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络膜皱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皱褶是指视网膜下明暗相间的条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与视网膜血管不相干的条带状弱荧光,相应之处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晚期则表现为强荧光条带,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以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均出现波纹样改变。脉络膜皱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眼病的一个眼底表现。可发生于球内或球后肿瘤、低眼压、后巩膜炎、颅内压增高、葡萄膜炎、脉络膜新生血管、远视及Graves眼病等,也可为特发性。脉络膜皱褶患者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但检眼镜下很容易观察,眼底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明显特征。临床医生提高对脉络膜皱褶的认识,有助于发现那些易继发脉络膜皱褶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挫伤后低眼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低眼压导致视网膜水肿、黄斑水肿和皱褶形成,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以水肿吸收,病况好转为结局。一般对手术信心不足。本院近年收治4例挫伤后抵眼压,进行前段巩膜缩短术,3例眼压  相似文献   

3.
业已报道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后节并发症者颇多。如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出血,进行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阻塞,术后低眼压性视网膜病变,黄斑皱褶、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引  相似文献   

4.
滤过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性黄斑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所致的黄斑病变。方法:对1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兴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持续2周或2周以上低于1.33kPa,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黄斑区皱褶,给予矫正低眼压治疗和营养神经治疗,临床观察6~12月。结果:低眼压纠正后,有16眼黄斑皱褶消退,5眼视力提高,10眼视力不变。结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高度近视、眼局部长期应用抗青光眼的药物、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视盘水肿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的眼底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16例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检查、非接触性眼压、裂隙灯、眼底散瞳、B型超声、OCT、FFA等检查。结果 16例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32只眼),男性7例(14只眼),女性9例(18只眼),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38.5±12.6)岁,初诊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1者8只眼,0.1~0.3者8只眼,大于0.3者16只眼,眼压高于20 mm Hg者3只眼。根据眼底表现分为3型,视盘充血水肿型6只眼(18.7%),FFA表现为视盘高荧光渗漏,无脉络膜皱褶、无针尖样点状高荧光;浆液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型14只眼(43.8%),FFA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皱褶明显,造影早期针尖样点状高荧光及晚期多湖样荧光积存;两者之间混合型12只眼(37.5%)。结论急性期VKH综合征患者眼底表现为视盘水肿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尤其是正确的认识少见类型视盘水肿型,避免误诊,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18只眼)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一般情况、视力、眼压、眼底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探寻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结果 18例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18~78岁,平均40岁.患者就诊时视力为光感至0.8.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有14只眼,眼压≤21 mm Hg的有4只眼.18只眼均可见虹膜、前房角新生血管.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细;静脉不规则扩张,但不扭曲;视网膜赤道部有点片状出血,可见微动脉瘤,后极部有棉絮状斑.影像学检杳均显示有颈内动脉狭窄和阻塞表现.结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眼底表现及青光眼体征具有特征性.眼底病变以单眼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但不扭曲,出血主要在赤道部.大部分患眼眼压高,视盘有凹陷性萎缩,虹膜及前房角有新生血管,可见各种形态的视野缺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5岁。因右眼下方黑影遮挡半个月于2011年2月24日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门诊检查后以“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收入院。患者40年前患黄疸肝炎,已治愈。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轻度屈光不正,无其他眼病史。无手术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5,左眼0.6。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 mmHg。右眼角膜透明,前房可,晶状体周边皮质混浊,玻璃体轻度絮状混浊,有少许色素状颗粒,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颞上方视网膜呈青灰色泡状隆起,黄斑累及,颞上可见马蹄形裂孔,裂孔后缘稍有卷边,前缘可见广泛变性区(图1)。左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B超示右眼颞上视网膜脱离,颞上可见视网膜裂孔,左眼未见视网膜脱离;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屈光不正。入院后于2011年3月1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巩膜外垫压术。术中颞上放液,裂孔周围冷凝,7 mm硅胶海绵纵行垫压裂孔及周围变性区,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0.4 ml。术后第1天患者诉眼前黑影消失。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眼压15 mmHg。眼底检查:玻璃体轻度絮状混浊,少量空气泡,颞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视网膜平伏。术后第7天,患者诉右眼下方再次出现黑影遮挡。眼科检查:右眼颞上垫压嵴可见,裂孔位于嵴上,裂孔后缘贴伏不良,鼻上视网膜青灰色泡状隆起,可见视网膜裂孔(图2)。B超示右眼颞上方垫压嵴,鼻上方视网膜脱离。左眼未见明显异常。2011年3月9日在局部麻醉下再次行右眼巩膜外垫压术。术中放液,鼻上裂孔周围冷凝,10 mm硅胶海绵纵行垫压鼻上裂孔,观察裂孔位于嵴上,褥式缝线固定。放液后发现11:30方位视网膜脱离皱褶处有新的裂孔,遂拟行颞上垫压带调整。当拆除原颞上垫压带后,突然感觉患者眼球变硬,眼压升高,并且出现剧烈眼痛,头痛症状。眼底检查见颞侧视网膜下棕色实性隆起。嘱患者张口呼吸,保持镇静,立即肌内注射立止血(注射用血凝酶)1000 U。观察颞侧视网膜下隆起无明显进展,眼压适中,手术继续进行。加宽原颞上硅胶海绵,褥式缝线固定,观察原裂孔及皱褶处裂孔均位于嵴上,测光感明确。手术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 ,降眼压及镇静对症处理。术后第1天,患者诉眼胀。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5,眼压:55 mmHg。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颞上及鼻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颞侧视网膜下可见球形实性隆起。对症观察,眼压稳定。术后第6天眼底照相显示较前无明显变化(图3)。复查B超示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脉络膜上腔积血(图4)。术后门诊观察。1个月后复查见右眼上方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孔周视网膜稍有皱褶,视网膜平伏,脉络膜上腔积血完全吸收(图5)。复查B超示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脉络膜上腔积血吸收(图6)。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门诊观察稳定。2011年8月24日患者因“右眼视物不清半个月”再次入院。诊断:右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右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1.0。眼压:右眼9 mmHg,左眼11 mmHg。右眼眼底检查:视网膜广泛青灰色隆起,以视乳头为中心呈宽漏斗状,颞上、鼻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裂孔后缘开放,嵴上色素明显(图7)。眼部B超示右眼视网膜脱离,右眼巩膜外垫压术后(图8)。入院后于2011年8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全氟化碳液体辅助下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体粉碎,注入硅油4.5 ml。术后早期视网膜复位良好,后复位不良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硅油存留。  相似文献   

