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 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X线、多层CT、MRI对胸腰椎体结核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就诊的82例脊柱结核患者(208个患椎)为研究对象,均进行X线、多层CT、MRI检查,并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及敏感度。结果 X线片表现为椎体破坏、椎旁脓肿、椎间隙狭窄或破坏等,CT主要表现为椎旁脓肿、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死骨等,MRI主要表现为椎间盘信号变化、椎体和附件骨破坏、椎旁脓肿、脊髓受累和韧带扩散等,多层CT和MRI对椎体破坏、椎管受累、椎旁脓肿和椎间盘受累的阳性检出率高于X线(P0.05);多层CT对死骨形成的阳性检出率和平均评分高于X线和MRI(P0.05);MRI对椎间盘受累、椎管受累、椎体破坏和椎旁脓肿的阳性检出率和平均评分高于多层CT(P0.05);多层CT、MRI病灶检出时间低于X线(P0.05),检查所需时间高于X线(P0.05);MRI检查所需时间高于CT(P0.05)。结论多层CT和MRI结合互补用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对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分析老年脊柱结核的CT与MRI表现.方法 CT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排螺旋CT机,扫描线平行于椎间隙,横断面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连续扫描脊柱可疑区,拍摄骨窗、软组织窗观察,必要时作增强扫描;MR检查设备选择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 symphony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采用矢状面T1WI、T2WI序列和横轴面T2WI序列,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造影剂用马根维显(Gd-DTPA)注射液,0.1 mmol/kg静脉推注.结果 35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同时累及2个椎体19例占54.3%,累及>2个椎体14例,占40.0%,仅有2例为累及1个椎体;共累及椎体86个,累及部位:颈椎15个、胸椎19个、下胸椎11个、腰椎38个、骶椎3个;所有患者CT发现椎体伴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硬膜外或椎孔侵犯、韧带下扩散、脊膜强化和钙化例数分别为35、30、5、1、1、25例,与CT相比MRI分别为35、30、15、20、16、2例.结论 老年脊椎结核的CT以及MRI表现各有特点,临床综合分析CT以及MRI老年脊柱结核表现,对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理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7-167,16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感染的主要影像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患者20例的影像检查资料,患者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全部患者行CT及MRI检查,分析其特征性CT及MRI表现。结果本组患者20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碎片样弥漫性脊椎骨质破坏(20例);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19例),椎旁软组织影与骨破坏区相连且形态不规则(6例),椎间盘密度降低17例,椎体边缘骨膜增生10例。MRI表现,T1WI呈条片状或全椎大片模糊低信号改变,与椎间盘信号分界不清;T2WI为混杂高信号改变,与椎间盘信号分界较清。结论原发性脊柱感染性病变表现为碎片样弥漫性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常以椎体病变为中心,如病变围绕间旁强烈提示为感染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MR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44例脊柱结核病人资料。结果脊柱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播散等。MRI可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的骨髓水肿、椎体破坏、椎旁脓肿、间盘受累和椎管内改变。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CT和MRI影像学各有特征,CT在显示死骨、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显示韧带下播散,硬膜及脊髓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陈龙华  朱彦军  牛彦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550-2551
[目的]探讨脊柱转秽瘤的MRI表现及早期特征.[方法]对3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病变椎体及附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椎体受累者呈跳跃状分布,椎间盘不受累.[2]多椎体受累合并附件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属于晚期表现.[3]椎体后部及椎弓局灶性骨破坏是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的重要根据.[结论]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的MRI表现,对早期诊断有确切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伟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92-3393
目的 探讨椎体终板炎的MRI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终板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终板软骨炎显示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变性或膨突出表现,相邻椎体边缘出现斑片状、条片状异常信号影,TlWl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低信号,47例可见Schmorl结节.结论 终板软骨炎是引起颈腰疼痛的原因之一,MRI是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出该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与MRI的影像特点,比较两者在脊柱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和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临床痊愈的2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溶骨性、虫蚀状、碎骨片状骨质破坏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样钙化,冷脓肿形成,椎间隙变窄,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椎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区,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型等。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方面要明显优于CT,而CT在显示死骨和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冯少兰 《现代医院》2005,5(4):29-30
