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腮腺及颌下腺唾液的收集方法。方法:采用微型Lashley吸盘法收集大鼠腮腺唾液,经口内颌下腺导管口直接插管法收集颌下腺唾液。毛果芸香碱刺激唾液分泌,假设唾液的比重为1.0 g/cm3,以唾液重量代表其体积,记录唾液流率。结果:大鼠腮腺唾液流率(9.9±1.4)μL/m in,颌下腺导管插管唾液流率(19.9±10.8)μL/m in。结论:可以采用微型吸盘法收集大鼠腮腺唾液,经口内颌下腺导管口直接插管法收集大鼠颌下腺唾液。  相似文献   

2.
唾液是人体及其他哺乳动物一种重要且必需的体液,近年,成为除血浆、血清、尿液以外另一种检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有效工具[1-2].唾液主要由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和大量口腔黏膜下的小唾液腺分泌,并含有部分非唾液腺来源成分,主要包括龈沟液、口腔固有菌群及其产物、上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屏障渗透而来的血浆及血细胞、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食物残渣等[3].安静状态下唾液成分主要来源于舌下腺和颌下腺,而刺激状态下则主要由腮腺分泌的唾液组成[4-5],这种差异在实验设计时可作为唾液收集形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热敏环境培养的变形链球菌菌株与唾液SIgA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热敏环境培养变形链球菌后,与唾液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免疫反应性。方法:从20例志愿者口腔中收集牙菌斑,分离临床变形链球菌,生化实验和PCR鉴定临床变形链球菌的血清型,随机引物多聚酶联反应(AP-PCR)鉴定基因型。每种基因型菌株分2组培养:实验组42℃厌氧培养;对照组37℃厌氧培养。用改良唾液收集器无菌收集非刺激性下颌下腺、舌下腺唾液,免疫印迹分析每位志愿者的唾液SIgA与自身临床菌株和参考菌株的免疫反应性。结果:20例成人共检出21种不同基因型的C型变形链球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变形链球菌与唾液SIgA的免疫印迹无显著差异,仅个别杂交带的密度强弱有改变。同一个体的唾液SIgA对不同基因型的菌株,出现不同的免疫印迹带;同一参考菌株与不同个体的唾液SIgA有不同的免疫印迹。结论:人群口腔变形链球菌存在多种基因型,具有遗传多样性;变形链球菌存在多种抗原成分,可以与唾液SIgA发生免疫反应,并具有个体差异;虽然变形链球菌在热敏环境中有热休克蛋白的产生,但是与唾液SIgA没有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α-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在家兔颌下腺的表达和分布,及其激动剂——苯肾上腺素促家兔颌下腺唾液分泌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家兔正常颌下腺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颌下腺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分布及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经颌下腺导管插管给予(1×10^-8)-(1×10^-6)moL/L的苯肾上腺素,观察家兔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及促颌下腺唾液分泌的量效关系。结果家兔颌下腺有α1A-α1B和α1D-肾上腺素受体3种亚型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并广泛分布于导管和腺泡细胞的胞膜及胞质中。给予1×10^-7moL/L苯肾上腺素7d,促进颌下腺唾液分泌增加,而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水通道蛋白5在腺泡及导管细胞的顶膜和侧膜的表达增加。结论家兔颌下腺存在α1A-、α1B-和α1D-肾上腺素受体3种亚型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经颌下腺导管给予低剂量苯肾上腺素促进唾液分泌是安全有效的;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增加可能与苯肾上腺素促唾液分泌的机制有关,该研究为临床治疗领下腺功能低下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正常人泪液、颌下腺及腮腺分泌液各种成份之间的差异,探讨用自身唾液代替泪液的可行性、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常规生化检查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颌下腺分泌液、腮腺分泌液及泪液成份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唾液和泪液成份比较显示,泪液中各项成份,唾液中均可检出,虽然颌下腺分泌液、腮腺分泌液及泪液某些成份上存在差异。但除钠含量及渗透压的值差异较大外,其余各项值的均值偏离不大。正常人泪液中也含有很高浓度的淀粉酶。结论:可以用自身颌下腺分泌的唾液代替泪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原位、实时和动态测量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在Au石英晶体芯片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过程.方法:收集刺激性的上述3种唾液,QCM-D监测唾液蛋白吸附于Au石英晶体芯片表面所造成的频率改变和消散因子的变化,及形成生物膜的质量、厚度、剪切弹性模量和剪切粘度.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a=0.05).结果: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蛋白质吸附达饱和状态时的频率改变,生物膜厚度和质量为SMSLS>WS>PS(P<0.05).消散因子的变化、生物膜的剪切弹性模量和剪切粘度为PS>SMSLS和WS(P<0.05).结论:3种唾液吸附动力学特性和形成生物膜的差异是由于其成分不同所造成的.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是研究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次性18 Gy放射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流率的改变。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一次性18 Gy局部照射大鼠颌下腺区域,对照组只麻醉不放射。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处死前插管法提取大鼠颌下腺唾液,称取其质量,计算唾液流率,比较两组唾液流率的改变。处死后取颌下腺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颌下腺的组织学形态。