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 (IHC)是源于肝内胆管的原发性肝癌 ,是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第二个常见原发性肝癌 ,预后不佳 ,切除后 3年生存率为 15 %~ 4 0 % ,其确切的切除率、复发类型和结局未明显描述。作者分析美国Sloan- Kettering癌肿中心于 1991年收治的 5 3例 IHC手术病例。分析结果 (一 )一般统计 共 5 3例 ,计女 30例 ,男 2 3例 ,中位值年龄 6 1岁 (2 7~ 80岁 )。 38%患者腹痛 ,1/ 3患者有黄疸。 74 %在术前获得活检 ,其中 36例证实为腺癌。(二 )手术治疗 在 5 3例中 ,2 2例的肿瘤未能切除 ,切除率为 6 2 %。施行肝切除 33例 ,计扩大肝切… 相似文献
2.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部位的黏膜上皮癌,亦称为高位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66%[1]。手术切除是唯一有希望达到治愈的手段。但由于肿瘤解剖部位毗邻肝动脉及门静脉;且肿瘤具有纵向及横向浸润的生物学特性,手术切除率低,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与肝门区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结构密切相关,当肿瘤沿着近端胆管系统进展时常会累及神经束膜、淋巴结、血管及肝脏。并且,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手术有扩大化趋势。为达到R0(边缘阴性)切除,除须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外,经常需要联合肝叶、半肝、肝门部血管甚至胰十二指肠切除。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整体范围及病灶周围浸润程度,建立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分型,将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规范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因素。方法按不同年份对64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1982年1月至1992年1月收治的22例患者无一例切除;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42例患者中有34例行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1%。结果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中位生存期25个月,1年生存率为78.9%,2年生存率为47%,4年生存率为22.4%。1982年1月至1992年1月收治的2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6个月,1年生存率为25.0%。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1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提高肝门部胆管癌切除率和合并症防治的研究(附2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门部胆管癌 (Klatskin瘤 )发病呈上升趋势 ,国内外报告明显增多。随着诊断和外科技术的发展 ,其根治切除率与远期生存率有显著提高 ,我院于1993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 9例 ,手术切除 19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17例 ,女 12例 ,平均 5 6 5 (3878)岁。入院前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 2 8例 (96 6 % ) ,发现黄疸距入院 712 0d不等。上腹隐痛、闷胀不适、食欲差和消瘦、乏力 2 6例 (89 7% )。合并胆石症 7例 (2 4 1% ) ,3例半年内曾行胆囊切除 (2例经腹腔镜手术 )。2 .术前检查 :总… 相似文献
6.
《国际外科学杂志》1998,(4)
胆管爆源自肝总管以及第一、二级分支者称之为肝门部胆管癌(HCCA),如起源于肝段明管或更外周部胆管则命名为外周型肝内用管癌(PCCA)。作者于1981~1994年曾收治62例肝内胆管爆,其中HCCA28例和PCCA34例,分别随访中位期22月和28月。术前均作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或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定位。凡血清总胆红素>10mg/dl,肝切除前先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组织病理学提示均属粘蛋白分泌型腺癌,1例PCCA和2例HCCA显示局灶性乳头状表现,5例HCCA和2例PCCA伴有肝硬变。肿瘤分期:在HCCA组,Ⅱ期11%,Ⅲ期11%,ⅣA期71%,ⅣB期7… 相似文献
7.
用T-分期系统回顾性分析47例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评价纽约Sloan—Kettering肿瘤中心采用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T—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2002年12月间47例符合要求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并按照T—分期系统的标准进行分期。分析不同T—分期肿瘤切除率、切缘阴性率及术后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T1期20例,T2期23例,T3期4例;各分期的切除率分别为70%、48%和0%,差异显著(P=0.013)。随着分期的增高,切缘阴性率显著下降(P=0.018)。T1、T2和T3期的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39%和0%;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9%和0%;各分期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0)。MRCP 多普勒彩超联合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CP B超及CT或SCT 多普勒彩超(P=0.007)。结论 T—分期系统有较好的术前评价作用,可用作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及预后。术前联合MRCP和多普勒彩超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范围及T—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7年肝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4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发热、陶土色大便、呕吐、纳差、呃逆;血清糖链抗原CA19-9的阳性率较高;B超、CT、PTC、ERCP、MRCP和肝动脉造影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治疗:5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根治性切除,4例行胆管内引流术,6例行外引流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2例,胆道感染2例,脓毒症1例,切口感染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肝门胆管癌诊断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根治切除肝门胆管癌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对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胆道引流术或外科旁路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7年肝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4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发热、陶土色大便、呕吐、纳差、呃逆;血清糖链抗原CA19-9的阳性率较高;B超、CT、PTC、ERCP、MRCP和肝动脉造影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治疗:5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根治性切除,4例行胆管内引流术,6例行外引流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2例,胆道感染2例,脓毒症1例,切口感染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肝门胆管癌诊断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根治切除肝门胆管癌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对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胆道引流术或外科旁路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0.
