏人”及“用针于红线尽处挑断出血水,寻至初起疮上挑破,外以蟾酥条插入,上以膏盖,内服汗药散之,自愈”的记载。其他  相似文献   

18.
唇疔治验     
唇疔治验福州市第二医院(350007)王美珠林毅唇疔,祖国医学认为其总由火毒诱发为病。其毒或从内发,或由外感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或昆虫咬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病因颇多,但总不离火毒2字。故治疗大法当以清热解毒为主。笔者多年来均采用中草药配合治疗唇疗5...  相似文献   

19.
先父孔昭林系祖传三代的老中医,临证五十余年,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擅常中医外科,对疔疮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兹整理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一、对疔疮的认识疔疮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疮形虽小,但其毒势甚猛,临床如处理不当,常可引起“走黄”而酿成险证。如能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常可转危为安,收到满意的疗效。疔,因其坚硬根深,形似疔状,故名日“疔”。究其病因,历代医家皆认为由火热  相似文献   

20.
<正>"护场"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疔疮》:"凡生疔疮,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入常,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中医外科学》(七版)释为"疮疡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扩散,而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徐强将其含义扩展,广义护场(大护场)是调动全身正气对体内一切致病因素进行的抵抗,狭义护场是针对局部外科疾病而言[1]。临床中借助护场理论,为糖尿病足、局灶脑缺血、肿瘤转移扩散等难治病的防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