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晓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25-426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5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每日1次,每次1h,总治疗时间36h。另选取55例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治疗后2个月,复查2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并根据患者病史日记统计心绞痛发作的频次,通过两种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体外反搏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米翔  管起招  付鹏 《华夏医学》2015,28(1):32-35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0例和体外反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接受7周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接受7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ST段压低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配合音乐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心病科住院的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行体外反搏治疗护理,治疗组在体外反搏治疗基础上加音乐疗法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总有效率及焦虑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体外反搏配合音乐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余意君  刘涛  李春霞  吴洪波 《广东医学》2014,35(15):2367-2369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前后患者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未行血运重建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和反搏组,行常规冠心病治疗者为对照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加用1个疗程体外反搏治疗者为反搏组,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并监测两组多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反搏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反搏治疗一疗程后,反搏组心输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加速度指数、速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血管阻力、体血管阻力指数、收缩时间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反搏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中医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30倒。服药两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后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病次数、持续时间及24h心电图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活血化瘀确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之一,但详细机理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课题.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同期对照设计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心肌梗死后确诊的47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其近期疗效及1年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通过临床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适应证由过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扩大到冠心病心肌梗死经PTCA治疗但仍有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患者,扩大了体外反搏的治疗范围.研制成功的第3代可移动式体外反搏装置,性能大大优于目前应用的第2代智能化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将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课题。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同期对照设计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心肌梗死后确诊的47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其近期疗效及1年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通过临床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适应证由过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扩大到冠心病心肌梗死经PTCA治疗但仍有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患者,扩大了体外反搏的治疗范围。研制成功的第3代可移动式体外反搏装置,性能大大优于目前应用的第2代智能化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将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8.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康 《四川医学》2010,31(9):1318-1319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结果两组间心绞痛的缓解率分别为:对照组75%,治疗组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供血的影响.方法: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临床疗效、静息心电图ST段变化和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改善静息心电图ST段变化和TIB,且治疗组临床疗效和TIB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10.
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荆、B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荆、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7.5%;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2.5%和55.0%,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商城县人民医院2015—2016年收治的1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ECP治疗组,各89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抗心绞痛治疗,EECP组在其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均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肌缺血总负荷(TIB),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试验评估心绞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TIB和6MWD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 TIB和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EECP组24 h TIB低于常规治疗组,6 MWD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ECP可以显著提高常规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川芎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川芎嗪静脉滴注,疗程14d。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7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率、心肌缺血总负荷、室性早搏次数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疗程体外反搏与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87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95)、短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Ⅱ组n=97)、长疗程体外反搏治疗组(Ⅲ组n=95),随访时间为三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结果:随访结束时,心绞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Ⅰ组80.00%、Ⅱ组91.75%、Ⅲ组94.74%;Ⅱ组与Ⅲ组在心绞痛缓解率、心绞痛分级、SF-36评分等指标上明显优于Ⅰ组(P<0.05);但Ⅱ组与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疗程与长疗程体外反搏在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相近,且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韦海珠 《海南医学》2011,22(3):56-5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搏组每天给予45min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搏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搏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3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mo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TIB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x^2=10.84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监护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血清hs-CRP水平,出院1个月后患者24h内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时间.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治疗第7天、14天,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心机缺血总负荷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阿司匹林每日100mg(首剂300mg),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d,同时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及他汀类等药物,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口服,每日75mg,随访1个月,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内缺血型ST段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观察两组患者每天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日用量、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及皮肤粘膜的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硝酸甘油使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对照组(P〈0.01)2,4h动态心电图比较两组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3%明显优于对照组81.58%(P〈0.01),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刘苗苗  樊俊雅  刘贞  张照  黄鑫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270-2274
背景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EECP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反搏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EECP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结果 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大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均大于本组治疗前,BN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EECP能够明显改善已接受心脏康复训练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步行距离、心脏泵功能及心力衰竭相关指标,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药物及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应用中医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治疗组)114例和对照组70例.服药两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后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病次数、持续时间及24h心电图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医活血化瘀确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之一,但详细机理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通心络胶囊及其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1年10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药阿司匹林、他汀等常规口服;试验一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试验二组在试验一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疗程共35 d。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含量及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3组均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3组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T-1含量均明显降低,NO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二组疗效最为显著(P<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通心络胶囊及其联合体外反搏均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其通过升高NO含量、减少血清ET-1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