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神经化髂骨瓣和传统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移植骨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干细胞活性。方法: 游离血管化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半年,从移植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BMMSCs,通过集落形成观察、Brdu摄入实验、群体倍增时间、体外成骨茜素红染色法、裸鼠皮下成骨法检测BMMSCs增殖、自我更新及成骨分化能力。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化髂骨移植术后分离、培养的BMMSCs的集落形成、增殖、群体倍增时间、体外及体内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高于非神经化组(P<0.05)。结论: 神经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可以增强BMMSCs的自我更新、增殖、成骨分化等潜能,有助于维持移植骨的术后内环境稳定,减少术后移植骨吸收。  相似文献   

2.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的特性,以期寻找BMSC体外培养扩增和诱导分化的适宜时机和方法。方法:采用兔来源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选用不同代数的BMSC进行诱导分化,并行生物学检测。结果: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形态类似成纤维样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的存在下,可以分化成有成骨能力的细胞类型;体外可合成分泌类骨质钙盐。BMSC随代数的增加其生物反应性逐渐降低,并呈一定规律性。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传代扩增培养,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类型细胞转化,并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其转化效率与生物学性质成规律性变化。一定传代数的BMSC适于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探讨大鼠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分离成年SD大鼠MSCs,经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的形成测定。结果:SD大鼠MSCs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形态呈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结论:SD大鼠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能够成功建立,培养出的细胞能向成骨细胞分化,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分离、培养并对下颌骨来源的BMMSCs进行鉴定.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兔下颌骨中的骨松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取P2或P3代BMMSCs进行检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多向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经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或三角形;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BMMSCs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克隆形成率为37%;成骨及成脂诱导形成钙结节及脂滴,茜素红及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骨骼肌诱导desmin抗原标记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所获得的下颌骨BMMSCs纯度较高.CD90和CD146表面标记阳性率分别为98.7%、98.1%.结论:从兔下颌骨分离的BMMSCs纯度较高,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增殖特性和体外多向诱导分化潜能,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实验分析体外构建细胞性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再与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人工骨。通过电镜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来评价可降解材料与种子细胞的复合培养的效果。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的诱导下,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类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上黏附和铺展。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传代扩增培养,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类型细胞转化,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己内酯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与种子细胞相容性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用的细胞支架材料。在体外,生物可降解材料ε-己内酯与环氧乙烷共聚物与种子细胞复合培养后可以构建出具有活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人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的骨向分化能力,为骨组织工程筛选种子细胞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组织块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MMSCs);骨髓穿刺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长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成骨分化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能力,成骨分化诱导后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分子:Runx2、1型胶原(Collagen Type 1,COL-1)、OCN.结果 JMMSCs和BM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阴性表达CD34、CD14、CD45.成骨分化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JMMSCs矿化能力强于BMMSCs.成骨诱导7 d、14 d、21 d后,JMMSCs成骨相关分子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均强于BMMSCs.结论 与BMMSCs相比,JMMSCs成骨分化能力较强,颌骨骨髓可能更适于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成体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检测;并采用体外诱导分化方法对BMSCs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大鼠BMSCs传代后细胞生长状态相对稳定,呈梭形;流式细胞仪鉴定CD90阳性率为88.2%,CD29阳性率为98%,CD34阴性率为2.8%,CD45阴性率为2.7%。成骨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矿化结节形成。成脂诱导14 d,油红O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红色脂滴形成。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中贴壁生长,增殖较快;表达骨髓组织来源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29、CD90;诱导后能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分离、培养、扩增方法及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1)诱导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为放射性诱导的颌骨纤维化提供体外理论依据。方法 取大鼠股骨的骨髓,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时分别用+/-TGF-β1的2组诱导培养基定向分化诱导;诱导2周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细胞爬片行免疫组化鉴定α-SMA及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 大鼠股骨骨髓组织中可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呈梭型、纺锤型,定向诱导后TGF-β1组细胞可表现出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α-SMA+),同时伴有COLⅠ、COLⅢ、α-SMA基因的高表达。结论 从大鼠股骨骨髓组织中可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GF-β1能定向诱导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方向分化,为放射诱导的颌骨纤维萎缩机制提供了体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体外培养以及骨向诱导分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的股骨骨髓,然后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结果:体外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呈贴壁生长,改良MTT法测定显示骨髓基质细胞于第7.8天左右可达到增殖高峰;诱导后BMSC可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呈成骨细胞形态为梭形和多角形并可形成钙化结节。改良钙钴染色法检测诱导细胞碱性磷酸活性呈强阳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呈较典型的成骨细胞状态,并可见钙盐沉积。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来源充足,取材方便,创伤小无明显并发症。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增殖能力较强,成骨能力确定。所以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有比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病变组织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有效方法,为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FD患者新鲜病变组织,将其剪碎后冲洗,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结果:培养的骨髓干细胞随传代次数增多,细胞形态趋向长梭形,99%的细胞表达CD44和HLA-ABC,不表达CD34;可见诱导后的MSC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并形成钙结节.结论:在新鲜FD骨标本中可以成功提取MSC,其在体外具有诱导成骨的能力,获取到的MSC可以满足后续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Bio-Oss骨代用品同引导骨再生膜联合应用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Bio-Oss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牙槽骨局部骨缺损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6例牙槽骨局部缺损患者的6处骨再生区取少量骨组织,采取Donath硬组织切片磨片技术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显示浅红色新生骨同淡黄色的Bio-Oss颗粒区别明显,Bio-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并与之紧密结合。未见纤维结缔组织长入包裹Bio-Oss颗粒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Bio-Oss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bone grafting procedures using purified proteins or stem cells to induce osteogenesis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atient care. Patients who would otherwise not have been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major autologous bone grafting procedures can continue to benefit from implant reconstruction, with a less debilitating bon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 1α(OH) -D3 如何影响下颌骨的骨量变化。方法 以去势大鼠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以诱发下颌骨骨丢失。对去势大鼠 (ovariectomizedrats,OVX)分别以 0 .0 4μg/kg/day、0 .5μg/kg/day两种不同浓度进行灌胃。 结果  1α(OH) -D3 可抑制去势大鼠下颌骨骨丢失和骨小梁结构破坏 ,下颌骨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维持在假去势组 (Sham -OVX)水平。结论 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不仅对全身骨起作用 ,对预防下颌骨骨丢失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种GBR膜材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戊二醛 (Glutaraldehyde ,GA)处理的牛心包与Bio -Gide膜 ,国产医用胶原膜的引导骨组织再生作用。方法 在 11只狗的双侧下颌骨颊侧骨板各制备 2个 1cm× 1cm× 0 .5cm大小的骨缺损区 ,随机覆盖GA牛心包 ,Bio -Gide膜、国产医用胶原膜 ;另一缺损区不盖膜作为对照。术后 2周 ,4周 ,8周 ,16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膜在体内的变化及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 ,测量新生骨小梁百分比。结果  10只狗伤口愈合良好 ,16周组一只狗戊二醛处理的牛心包区伤口不愈合 ,有较严重的炎性反应 ;各组膜生物相容性良好 ,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国产医用胶原膜 8周左右吸收 ,Bio -Gide膜及牛心包 16周内未明显吸收 ;膜覆盖组骨缺损愈合情况优于实验对照组。结论 GA牛心包在狗的实验性骨缺损修复中有与Bio -Gide膜、国产医用胶原膜相近的引导骨组织再生作用 ,且物理性能及可操作性优于国产医用胶原膜。GA牛心包生物相容性与Bio -Gide膜、国产医用胶原膜相似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he evaluation of the bone tissu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time course of mandibular defect healing using micro-CT technique,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micro-CT parameters used for assessment of the bone regeneration process and the patterns of their dynamic chang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body and ramus of the mandible was exposed in 24 Wistar rats. A 2-mm full thickness bony defect was created. Animals were randomized into four groups, which were ended 3, 6, 12 and 24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mandible was excised and underwent micro-CT analysis. F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the Mann–Whitney U test, polynomial or exponential regression and Spearman analysis were applied.

