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革螨与流行性出血热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EHF的传播途径,我所对革螨与EHF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是黑线姬鼠(EHF的主要储存宿主)鼠窝中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与发病相关,可通过鼠和人的正常皮肤叮刺吸血,有EHFV的自然感染,能通过叮刺在鼠间传播和在螨体内经卵传递EHFV。且与从鼠和螨所分离EHFV的抗原性一致。表明这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鼠间的传播媒介,并可能兼有储存宿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EHF的传播途径,我们对革螨作为EHF媒介宿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是黑线姬鼠窝巢中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与发病相关,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能通过叮刺在鼠间传播和在螨体内经卵传递EHF病毒,从鼠和螨所分离的EHF病毒的抗原性一致,表明该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的鼠间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EHF疫区鼠窝采集鼠颚毛厉螨和厩真厉螨,饥饿16天后叮咬健康乳小鼠,在传代乳鼠以IFAT检查,有特异性荧光颗粒,并对第四代鼠肺进行鉴定,证明厩真厉螨和首次证明鼠颚毛厉螨自然感染、叮刺传播EHFV。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螨带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11~12月从江苏和安徽两个EHF疫区208个鼠窝中共捕鼠603只。在四种鼠中,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其EHF抗原阳性率最高。在采集的革螨中,以革氏血厉螨、厩真厉螨为优势种,并有EHFV的自然感染。在每窝鼠数多和窝螨指数高的组的鼠EHF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均较高。调查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是两疫区EHF的重要储存宿主,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可能是EHF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小盾纤恙螨在传播流行性出血热(EHF)上的媒介意义,我们于1988年10~11月,在陕西EHF疫区捕鼠,取459份鼠肺用IFAT检测EHFV抗原,阳性26份,阳性率为5.7%,并从鼠体采集的小盾纤恙螨分离到EHFV6株。1989年10月,将捕自非疫区的黑线姬鼠28只置放于疫区草地上,所有的鼠均诱集到游离的小盾纤恙螨幼虫,并从鼠分离到EHFV3株。以上结果证明小盾纤恙螨能自然感染和叮刺传播EHFV,并提示有经卵传递EHFV的能力,表明小盾纤恙螨具有作为EHF传播媒介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首先接种EHFV苏-163株于乳小鼠,再以柏禽刺螨若螨和成螨叮刺此感染性鼠,经10天,15天和25天将这些螨及其子代若螨分别叮刺健康乳鼠,然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除10天子代组阴性外,其余均获EHF特异性荧光颗粒,而对照乳鼠阴性。与呼肠孤病毒Ⅰ、Ⅱ型抗血清呈阴性,且EHF免疫血清可阻断特异性荧光反应。因此,我们首次证明柏禽刺螨不仅能经叮刺传播,而且能经期传递和经卵传递EHF。病毒在螨体内能生存和繁殖26天以上。
由于柏禽刺螨是家鼠和大、小白鼠寄生革螨的优势种,分布广、数量大、专性吸血、经常侵袭人群,其季节消长与发病季节相符。所以我们认为,此螨在城市型和实验动物型EHF的传播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EHF)与革螨的关系,我们用鉴定的EHFV毒株,以小白鼠乳鼠为实验动物,作革螨传播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扶沟县1986年春季革螨大面积侵袭人群引起螨性皮炎,涉及全县15个乡镇,受害者达十万余人。经查证是由于当地褐家鼠密度高,当时气温反常,促成柏氏禽剌螨大量发生所致。同期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调查证明:①EHF 病人大多有明显螨咬史,一般在螨咬一个月后发病。发病人数随着螨性皮炎的增加而增加,终止而终止。②该螨的季节消长与褐家鼠型 EHF 发病曲线相关。③当时鼠密度和带螨率高,可在病人身上、被褥、鼠体找到大量该螨。④褐家鼠带毒率高。⑤在螨咬后的正常人群中 EHF 隐性感染率高达31.58%。⑥排除了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杂的可能性,再结合苏州医学院已实验证实该螨能经刺吸、经期、经卵传播 EHFV。故认为柏氏禽刺螨在这次 EHF 流行中起着重要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EHFV气溶胶在动物间的传播情况,将攻毒组和对照组实验动物在同一室内分别饲养,结果:从攻毒组实验动物检出EHFV抗原后第15天,从对照组实验动物中亦检出EHFV抗原,表明两者间有一定的伴随关系。在攻毒组实验动物检出EHFV抗原阳性率高峰期间,从该室内气溶胶中分离出2株EHFV,研究结果证明,EHFV在动物间可经气溶胶传播,这对EHF传播途径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抗EHFV单克隆抗体和兔抗EHFV抗体分别致敏醛化血球,建立了检测EHF抗原的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18株EHF毒株(人源6株、鼠源10株、螨源2株)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及10份EHF抗原阳性的小白鼠乳鼠的20%的脑悬液,血凝试验均为阳性,最高效价达1:1024,10份正常细胞培养上清液和10份正常小白鼠乳鼠的脑悬液均为阴性。且EHF抗原阳性的标本可被特异的EHF抗体所阻断。本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等优点,将有助于临床EHF病人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清学检测技术在驻地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宿主动物间传播方式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宿主间存在水平传播的垂直传播等方式,其中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经破损皮肤感染为主要途径,并且多发生在成年,这对EHF疫源地的扩散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而垂直传播对EHF疫源地保存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猪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猪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流行病学意义,探讨猪的感染与人群发现的关系,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和PCR技术对猪感染EHF病毒(EHF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结果:猪不仅存在自然感染,而对EHFV感染,随血液行播及多种脏器组织,在体内增殖并随排泄物排出感染性病毒。作者认为猪具有具备作为EHF传染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997年8月~2003年5月六安市2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个案调查表中的发病季节、年龄、性别、传播途径和职业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在春夏间和秋冬间均有发病,分别占发病人数的61.9%和38.1%。年龄以30~49岁所占比例最大,为85.7%。涉及的人群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农民,也有极少数为经商和机关工作人员。结论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在本地区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接触传播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家猪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流行病学意义,1986-1994年用反向间接血凝凝法、血凝抑制法、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对家猪与EHF的关系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燕  王俊  李芙蓉  刘红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24-525,527
[目的 ] 通过病原学研究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 用病原学、血清学、RT -PCR、序列测定技术对我省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地理流行病学、疫区类型及新型新亚型进行分析。  [结果 ] 我省共分离出血热病毒 3 2株 ,涉及 9种宿主动物 ;气溶胶可传播实验动物型出血热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病毒。  [结论 ] 我省是多宿主多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 ,以姬鼠型为主 ,流行季节以秋冬季为主 ,呈单峰型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