8.
范银波  肖云  渠岚  高晓唯  张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79-198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患者38例38眼经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玻璃体腔内注入曲安奈德4mg(0.1mL),术后1~2mo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随访3~9mo,观察视力、眼压、眼底情况及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视力提高36眼,视力无变化2眼。视力<0.1者3眼,0.1~0.3者11眼,0.3~0.5者17眼,>0.5者7眼。4例患者眼压不同程度升高,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术后2~5mo眼压恢复正常,未发生1例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可以安全、有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8岁,以右眼钝挫伤7天就诊,视力:右4.0左5.2,右眼角膜透明,虹膜纹理清,前房稍浅,瞳孔光反射迟钝,眼压指测法T-2,右眼底黄斑区呈放射状皱褶,中心凹反光点消失,后极部网膜轻度水肿,以右眼视网膜震荡治疗半月无好转。复诊视力,右4.1,左5.2,右眼眼压0.67kPa,右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静脉弯曲扩张,黄斑区皱褶呈放射状。前房角镜检查,睫状体前部从巩膜突处分离,可见到瓷白色的巩膜内面。遂修改诊断为:(1)右眼睫状体脱离;(2)右眼低眼压黄斑病变。收住院行手术治疗而痊愈。讨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HM)…  相似文献   

10.
陈春丽 《眼科》2020,(1):37-37
男性,71岁。右眼突然红痛4天。视力光感,眼压7 mmHg,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前房深,瞳孔不圆、部分后粘连,晶状体皮质及核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图A)。眼眶MRI示右眼球前后径变长,自两侧球壁对称性向玻璃体腔内突入半圆形隆起,边界尚清,T1WI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图B),T2WI呈等低信号(图C)。T2WI玻璃体腔内见线状低信号脱落视网膜影,晶状体形态异常。冠状位T2WI示右眼自球壁向玻璃体腔内突入多发不规则隆起,呈轮辐状改变,玻璃体腔受压变小,病变在T2WI呈等低信号(图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术后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方法 眼外伤7例(7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注入C3F8。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前房反应及眼底。结果 术后眼压2例较低,5例正常;7例术后发生视网膜动脉分枝阻塞6例及中央动脉阻塞1例。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注入C3F8后发生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十分顽固难治。本文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疗效。方法:严格控制好血糖,配合降眼压药物应用,采用结膜下注射α-干扰素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术。在虹膜新生血管消退,角膜恢复透明,眼压正常,眼底清楚的情况下,即可作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红变患者6例,术后眼压控制正常,为12~17mmHg(1mmHg=0.133kPa),5例视力增进至0.03~0.3,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或仅余很少,角膜透明,前房已无积血,眼底均可见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无视网膜脱离。4例术后作全视网膜光凝。随访6月~1a,4例患者视力保持在0.03~0.2,眼压正常。1例未能及时作全视网膜光凝,再次出血,虽眼压正常,视力仅存手动;另1例术后眼压正常,视力不变,虹膜新生血管减少,由于玻璃体出血机化,建议作玻璃体切割术,患者未同意手术。结论:α-干扰素通过抑制DNA合成来干扰细胞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对VEGF的刺激丧失应答能力,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发挥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手术,达到持久降低眼压,消除虹膜新生血管,恢复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3.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伏格特-小柳-原田(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临床确诊的VKH综合征患者中16例并发脉络膜皱褶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8例患者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112例患者中,16例并发脉络膜皱褶,占14.3%。FFA检查显示,视盘周围呈现10~15条呈放射状行走的弱荧光带(脉络膜细皱褶),形态及走行状似视网膜大血管;ICGA检查显示,后期脉络膜皱褶的槽底呈强荧光条;OCT检查显示,Bruch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光带呈波浪状皱褶。结论 VKH综合征并发的脉络膜皱褶以视盘周围呈放射状行走的细皱褶为特征,是VKH综合征一个并不少见的眼底征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2岁,1997年2月12日在玩耍时不慎左眼被塑料枪子弹击伤,当时感觉服痛、红。2天后因视力下降明显前来就医,门诊以“左眼外伤性低眼压”收入院。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1,右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左眼:颞侧球结膜下片状出血,角膜颞下象限轻度水肿,眼底模糊,黄斑区水肿,有皱折,中心反射),周围视网膜色谈,眼压:右眼2.7kPa(1kPa=7.5mmHg),左眼测不出。