结果:放射后实验组进食进水量下降、活动减少。实验组饮水频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唾液流率为(18.64±8.23)μL/min,实验组的唾液流率是对照组的57.42%,为(10.70±2.22)μL/min。HE染色显示,放射后实验组颌下腺细胞变性,间质血管充血,腺泡细胞内的空泡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放射后大鼠颌下腺唾液流率明显降低,放射后8周,组织学形态出现显著变化。放疗对大鼠颌下腺组织学形态和唾液分泌功能的远期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后颌下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方法 52例颌下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行颌下腺肿瘤和瘤周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即颌下腺部分切除术;B组患者行肿瘤和颌下腺腺体全切除术,即常规颌下腺良性肿瘤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分别检测2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前2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基本相等;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A组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的顺序递增,术后半年唾液分泌量比术前稍有减少,而B组患者术后唾液分泌量约为术前一半。结论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充分保留了颌下腺的外分泌功能,保留的颌下腺组织外分泌功能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颌下腺转位于颏下间隙后腺体功能及预防头颈部放疗导致的口干的效果。方法将3例头颈癌患者的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近心端切断,保留该动静脉的远心端,并将其作为蒂,游离颌下腺后将其转位于颏下间隙。颈部放疗时屏蔽转住的颌下腺。术前术后以及放疗后检测颌下腺唾液流量,并填写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调查表。结果通过唾液流量分析,3例转住的颌下腺均成活。其中2例经放疗后20个月随访的患者,转住的颌下腺保存一定的泌唾功能,患者无口干症状。结论颌下腺转位于颏下区可保存其功能,有助于预防头颈癌患者放疗导致的口干。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特异性涎腺炎,通常引起唾液流出阻塞或唾液分泌量减少。由于受累的腺体唾液流量减少,大量的微生物更易于逆行侵入腺体。虽然涎腺结石主要发生在颌下腺,但慢性非特异性的涎腺炎的发病率,在颌下腺和腮腺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人颌下腺唾液粘蛋白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提纯,鉴定人类颌下腺唾液粘蛋白。方法:收集成人颌下腺唾液,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沉淀,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用PAGE电泳判定纯化本的纯度,SDS-PAGE电泳测定了分子量,分析样本的免疫电泳、化学成分、氨基酸组成。结果:PAGE和SDS-PAGE显示有两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1000kDa和250kDa,样本含18%的蛋白质,71%的碳水化合物。免疫电泳显示一条沉淀线  相似文献   

12.
*编码Pac结构基因的DNA疫苗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本项研究将已构建的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免疫Wistar大鼠,观察重组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大鼠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原位表达以及免疫定菌鼠后的防龋效果。方法:重组质粒pCIA-P经股四头肌肌肉注射和颌下腺区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大鼠,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重组蛋白PAc在免疫部位的表达。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和颊粘膜下注射3种方法免疫定菌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Keyes计分法评估免疫定菌鼠后鼠磨牙的患龋情况。结果:大鼠股四头肌细胞中可见PAc蛋白不均匀的受限表达,双侧颌下腺组织均可检测到PAc蛋白的阳性染色,在导管内表达呈强阳性。用重组质粒pCIA-P经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和颊粘膜免疫的方法可显著增加唾液中抗PAc-IgA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抗PAc-IgG水平,重组质粒免疫定菌鼠后能显著降低定菌鼠龋损计分。特别是颌下腺区皮下和颊粘膜注射免疫组,大鼠牙本质龋的破坏程度明显低于其他组,结论:重组质粒pCIA-P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原,粘膜免疫是较理想的DNA防龋疫苗的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变形链球菌GbpA的GBD基因疫苗动物免疫防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GbpA的GBD基因疫苗免疫SD大鼠时,其所诱导的血清和唾液特异性免疫反应及防龋效果。方法:实验分2组,实验组用纯化的变形链球菌GbpA的GBD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BD颌下腺周围皮下免疫SD大鼠,其中实验1组免疫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收集大鼠的血清及唾液,间接ELISA检测血清及唾液中特异性抗GBD抗体,实验2组免疫同时喂致龋饲料—Keyes改良的高糖Diet 2000,并于第一次注射20d时连续3d大鼠口腔中接种S.mutans Ingbritt,在接种S.mutans后第77 d处死大鼠,收集大鼠颌骨标本用于龋齿记分分析。对照组2只大鼠颌下腺周皮下注射1×PBS(pH7.4)。结果:用纯化的pcDNA3.1-GBD基因疫苗免疫大鼠,血清中IgG及唾液中IgA明显升高,大鼠高糖饮食及口腔接种S.mutans Ingbritt,实验组的龋患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GBD基因疫苗具有免疫防龋作用。结论:变形链球菌GbpA的GBD基因疫苗具有免疫原性,是一种有效的免疫防龋疫苗。  相似文献   

14.