郑英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3):1-162
肝外胆管癌近年来发现率有增长趋势。其中胆管上段癌,常称肝门部胆管癌,又名Klaskin's瘤,最为常见。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易侵犯肝门主要血管,治疗困难,过去屡放弃根治手术。近年来由于手术技巧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肝门部恶性肿瘤切除有了明显提高,预后亦有所改善。本文仅就提高肝门胆管癌切除的有关手术策略与肝门外科技术的问题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12.
黄志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3):166-16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黏膜上皮癌.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及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因此,手术难度大,患者预后差.在现代影像学指导下的扩大肝切除术可能给这个凶险的疾病予以希望.但国内外学者就扩大肝切除术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亟待规范化,以提高其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14.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与肝门区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结构密切相关,当肿瘤沿着近端胆管系统进展时常会累及神经束膜、淋巴结、血管及肝脏。并且,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手术有扩大化趋势。为达到R0(边缘阴性)切除,除须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外,经常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常侵犯肝门部的肝动脉和门静脉,所以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但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分型分期方法来对肿瘤进行评估.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分期与术前可切除性评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6)
梁力建教授有不少作者提出胆管癌的分型,大多数的分型包括了肝外胆管的各部,如Nakeeb(1996)把肝外胆管瘤分为肝内型、肝门周围型、末段型,其中肝门周围型包括了肝门部、肝总管和胰腺上缘以上的胆管瘤。而Pitt(199)把胆管癌分为9型,其中属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有Ill型(右肝管)、IV型(左肝管)、V型(左右肝管汇合部)、对型(肝总管)。1975年Bismuth-COrlette将肝门部胆管瘤分为4型:l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0型,肿瘤波及汇合部,未侵犯左右肝管;m型,已侵犯右肝管(Illa)或侵犯左肝管(Illb);IV型,已侵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改良T分期用于肝门部且日管癌术前评估与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9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If缶床资料,按改良T-分期标准分期;采用χ~2检验、Log rank及Breslow检验评析不同分期的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联合肝叶及门静脉部分切除率、较低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率与生存率差异.结果 T1、T2、,13期分别有43、37、18例,切除率为65%、40%、11%,根治性切除率为46%、21%、0,均随T分期升高而下降(前者χ~2=15,P<0.01;后者χ~2=14,P<0.01);T1与T2期切除病例中分别有60%与73%联合肝叶切除(χ~2=0.6,P>0.05)、3%与33%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χ~2=4,P<0.05)、71%与40%较低分化类型(χ~2=4,P<0.05)、50%与40%淋巴结转移(χ~2=0.4,P>0.05);T1与T2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0%、18%与43%、11%、0%,而T3期1、2年生存率依次为12%、0,T1与T2期显著高于T3期(T1与T3:Log rank χ~2=14,Breslow χ~2=12,P<0.01;T2与13:Log rank χ~2=6,Breslow χ~2=4,P<0.05),T1与T2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χ~2=2,Breslow χ~2=1,P值均>0.05).结论 改良T分期有较好的术前评估作用;但仍需阐明其与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联合肝叶和肝门血管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肝门胆管癌理想的肝叶切除术式 ,以期提高其疗效、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 对 16例侵犯肝门血管的肝门胆管癌 ,采用肝I ,IV段连同肝门胆管肿瘤与受侵血管整块切除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结果 15例获手术切除 ,切除率为 93 .8% ,12例获R0 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发生暂时性胆漏 1例 ,腹腔感染 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13 .3 % ,均行非手术治愈。随访病例中位生存期为 2 2个月 ,7例尚存活。结论 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切除率和生存率 ;肝中叶和肝尾叶是肝门胆管癌手术联合切除的主要部位。肝门受侵血管的切除对提高该病切除率和根治率是有意义的 ,应酌情重建或不重建肝门血管。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8年期间收治的81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55例,女26例;年龄38~72岁,平均57.5岁。术前依据MRCP结果,按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Ⅲa型14例,Ⅲb型14例,Ⅳ型33例,术中探查发现有15例与术前MRCP分型不符(Ⅱ型5例,Ⅲ型8例,Ⅳ型2例)。根治手术22例,姑息手术17例,内引流21例,外引流21例,各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根治手术为54.5%(12/22),姑息手术为58.8%(10/17),内引流为23.8%(5/21),外引流为66.7%(14/21),内引流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余三者(P<0.01),其余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手术、姑息手术、内引流及外引流的中位生存期(月)分别是29.5、13.8、10.5、8.3;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75.0%、60.0%、38.3%、2.6%,72.7%、26.5%、4.2%、0,50.5%、15.8%2.2%、0,30.6%、8.5%、0、0。根治手术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χ2=14.20,P=0.000 3),姑息手术高于内引流(χ2=4.50,P=0.040 5),内引流高于外引流(χ2=4.45,P=0.040 1)。结论 Bismuth-Corlette分型可指导手术方式选择,但最终的分型和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术中探查的情况决定,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肝门胆管癌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以支撑T管加盆式吻合内引流为首选,尽量避免外引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