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儿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0—16岁。肛门括约肌受损评分结果显示,括约肌轻度受损11例,中度受损65J,重度受损1例;另有PR受损4例。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肛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肛管内超声可清楚显示IAS、EAS和PR的形态,明确其是否完整及受损程度,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括约肌及肛门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3.
肛管直肠失禁多由于肛管外招约肌(EAS)缺陷引起,而单纯围内括约肌(IAS)缺陷所致者不多见。肛管内超声扫描能正确区示IAS的缺损和断裂,作者诊治了15例由该诊断方法确诊IAS断裂病人,主要症状有不随意肛门排气一粘浪排出和内裤污染。按Cleveland临床评分系统将失禁分为5度:0度,无失禁;1度,每月发作不到1次;2度,每周发作不到1次,但每月超过1次;3度,每日发作不到1次,但每周超过1次;4度,每日发作1次以上。评分则以0~20分计,0分为控制良好,20分为完全性失禁。15例的评分中位值为14分(11~16分)。4例曾行胆管手术,计…  相似文献   

4.
1987年我们首先报道了人工肛门括约肌移植治疗严重肛门失禁,近年一些医疗中心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早期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使用人工肛门括约肌移植随访≥5年的远期效果。1987~1993年之间,17例患者接受了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移植,开始的6例患者接受的是人工尿道括约肌,后11例使用的括约肌进行了改进,延长了袖套突出部、加宽了袖套、增大了压力调节气囊,使袖套压力可达90cmH2O。神经性肛门失禁10例(包括椎间盘突出、糖尿病性神经病、大脑创伤和重症肌无力)、肛门闭锁1例、既往手术治疗肛门失禁(如外括约肌修复、肛门后方修复和股薄肌成…  相似文献   

5.
排粪失禁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以治疗和减少并发症为目的的新疗法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包括饮食调节、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手术疗法包括修补术(括约肌成形术)、神经刺激疗法(骶前神经刺激等)、人工肛门括约肌替代或者自体肌肉转移术,以及排粪转流造口术。尚属起步阶段,仍存有争议的治疗手段包括射频能量疗法和注射疗法,因其创伤更小,可作为某些轻症排粪失禁患者的非手术治疗选择。医生应综合考虑肛门功能、生活质量及潜在并发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重症排粪失禁患者应谨慎选择创伤较大的手术疗法。本文重点就目前排粪失禁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及疗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过去曾用测压法和电生理来了解排粪失禁的病理生理学,近期开展的肛管腔内超声扫描图能提供高度分辨个别括约肌的解剖资料。作者对44例不能控制干粪的病例进行研究,每例病人均作了肛管测压、电生理和肛管腔  相似文献   

7.
<正>过敏反应是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由于围麻醉期通常需要在较短的手术过程中使用多种药物,加之近年来围术期合成药物的广泛应用,麻醉药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几率也逐渐增大,国外报道发生率约为1/10 000,并有升高的趋势[1,2]。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强烈,具有不可预见性,部分患者虽经积极抢救仍在短时间内迅速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肠道管理系统治疗小儿排粪失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外科通过肠道管理系统(即利用粪便可在结肠内停留24~48 h的原理,采用灌肠方法,一次性清除结肠内的所有粪便,从而保持患儿肛周24 h清洁,改善临床症状)治疗19例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儿中,15例真性排粪失禁,4例假性排粪失禁.经肠道管理系统治疗后,真性排粪失禁患儿,粪污及便秘情况改善;假性失禁患儿中2例可通过口服药物自主控制排粪,另2例失禁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肠道管理系统可有效治疗小儿排粪失禁,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反复调整灌肠液,找到最佳配比和用量,并保证患儿24 h肛周洁净.  相似文献   

9.
应用带蒂臀大肌重建肛管括约肌治疗肛管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83~1998年间对44例肛管直肠下段恶性肿瘤采用肠造口及带蒂臀大肌形成术。手术方法:腹部操作类似Miles手术,但近端结肠不作永久性腹部造口,而在会阴部拖出,取一侧臀大肌围绕末端结肠代肛管括约肌。随访检查结果:44例患者无近期手术死亡,无严重感染,随访期3~10年,经临床肛指检查,肛管测压检查,肌电图,钡剂灌肠检查,排粪造影等检查,证实控制排粪功能良好,优良率93%。体会:我们认为臀大肌是一理想的移植肌瓣。本手术取材为一带蒂肌瓣,保留了血管神经束,遵循了整形外科肌瓣转移原则。肌瓣围绕结肠有一定张力,并形成90度直角,似有内外肛管括约肌,及肛提肌作用。控制排便效果良好,是一种代括约肌可采用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0.
排粪失禁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995年德国外科医生首次对排粪失禁患者进行了骶神经刺激治疗。骶神经刺激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刺激支配肛门括约肌、盆底肌肉的神经,动员它们的残余控便能力。标准的骶神经刺激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即骶神经刺激效果评估阶段和永久刺激器植入阶段。术前评估颇为重要是确保骶神经刺激治疗成功的前提。骶神经刺激是严重排粪失禁的首选治疗方法。骶神经刺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疼痛、电极移位、伤口裂开,肠功能异常和感染等。  相似文献   