唾液溶菌酶是具广谱抗微生物作用的非免疫性阳离子蛋白。有研究报道它具有抗念珠菌功能。本研究旨在检测与分析唾液溶菌酶浓度与念珠菌计数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中老年人595例,分别收集未刺激全唾液、刺激腮腺唾液、刺激舌下腺及颌下腺唾液,计算唾液流速(米/分/腺)。以未刺激全唾液计数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cf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溶菌酶量。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以评估溶菌酶浓度与唾液流速、念珠菌计数及年龄的关系。不同念珠菌计数水平组间溶菌酶浓度差异采用ANOVA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唾液量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唾液分泌的研究是唾液腺功能的基础研究,也是涉及口腔生理、生化、微生物及临床等多学科的基础研究。我们对唾液的收集方法、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下唾液的分泌情况进行了综述。一、唾液的收集方法唾液收集分全唾液收集和单个腺体的唾液收集。收集应在早晨、空腹、安静房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雌性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自发性涎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 选择5、10、15、20周龄雌性NOD小鼠各6只。测定刺激全唾液流率(STFR)、施墨试验、唾液总蛋白、常规HE切片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涎腺组织的改变。以BALB/c小鼠作对照。结果 10、15、20周NOD小鼠STFR、唾液总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应的下颌下腺分泌颗粒减少。10周雌性NOD小鼠涎腺炎发病率为4/6,15、20周均为6/6。淋巴细胞浸润主要见于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腮腺未见。10周时NOD小鼠已有淋巴细胞浸润灶形成。15周显著增多而且面积增加。STFR与淋巴细胞浸润灶数呈负相关。结论 雌性NOD小鼠5~10周淋巴细胞开始浸润下颌下腺,刺激唾液和蛋白分泌降低。不同腺体受累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7.
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唾液流率、颌下腺造影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总流率;颌下腺造影及病理表现.材料及方法:本研究将56只NOD小鼠分9周、16周、20周及24周4个不同年龄组测定其唾液总流率,颌下腺造影及颌下腺病理学研究,用32只Balb/c小鼠分同样年龄组进行对照.结果:NOD小鼠唾液总流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Balb/c小鼠则变化不大.20周以后NOD小鼠颌下腺造影有造影剂外溢,排空功能明显迟缓.9周NOD小鼠颌下腺见淋巴细胞浸润,随年龄增长,淋巴细胞浸润加重.结论:NOD小鼠涎腺的形态及功能均明显受累,与人类SS表现类似.  相似文献   

18.
电离辐射对大鼠颌下腺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颌下腺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一次性15Gy X射线局部照射大鼠唾液腺区,观察照射后30天内动物体重、颌下腺重量、毛果芸香碱的潜伏期(lag phase)、唾液流率、电解质、组织学等变化。结果:照射后大鼠体重及颌下腺重量减轻,唾液流率降低,Na^ 降低、K^ 升高,Ca^2 变化不显著、毛果芸香碱的潜伏期延长。早期主要是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晚期主要是唾液腺实质细胞萎缩,数量减少。结论:照射后大鼠颌吓腺发生了形态变化及不可逆性功能障碍。卷曲颗粒导管(CGT)细胞是靶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发现了唾液的医疗价值,他们使用无毒蛇的唾液涂抹伤口,促进伤口愈合[1]。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也有用舌头舔伤口的习惯,这是一种条件反射,还是因为唾液除了润滑、助消化的功能外,还能促进伤口愈合?Cohen[2]于1962年从大鼠颌下腺中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GF),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唾液成分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进行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含有葡糖基转移酶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gtfB作为基因疫苗,筛选有效的免疫途径。方法:重组质粒pcDNA3-gtfB通过股四头肌注射、鼻腔灌注和颌下腺周注射免疫Wistar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 IgG、唾液IgA的动态变化。结果: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后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血清IgG抗体水平(P<0101),且鼻腔灌注组和颌下腺周注射组间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105)。各组唾液S-IgA 抗体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101),腺周注射组产生的唾液S-IgA抗体水平最高(P<0101)。结论:基因疫苗通过腺周注射免疫途径能最有效激发特异性唾液S-IgA抗体的产生,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防龋基因疫苗免疫途径,为下一步抗龋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