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945年日本仅报道22例,到1981年至少已达1500例,目前每年新发150例。临床特点:临床分1.皮肤淋巴型;2.固定性皮肤型;3.皮肤播散型;4.皮肤外型。在日本的1009例调查中,固定性皮肤型占51.4%,皮肤淋巴型占48.1%,另外皮肤播散型3例(0.3%),皮肤播  相似文献   

2.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口服碘化钾和局部加热常被用于治疗固定型及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而获得成功。最近报道一种新的口服抗真菌药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有效。该药属丙烯胺类,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制剂,抗菌谱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作者用该药125mg每日1次治疗3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慢性传染病.1898年Schenck首先报告本病以来,其后关于本病的临床分类繁多.根据Lever 19T5年对本病的分类,本文报告的14例应属于原发皮肤接种性孢子丝菌病.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9例有明显外伤史.均在病理组织内发现了申克氏孢子丝菌的星状体和孢子.3例霉菌培养证实申克氏孢子丝菌.本组14例病人均经服用碘化钾液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1概述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及其卢里变种(Sporothrix schenckii var.luriei)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898年,孢子丝菌病由美国Shenck首先报道,并分离出病原菌;1916年,刁信德报道国内首例孢子丝菌病,但未做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6.
孢子丝菌病一般只局限于皮肤,但现今已发现了不少全身感染的患者,尤其多见于免疫抑制的病人。以往,对孢子丝菌病的免疫学机制了解尚不充分。作者采用申克氏孢子丝菌的可溶性抗原(AgS)对全身感染的小鼠的细胞免疫作了研究。用含有10~7细胞/ml 申克氏孢子丝菌孢子悬液经静脉和腹腔感染 Swiss 小鼠;然后用经超声处理此菌酵母相制备的 AgS 作体内迟发超敏试验(足垫试验),并作切片检查。同时,使用 AgS 和刀豆球蛋白-A(Con-A)进行感染小鼠脾  相似文献   

7.
对在蒸馏水中(按Castellani法)保存13~16年的申克氏孢子丝菌进行了致病性的实验研究。5株申克氏孢子丝菌均从皮肤固定型或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病人身上分离而得。将上述保存的5株申克氏孢子丝菌重新转种到Lactritmel斜面上25℃~28℃2周。用0.15M盐水溶液制成2×10~6个/ml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粤东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及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确诊的39例皮肤深部真菌病临床特点及皮损组织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中老年男性农民是好发人群,79.5%患者发病前存在伤口感染史.真菌培养检出申克氏孢子菌(41%)是主要致病菌种;其次为酵母样菌(15.4%).结论 本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以申克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孢子丝菌病为主,酵母样菌等机会致病性真菌活跃增殖成为致病菌的病例应引起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9.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可波及各脏器.1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孢子丝菌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深部感染性真菌病。当人皮肤有外伤时接触此菌易被感染,一般见于暴露部位,尤其是手足多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皮肤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常与职业接触植物有关.其病原菌申克氏孢子丝菌,为植物中的一种腐生菌.本文报告两例兽医的助手,因管理同一只感染的猫而患皮肤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皮肤病。现将我科门诊1989年至2006年4月经真菌培养证实的46例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皮下真菌感染性疾病,过去认为孢子丝菌病是由单一菌种即申克孢子丝菌引起,但申克孢子丝菌是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最新的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孢子丝菌病病原体除了狭义的申克孢子丝菌外,还包括巴西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墨西哥孢子丝菌和卢艾里孢子丝菌。该文针对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评价及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深部真菌病,临床多见于淋巴管型及固定型,播散性孢子丝菌病少见.孢子丝菌进入人体后引起不同临床类型的孢子丝菌病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1],但是否与菌型有关尚无定论.为此,我们从一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孢子丝菌菌株,利用常规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该菌株与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在基因水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少见病,常与职业有关,最多见于农民、园丁、花工及苗圃工。因得病者大多继续同样工种,可以推测,除非感染后产生持久性免疫,一般为继发性感染(Second infection)。搜集文献,只有一例申克氏孢子丝菌性继发感染。作肯最近发现2例。  相似文献   

16.
用碘化钾治疗淋巴管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仍沿用,但其抗菌作用机理仍不详.作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经含碘—碘化钾溶液处理的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以研究其作用机理.作者将碘溶于碘化钾溶液作系列稀释,使含碘浓度分别为0.31、0.63、1.25、5.0和10.0μg/ml.并用蒸馏水和30μg/ml碘化钾溶液  相似文献   

17.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一例托儿所保育员由于经常与患有孢子丝菌病皮损的息儿接触而发生相似皮损,两者的皮损真菌培养均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为证明这种孢子丝菌有直接传播的可能性,我们以有孢子丝菌病灶的小白鼠尾部与其它健康小白鼠尾部接触,后者无论皮肤有无外伤,均产生孢子丝菌性病灶.故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病是由于与患儿直接接触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 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800bp、850bp、500bp、180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特比萘芬连续和间歇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为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在吉林省为常见、多发的深部真菌病,患者多为体力劳动者.笔者2000年7月-2008年2月应用特比萘芬治疗160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