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白介素4(IL 4)、 胎牛血清及有或无紫杉醇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CD1a、CD86、HLA 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细胞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紫杉醇处理的DC表面CD1a、CD86、HLA DR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下降(均P<0.01),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均P<0.05),凋亡细胞数增加(均P<0.01);MLR中细胞因子(IL 10、IL 12、TNF α)浓度降低(均P<0.01)。结论紫杉醇对DC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观察干细胞负载树突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SC-DC-CIK)作为效应细胞对同源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CSC 抗原参与肿瘤杀伤作用的可行性。方法 培养肾癌细胞株A498 和肺癌细胞株A549,用流式分选术分离纯化CD133+细胞,分别作为肾癌干细胞(KSC)和肺癌干细胞(LSC),冻融法制备抗原。提取健康产妇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DC 和CIK 细胞。分别用上述CSC 抗原负载DC,与CIK 共培养(CSC-DC-CIK),流式细胞术分析DC 和CIK 细胞免疫表型,ELISA 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SCDC- CIK 对同源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CSC-DC 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均高于单纯DC 的相应免疫表型的表达(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 及HLA-DR+的表达均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DC 免疫表型CD40+、CD80+、CD86+及 HLA-DR+的表达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相应免疫表型(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免疫表型CD3+、CD8+、CD56+的表达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免疫表型CD3+、CD8+、CD56+ 的表达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CIK 相应免疫表型(P < 0.01);DC、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IFN-γ、TNF-α和 IL-2 分泌水平高于共培养前(P < 0.01);CSC-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IFN-γ、TNF-α和IL-2 分泌水平高于DC 与CIK 共培养后的相应细胞因子表达(P < 0.01);KSC-DC-CIK 组和LSC-DC-CIK 组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为(50.21±4.24)% 和(49.32±3.89)%,明显高于DC-CIK 组的(30.25±3.11)%(F=89.157,P < 0.01)。结论 CSC 抗原负载DC 活化CIK (CSC-DC-CIK)对同源肿瘤细胞有更好的杀伤作用,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腹腔积液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对SW620结肠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分离15例结肠癌患者的腹腔积液培养获得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培养获得CIK细胞,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各组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恶性腹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细胞,高表达HLA—DR、CD80、CD83、CD86分子。DC与CIK共培养对SW620结肠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单独CIK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细胞,与CIK共培养后可增强其体外杀伤毒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脐血(CB)及外周血(P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DC)的产量;并将此DC负载白血病抗原,检测两者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取CB及健康成人PB各8份,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MNCs,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在培养第5天,加入HL-60细胞经反复冻融提取的抗原,致敏DC。培养过程中,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表型。培养第12天收获成熟DC,CB组分别与8例PB来源T淋巴细胞共培养;PB组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产生白血病特异性CTL,乳酸脱氢酶法(LDH法)测定溶靶细胞活性。结果:(1)CB与PB来源DC均表现出成熟DC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2组DC相关分化抗原CD1a、CD83、CD86、CD80和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DR(HLA-DR)的表达较培养前增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B组DC产量高于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白血病抗原冲击的DC所刺激的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靶细胞显示出明显的杀伤活性,按照各效靶比进行两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CB及PB来源MNCs均能产生大量成熟DC,且功能相同;前者DC产量更高,来源丰富,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中DC的丰富来源。  相似文献   