目的 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征象。方法 对2 8例脊椎转移瘤患者行T1WI、T2 WI、P(N)I、小翻转角准T2 WI等序列检查并分析。结果 脊椎转移瘤的MRI征象包括:①早期为长T1长T2 均匀信号;②当椎体破坏或压缩时信号混杂;③附件转移为长T1长T2 信号,易形成软组织肿块和压迫脊髓;④邻近椎间盘可有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目前对椎体转移瘤最敏感的一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脊柱结核的特点及影像学诊断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平片、CT、MRI扫描及增强扫描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CT、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2%、943%、964%.对椎体、骨质破坏包括附件的破坏,死骨形成,敏感性分别为924%、985%、974%.对椎间隙的狭窄椎旁软组织肿块、腰大肌肿块、椎管及脊髓的受累显示率分别为872%、904%、995%.结论 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基础方法.如需进一步了解死骨椎旁软组织肿胀、椎间盘破坏、椎管及脊髓的受累,MRI准确率高,评价细致、全面,并且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T与MRI联合检查诊断布氏杆菌脊柱炎(BS)与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1—2023年1月收治的30例BS患者与30例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结果:CT联合MRI检查对BS、脊柱结核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93.33%,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则CT联合MRI检查诊断BS与脊柱结核的准确率为95.00%;BS患者与脊柱结核患者CT与MRI图像病变椎体位置分布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与MRI图像显示,BS患者钙化或死骨、椎间盘狭窄及破坏、后凹畸形、椎体塌陷畸形发生率均低于脊柱结核患者,椎旁脓肿、椎体增生硬化发生率高于脊柱结核患者(P<0.05)。结论:CT与MRI联合检查能够准确鉴别BS与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分析脊椎结核的X线、MRI征象,以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穿刺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脊椎结核患者的X线、MRI。结果 X线8例仅表现椎体骨质疏松,10例见椎体骨质破坏,4例脊椎压缩骨折,10例椎旁软组织肿胀,4例脊椎曲度后凸畸形,8例椎间隙变窄,4例脊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MRI 22例患者共有50个病椎,50个病椎中,40个病椎呈明显不同程度骨质破坏,4例椎体压缩骨折,15例椎弓根受累,22例均见椎旁软组织肿胀,14例见硬膜外脓肿,12例椎间盘变扁膨出,50个病椎均有不同程度骨炎。结论 MRI对于早期脊椎结核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与转移瘤压缩性椎体骨折(metastaticcompression vertebral fracture,MCVF)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在椎体良恶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1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OVF患者40例和MCVF患者24例,均给予MRI检查,分析不同类型骨折椎体的形态学异常及信号变化。结果 OVF患者中共有103个椎体发生压缩变形,T1加权像(T1 weight imaging,T1WI)可见椎体终板下或椎体中央部带状低信号,T2WI高信号;MCVF患者中共有60个椎体压缩变形,受累椎体T1WI上均显示弥漫性低信号,T2WI上多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OVF患者中有15个椎弓根信号异常,MCVF患者中有50个椎弓根信号异常,并有膨大改变。OVF患者中病变椎体椎间盘于T2WI上信号减低,并有13例患者椎间盘髓核突入椎体,形成Schmorl结节;MCVF患者中骨折椎体临近椎间盘未见明显异常信号。OVF患者中所有受累椎体周围均未出现异常软组织信号影;MCVF患者中受累椎体周围可见异常软组织信号影占75.0%,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且压迫硬膜囊占45.8%。结论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椎体骨折性质判定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83例均有椎体变形、骨质破坏及"死骨";其中椎间盘破坏58例;椎旁脓肿54例;附件破坏9例;椎管骨破坏27例,椎管内脓肿5例。结论 CT对脊柱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MRI)与数字平片(DR)比较,探讨两者对脊柱结核病的价值,以发现早期脊柱结核病,防止病变发展与致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及DR的影像学表现,对MRI和DR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骨质破坏39例,椎间盘变化32例,椎间软组织改变38例,脊髓及硬膜囊受侵18例,脊柱畸形15例。MRI在诊断脊柱结核的各种病变存在明显优势,4例早期结核,DR仅显示为轻度骨质改变,3例韧带下型结核X线均未发现异常,MRI发现早期病变7例。和DR相比,在骨质破坏、椎间盘变化、椎旁脓肿、脊柱畸形、脊髓及硬膜囊受侵等方面诊断敏感性都优于DR检查,且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脊柱结核DR与MRI影像学表现多样,DR诊断快、费用低,但是在骨质未有明显破坏前,容易漏诊。MRI在脊柱结核病诊断中敏感性高,能在没有临床结核病症状情况下发现病变,明确病变对周围的侵犯,指导外科治疗,值得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脊柱结核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结果单椎体受累4例,2个及2个以上椎体受累28例,椎体骨质破坏32例,30例有死骨形成,椎体骨质增生硬化30例,椎体、附件骨质破坏5例,椎间盘破坏24例,椎旁软组织脓肿块或脓肿23例。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和病变的空间信息,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脊椎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临床怀疑或已确认脊柱结核的CT扫描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脊柱结核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1例显示椎体骨质破坏,22例有椎旁脓肿。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对于评价骨质破坏程度和侵及椎管及椎旁软组织块影的范围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表现,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优势。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患者脊柱结核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及新生骨形成、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肿胀/肿块和腰大肌脓肿、骨性椎管狭窄及钙化,但不如MRI敏感。而对椎问盘受累及脊椎结核早期变化的评估'椎旁软组织肿胀/肿块的范围准确评估,MRI占明显优势。结论:cT与MRI结合检查可全面反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粟粒型脑结核的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粟粒型脑结核患者的MRI特点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MR检查采用常规轴位SE T1WI和FSE T2WI、T2FLAIR序列,Gd-DTPA增强扫描包括轴位和冠状位、矢状位SE T1WI序列;抗结核治疗后进行MR随访。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结果 MR平扫对早期结节显示不佳,T1WI、T2WI呈等信号结节,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强化,分布较均匀,大小相仿,直径1~5mm。经抗结核治疗,早期表现为水肿程度减轻,随后结节缩小、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将14病例T2FLAIR及T2WI两个序列显示病灶数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显示:T2FLAIR发现病灶数为39.285±11.371,T2WI为35.000±10.648,配对t值为9.523,P=0.000(P〈0.05),两种序列对显示弥漫粟粒型脑结核病灶数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MRI能为弥漫粟粒型脑结核的影像诊断及其疗效观察提供客观形态学依据,其中T2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较T2WI敏感、清楚,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