查房角:左眼在4-6点位有睫状体脱离。考虑该患儿的眼压低为睫状体脱离所致。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及地塞米松smp静脉点滴。入院后的6天之内,视力及眼压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凝固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影响。方法33例33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需对视网膜做广泛切开切除,其中严重PVR所致视网膜脱离22眼,包括视网膜再脱离6眼,巨大裂孔8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3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中对视网膜缺损,色素上皮暴露区作广泛密集激光光凝。33眼中硅油填充25眼,C3F8填充8眼。术后定期复查眼底,追踪观察术眼眼压和PVR发展情况,平均追踪期21m。结果硅油填充25眼中21眼手术后3m~26m取出硅油。33眼中视网膜解剖复位30眼。3眼视网膜再脱离,其中PVR再增殖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复位30眼中26眼压(9.2-22)mmHg,平均16.4mmHg,4眼眼压〉28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处理,无一例发生术后低眼压。结论对视网膜切开切除后暴露区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凝固术有防止玻璃体切割术后低眼压发生及一定程度上减少PVR发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低眼压症,常发生在以青光眼滤过手术为代表的内眼手术和纯挫性眼外伤后,其原因是由于睫状体脱离,房水从脉络膜上腔流出,结果使睫状体的房水分泌减少.通常这种低眼压是一过性的,用保守疗法在短期内多数可以恢复.但如长期保持明显的低眼压,易发生后弹力膜皱褶、角膜水肿、浅前房、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乳头水肿、黄斑部水肿、视网膜血管扩张纡曲、脉络膜皱  相似文献   

17.
例1 男52岁住院号280266右眼不适,视物模糊7天来门诊检查,见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待诊而入院。入院时,视力右0.8、左1.0。右眼角膜后弹力层可见数条纵形弯曲状皱褶,角膜有细小透亮的kp,房水闪光(一),瞳孔稍大,虹膜纹理清,眼压右5.5/8=1.36kPa、左5.5/6=1.94kPa。放瞳后查眼底无异常。房角镜检查见部分房角被少许沉着物遮盖。三面镜检查,视网膜周边部可见散在的黄白色斑块,边界不清,部分有灰色素沉着,临床诊断右眼虹膜睫状体炎。超声波检查,右眼颞侧赤道前玻璃体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眼眶疾病合并眼底改变的临床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合并眼底改变的18例眼眶疾病,其中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眼眶炎性假瘤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眼眶视神经胶质瘤2例,视神经脑膜瘤2例,眼眶神经鞘瘤l例,眼眶副神经节瘤1例,眼眶非霍奇金淋巴瘤l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例,眼眶脉管瘤并出血1例,后巩膜炎l例.结果 18例眼眶疾病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底特征为视盘瘀血性水肿和黄斑皱褶;眼眶炎性假瘤的眼底特征为视盘水肿炎症;眼眶肿瘤的眼底改变表现为肿瘤压迫导致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隆起;若肿瘤位于视神经则易合并视乳头肿胀改变;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形成眶内血液回流障碍,出现明显的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结论 眼眶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主要为眶内肿物轻度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明显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局部隆起;当眶内病变累及球后近端视神经则易导致视乳头肿胀,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眶内疾病合并眼底改变可能与其原发疾病性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病亦称脉络膜渗漏、自发性脉络膜脱离、自发性浆液性脉络膜脱离、脉络膜急性环状脱离等。表现为脉络膜呈环状或多叶状高度隆起似假瘤。眼底检查可见到睫状突、视网膜亚全脱离而无裂孔、视网膜下液随体位移动。作者报告2例:一为男性40岁,左眼视力降至0.6一个月,虹膜前突,眼压15 mmHg,除玻璃体底部呈纤维状混浊,黄斑水肿,有放射状皱褶,极周边有带灰色的睫状体环状脱离,主要位于颞上方,视网膜未脱离。隆起处可透光,B超  相似文献   

20.
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予全视网膜光凝术.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检查,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无灌注区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患者视力提高8眼,1眼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5例患者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例眼压控制欠佳,需要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其中2例使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另外2例眼压不能控制.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眼底3个月和12个月后行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消退,无水肿,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是一种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