5.
陈智理  骆高江 《医药导报》2010,29(4):433-43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及辛伐他汀对DC的影响. 方法 将32例AMI分为常规治疗组(R组)和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治疗组(R+S组)各16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 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CD86 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 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ɑ)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用药前CD86 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辛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 与hs-CRP水平正相关. 结论 AMI患者DC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AMI患者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LDL-C可能是斑块不稳定的刺激因素;辛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是抑制D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45例肺癌患者与15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17.8±6.6)%,表达高于对照组(6.49±0.5)%(P〈0.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Treg细胞在肺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是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7.
周菁  张伟 《江西医药》2011,46(9):798-80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对肺癌的影响。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的的增殖活性。Cytotoxicity 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同时用A549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肺癌活性。结果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体内实验显示,与单独培养的CIK细胞相比,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可明显抑制接种瘤细胞的裸鼠成瘤率,DC+CIK与负载抗原的DC+CIK在抗六效应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体内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丽  刘宝瑞  钱晓萍 《江苏医药》2008,34(1):53-55,I0005
目的 探讨从健康人外周血中体外诱导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贴壁法获取单核细胞后加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培养6 d后分组:Ⅰ组为对照组,仅含上述细胞因子;Ⅱ组加入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 I∶C);Ⅲ组加入钙离子载体(CI)A23187;Ⅳ组加入Poly I∶C和CI A23187.第8天收获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Ⅳ组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DC特征,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FACS)检测高表达CD83、CD80、CD86和CD4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表明Ⅳ组细胞具有较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 PBMC体外经过细胞因子序贯、联合诱导培养能够获得大量功能成熟的D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检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原发性肺癌患者43例(肺癌组),健康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结果 肺癌组患者手术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组患者术后30 d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增高;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下调,提示术后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有了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体调节蛋白CD59在艾滋病(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确诊HI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观察组),同时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进行细胞表面染色。使用BDFACSCanto流式仪检测各项指标,采用FACSDiva软件分析CD4^+T细胞CD5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59^+CD4^+T、CD59^-CD4^+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观察组CD4^+T细胞CD5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5.198,P〈0.01);CD59+CD4^+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升高(t=5.968,P〈0.01);而CD59^-CD4^+T细胞的凋亡比例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53,P=0.8577)。结论HIV感染可引起CD4^+T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的表达,而CD59的表达会使CD4^+T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破壁灵芝孢子粉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情况。方法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破壁灵芝孢子粉联合TP方案化疗)29例,对照组(单独TP方案)29例,化疗前及第2、4周期化疗后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壁灵芝孢子粉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T细胞亚群指标,提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1型糖尿病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28、CD80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其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正常对照组及37例1型糖尿病患外周血T细胞亚群、CD28、CD8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1)1型糖尿病组外周血CD4^ 、CD4^ CD28^ T细胞的百分率增加,CD8^ 、CD8^ CD28^ T细胞显降低,CD28、CD80、HLA-DR的表达也增加,与正常组比,差异均有显性。(2)经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随访,T细胞亚群的失衡、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CD4^ CD28^ 、CD8^ CD28^ T细胞、HLA-DR表达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共刺激分子CD28、CD80及HLA-DR的异常表达、T细胞亚群的异常激活、增殖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监测其变化,为临床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菁  张伟 《江西医药》2009,44(11):1064-106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内外能否有效的抗肺癌。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培养成DC和CIK细胞,单个核细胞经贴附塑料平皿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及TNF—a诱导获得DC,悬浮细胞加入IFN—g,24h后IL-1a,IL-2及CD3McAb诱导获得CIK,将A549制备成肿瘤细胞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并将DC与CIK细胞联合培养(DC+CIK,负载抗原的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CytotoxicityTOX96体外杀伤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在培养的第15d.与负载抗原的DC共同培养的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细胞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23.4±2.3)倍vs(16.7±2.7)倍,P〈0.05],CD3+CD56+细胞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64.3±3.6)%vs(43.9±2.1)%,P〈0.05],同时负载抗原的DC的CIK对A549细胞的体外下细胞毒活性增强。结论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提高CIK细胞的增殖速率,提高CIK细胞表型的表达水平,增强CIK抗肺癌的活性.将来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未成熟DC用脂多糖或脂多糖+不同浓度内吗啡肽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检测内吗啡肽对DC趋化性的影响。在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测定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内吗啡肽抑制DC的趋化性;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时,经内吗啡肽-1或内吗啡肽-2处理的DC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上述内吗啡肽的作用都能被Mu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TOP翻转或部分翻转,提示内吗啡肽的作用是由Mu受体介导的。结论内吗啡肽可通过作用于Mu阿片受体,改变树突状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血病干细胞(LSC)来源的树突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对自身LSC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再应用CD34+CD38CD44+标记BMMC,流式分选仪分选出LSC并扩增、诱导出DC.取同源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出CIK.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和CIK细胞免疫表型、DC的p-糖蛋白(P-gp)耐药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DC中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CIK与DC共培养后,CD40、CD80、CD83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构成均高于共培养前;CD3、CD3CD8、CD3CD56的成熟表型表达率高于共培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干细胞来源DC的P-gp表达阳性率为(60.61±12.38)%.3种效靶比对应的杀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效靶比的增加,细胞杀伤作用增强.结论:白血病干细胞来源DC功能正常,与CIK共培养对自身LSC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活化脐带血(ACB)的抗肿瘤效应和重建造血功能;探讨ACB性质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 测定ACB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肿瘤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凋亡的表达。结果 活化脐带血与L1210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共同培养后显示有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以培养3-4天时最强;ACB细胞的CD3、CD8、CD16、CD56、CD71、CD95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脐带血相比升高显著(P<0.01)。L1210细胞、新鲜白血病细胞与ACB培养后分化抗原CD71、CD95表达下降,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异倍体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中CD34^ /CD38^-细胞群分化抗原表达与新鲜脐带血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B具有抗肿瘤效应,其中有细胞毒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也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参与;ACB还保留有重建造血的功能;IL-12ACB比IL-2ACB的活性强。  相似文献   

19.
TNF—α和IFN-α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其功能活性的不同。方法常规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采用GM-CSWIL-4/TNFα、GM—CSWIL-4/细胞因子组合将其诱导为DC,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至第9天时其上清液中IL.12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9天时细胞表面HLA—DR、CD1α、CD80、CD83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第9天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IFN—α组DC细胞形态均一,有明显突起,FACM显示IFN—α组DC其膜表面标志CD1α、CD80、CD83表达上调,在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方面,较TNF-α组DC效果明显。且IL-12分泌明显增加。结论与TNFα相比,IFN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诱导的DC功能。  相似文献   

20.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庞华  司玉玲  綦振家  王英娟  王亮  李世俊 《天津医药》2011,39(12):1136-1140
目的 耐药乳腺癌表现为治疗效果差,转移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性疾病。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树突细胞(DC)辅助下,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可能超过T细胞。本实验利用DC与CIK联合培养,比较在不同条件下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效应。 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DC(AP-DC),分别将DC与CIK细胞共培养(AP-DC+CIK 、DC+CIK),CIK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泌IL-12、TNF-α、IFN-γ和IL-2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毒效应。结果 DC和CIK细胞共孵育,使CIK细胞的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及分泌IFN-γ、TNF-α和IL-2的水平增高,DC的成熟表型和分泌IL-12的水平增加,其中均以AP-DC+CIK组增高最为明显,和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的细胞毒效应,AP-DC+CIK组杀伤效应最强, 与DC+CIK组和CI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耐药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同作用后,其对耐药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抗瘤免疫能力最强,为临床治疗耐药肿瘤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