Results

The absolute volume of the bone regenerate increased from 1.69 ± 0.53 mm3 (3 weeks) to 3.36 mm3 ± 0.56 (6 months), as well as percentage of bone volum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2.5 ± 2.3% at the 3-week term to 26.4 ± 8.7% at the 3-month term or 23.1 ± 8.7% at the 6-month term. Structural (trabecular) thicknes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0.13 ± 0.007 mm at the 3-week term to 0.3 ± 0.11 mm at the 6-month term. The structural model index was 0.79 ± 0.46 in the early phase after trauma and then decreased to negative values.

Conclusion

The bone regeneration proces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05) in bone volume, percentage of bone volume, structural thicknes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 decrease in bone surface-to-volume ratio and volume of pore space from the 3-week term to the 6-month term. These changes can be mathematically described by nonlinear exponential regression models.  相似文献   

16.
17.
种植体周不同骨量缺损修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LB种植体周不同量骨缺损在无GBR时骨再生修复能力。方法在犬股骨种植体一侧分别形成水平宽度3mm,垂直深度5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一侧直接拉拢缝合,另一侧覆盖生物膜后缝合作为对照。术后三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水平长度3mm以下的骨缺损在无生物膜覆盖情况下完全获得骨性修复,新骨与种植体表面接触紧密,与有膜覆盖组无明显差异。4mm骨缺损主要为小梁样骨修复,有膜组骨修复效果好于无膜组。结论在周围有骨壁的情况下,水平长度在3mm以下骨缺损有很强的自身修复能力,骨缺损间隙可不用特殊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牙陶瓷化骨的组织相容性与成骨作用。方法:将临床拔除的健康牙去除牙髓和根面残留的软组织,制成约1.0mm×1.0mm×0.5mm大小的骨块,经0.25mol/L氢氧化钠溶液、30%过氧化氢液反复浸泡脱脂、脱蛋白,干燥后在900℃恒温1h下陶瓷化,在狗下颌骨制备15mm×20mm×10mm的箱状骨缺损,植入所制备的人牙陶瓷化骨材料,观察术后局部组织反应,并分别在术后2、3月获取标本,制成硬组织切片,观察人牙陶瓷化骨组织愈合和骨生长情况。结果:陶瓷化人牙骨颗粒组织相容性好,能引导颌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结论:人牙陶瓷化骨可作为骨移植材料用于充填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rhBMP载体系统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犬颌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rhBMP载体系统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的效能评价。方法将可吸收性聚乳酸(PL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以一定方式复合,种植体外培养扩增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后,植入颌骨缺损区。采用放射学、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LP)检测等方法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A组实验侧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B、C、D及空白对照组。BC试验侧同样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也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rhBMP载体系统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能修复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术方法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微渗透泵于骨缺损区局部持续导入外源性β-NGF。通过H-E染色、Gomori改良三色染色技术,检测术后3、7、14、21和28 d不同时间点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骨缺损区中兴趣区域的新骨形成进行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局部持续导入β-NGF给药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导入β-NGF侧(实验组)与无β-NGF导入侧(对照组)均有新骨形成。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发现,21、28 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骨形成呈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28 d时的成熟骨量实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缺损区导入外源性β-NGF可能会促进新骨形成与骨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