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奔豚气病的含义奔豚,或作奔(犭屯)。所谓豚,就是江(犭屯),或称作水猪。古人借豚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那种阵发性的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奔豚或作贲(犭屯),系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其名始见于素问灵枢,继见于秦越人之难经,迨至金匮要略,对本证始进而有所阐述。我们从其名词中来体会:证名奔(犭屯),(犭屯)者。乃江(犭屯)也,或称为水猪,是以它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病状。又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豚”一作“鲀”,又作  相似文献   

3.
奔豚病证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继则,《难经》中作贲豚;东汉《金匮要略》同一病篇,作奔豚,又作贲豚、奔(犭屯);北周《集验方》作贲(犭屯);西晋《针灸甲乙经》一书中,作贲肫、亦作奔豚、奔肫。同一病证名,竟有如此多的异体字,自然给音义的理解带来一些难度。奔,本义是走。许慎《说文》曰:“奔,走也。从夭卉声。”徐锴注:“夭,曲也。走则曲其趾,故走从夭。”后奔引申为疾行,犹现今的跑。东汉·刘熙《释名·释姿容》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当《素问》、《灵枢》成书之际的秦汉时期,奔字引申意义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诗经·鄘风》曰:“鹑之奔奔、鹊之疆疆”,《汉书·李广传》曰:“与十余骑奔杀白马将”。因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以奔豚名证,依训诂学为据,奔字理解作疾行、奔跑,殆与经旨相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难经》“肾之积名曰贲豚”,与《金匮要略》中之“奔豚”有何异同? 答:贲通奔,贲豚即奔豚,系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如小豚奔突冲窜状的一种病证。《难经·五十六难》日:“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可见两书之“奔豚”,在证候表现上确有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1)内涵不同。《难经》之贲豚,为肾之积病,其属痼疾可知。病人少腹素有积块,发病时痛从少腹起,上至心下,或上下无已时,痛止后其积块仍留在少腹。因属有形之积块为病,故名曰;“肾之积”。《金  相似文献   

6.
孙灵芝  曹晓岚 《河北中医》2009,31(12):1812-1813
奔豚气病主要症状有气从少腹上冲疼痛,上至心下或胸而冲咽喉,病发作时,痛苦不堪,发作后冲气渐消,疼痛解除。《五十六难》谓:“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己,令人喘逆,骨痿少气。”《金匮要略》中描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反复发作,失治误治者,可致病症复杂、缠绵难愈之重症奔豚气病。其中以病位较高,症状复杂,涉及脏腑广泛,虚实夹杂,病程较长者尤为难治。  相似文献   

7.
丁世幸 《河南中医》2003,23(12):3-4
作为一部杂病研究专书 ,《金匮要略》论述腹症内容丰富 ,现就其病机浅述如下。①肝气横逆 ,气滞作痛。《脏腑经络》 :“鼻头色青 ,腹中痛”、《黄疸》 :“诸黄腹痛而呕 ,宜柴胡汤”、《奔豚气》 :“气上冲胸 ,腹痛”皆属此类。②肝脾不和 ,气滞湿阻。《妇人妊娠》 :“腹中痛  相似文献   

8.
<正> 奔豚气病1.什么叫奔豚气病?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患者多系中年男女,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当其发作时,其症状是先从少腹结成症块,自觉有气从少腹开始,向上攻冲至咽喉或上冲至心胸。有的病人,发作时,腹痛的很剧烈。此时病人很痛苦,有苦闷欲死的感觉,既而冲气渐降,痛也渐减,终至痛止块消,冲气全平,好如常人。豚是江豚,因此病发作时如江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病。奔豚气病与《难经·五十六难》所载的“肾积奔豚”不同。肾积奔豚是少腹素有积块,在发作  相似文献   

9.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理、法、方、药的典籍。笔者略述其因势利导的治则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1 识病势之真谛,乃利导之关键 所谓病势,是对病态中其病因病机,病位病理以及证候邪正等方面的概括。但如何判断病势,《金匮要略》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判别。1.1 据病位识其病势。《奔豚气病》篇曰:“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从脐下筑筑动悸而预测有发生奔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奔豚气”虽非多发病,但临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现就个人见解略作如下分析: “奔豚气”究竟是一个病,还是一个证?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奔豚气在临床中的主要表现。“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难经·五十六难》又把奔豚与肥气、伏梁、痞气、息贲作为五脏之积之名称,并对其主要症状作了具体描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张仲景则把奔豚气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列有专篇,篇中有“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从《难经》和《金匮》中对奔豚气的描述,各条经文叙证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12.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一、概说 (一) 释名:奔豚之奔,又作贲;豚,又作犭电,或鱼屯。豚,或谓小猪。因该病发作有气上下游走,如猪惊而奔之。有谓江豚,系一种水兽,因该病发作时,其气自下奔上,犹如江豚涌水,  相似文献   

13.
张志恒 《国医论坛》2000,15(6):50-50
笔者有幸阅读《国医论坛》2 0 0 0年第 3期章恪同志所撰“《金匮要略》质疑问难八条”一文 (以下简称“问难八条”) ,对文中所述第 4条“发汗后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的解释不敢苟同。认为其释有失偏颇 ,不合原文旨意。略述浅见如次。1 阴乘阳位为奔豚气的病理基础虽然奔豚气的发生也有因肝气上逆、冲气上逆等所致者 ,但这不在本条所讨论的治疗范围之内 ,故兹不作论述。此条所言也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 1 7条。仲景在论述其证时认为这是由于过汗损伤心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是由于糖尿病(消渴)迁延不愈,致毒损心络之变。《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之论述,《丹溪心法》中论述道“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病属上焦,谓之消渴。  相似文献   

15.
陈松  白迎堂  徐重明 《光明中医》2010,25(2):184-185
张仲景是治疗奔豚的鼻祖。张仲景的奔豚气病源自《内经》,在症状、病因与治疗上完善与发展了《难经》奔豚,张仲景针对奔豚气病制定了治疗与预防方剂,体现了他重视疾病的早防、早治,对我们现今疾病的治疗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奔豚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其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其病特点多具有反复性、发作性,病位可广泛,但其根在于冲脉之气上忤。笔者用此方治疗内科慢性发作性疾病多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奔豚气病《金匮》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考奔豚之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张隐庵谓:“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  相似文献   

18.
“奔豚气”始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对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均有具体论述,并提出了详细的辨证施治。人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总结和整理了王耀光教授治疗4例奔豚气的有关临床资料,发现其疗效非常显著,现介绍如下。例1:张某,女,43岁,于2005年11月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宋本《伤寒论》第15条“其气上冲”认识不一。基于《伤寒杂病论》奔豚证治相关原文,结合黄元御《伤寒悬解》注释,分析了奔豚之症状和病机,提出本条所谓“其气上冲”亦可因心阳不振、肝气上逆而发,桂枝汤亦可用于治疗奔豚轻证。  相似文献   

20.
胡永东  王瑞娟 《陕西中医》2009,30(3):379-380
崩漏,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阴虚阳博谓之崩”,《金匮要略》称为“漏下”,《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有所差异,而病因病机却难分开,所以古人认为“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与漏二者又能互相转化,故自古以来,习惯上就统称为“崩漏”。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