11.
我科1983 ̄1998年间对44例肛管直肠下段恶性肿瘤采用肠造口及带蒂臂大肌形成术。手术方法:腹部操作类似Miles手术,但近端结肠不作永久性腹部造口,而在会阴部拖出,取一侧臂大肌围绕末端结肠代肛管括约肌。随访检查结果:44例口才无近期手术死亡,无严重感染,随访期3 ̄10年,经临床肛指检查,肛管测压检查,肌电图,钡剂灌肠检查,排粪造影等检查,证实控制排粪功能良好,优良率93%。体会:我们认为臂大肌  相似文献   

12.
创伤、外科手术或产伤引起的肛管括约肌断裂,常延伸至肛管。多数病人常合并其它损伤,肛管虽很少有症状,但早期治疗多施行结肠造口术。若肛管括约肌断裂系外科手术或产伤引起,损伤则可不立即表现出来,这类病人几乎都未施行结肠造口,因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便失禁,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几年后,不少病人要求治疗肛门失禁。早期修补仅适用于产伤所致的正前方损伤,而不适用于括约肌环外伤或手术损伤者。修补方法有两种:间接法,包括用横纹肌或筋膜重建肛管周围悬带,外括约肌紧缩以及利用横纹肌瓣移植;直接法,则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正常自然情况下女性肛管括约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变异频率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产前门诊的初产妇 ,及健康对照者(性别不限 )。肛管括约肌的长度通过耻骨直肠悬韧带的位置而确定。按照肛管外括约肌缺损的程度 ,人为分为不同等级并且以积分统计。然后应用软件包对经超声内镜观察到的肛管内圆柱状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同时进行测压以辅助证实 ,结果 :5 7例初产妇及 1 8例健康志愿者参与了本项研究 ,男性平均年龄为 39岁 ,女性平均年龄为 2 8.35岁 ,实验发现 :肛管括约肌总长度及肛管内括约肌占总括约肌的比例在两性之间…  相似文献   

14.
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尿失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失禁是失去自主憋尿能力的疾患 ,尿道开放及尿液不停的流出 ,并易引起逆行感染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既往对尿失禁的治疗有多种方法 ,如神经松解 (骶裂 )、尿道后壁短缩悬吊 (产伤 )、括约肌重建手术 (腹直肌、股薄肌移植等 )、膀胱颈折叠、尿道改路、永久性尿道堵塞加定期导尿方法等 ,均存在一些问题 ,如重建憋尿功能不理想 ,手术技术复杂且损伤较大 ,有的后期易引起感染且生活不便。自 1998年 ,我们引进美国生产的人工尿道括约肌经手术置入人体 ,治疗尿失禁。经赴美技术培训取得手术资格后 ,成功的完成了全国首例人工尿道括约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4年11月山东省23家三级甲等医院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集20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男101例,女102例。中位年龄55岁。术后1、3、5和10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5.0%、88.0%、82.0%和82.0%,术后1、3、5和10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3.0%、87.0%、81.0%和75.0%。高复发风险病人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存活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89% vs. 62%,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RR=5.510,95%CI 1.170~5.719,P<0.05)、核分裂像(RR=6.849,95%CI 1.264~5.124,P<0.05)和肿瘤是否破裂(RR=7.349,95%CI 1.608~18.196,P<0.05)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核分裂像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手术方式5年总体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在治疗高位或中位肛管直肠畸形中,术后粪便失禁仍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许多国外专家都提出改进外科操作,但如今仍有20%~30%的病人术后大便失禁。这由许多因素共同导致,如肌肉缺损,骶椎或神经缺陷以及外科损伤。目前所有外科操作都是拉伸肌肉使肛管通过直肠环。许多肛管直肠畸形的解剖观察显示:其括约肌较一般的更短。这样,术中括约肌伸展至原长的数倍。Pena等认识到达种伸展会损伤肌肉以及直肠广泛的逐渐变细能使肌肉伸展造成的损伤减少到最小。本课题是为了测定肌肉能承受多大的伸展而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直肠内套叠作为特发性排粪失禁的病因文献上较少讨论。虽然少数学者报道直肠内套叠病人行直肠固定术后排粪失禁症状改善,但总会出现一些其它主要症状如晚期便  相似文献   

18.
对老年肛管癌患者的治疗信息较年轻患者稀缺,因此,Claren A等回顾性分析了2000-2010年期间其收治的115例肛门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他们按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70岁组(81例)和≥70岁组(34例),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个月。  相似文献   

19.
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真性尿失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真性尿失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进行AMS800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治疗。记录植入术前术后的排尿日记,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施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后6周开通人工尿道括约肌,尿失禁得到良好地控制,恢复自主排尿,未发生并发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真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自2002年10月至2009年3月国内4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6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7例,女23例;年龄15~90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固定29例,非LISS固定31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20例,B型17例,C型23例.对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主观满意度等进行评估.比较患侧和健侧的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不同内固定系统与不同骨折分型患者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74个月(平均26.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所有患者骨折部位静息状态的VAS评分平均为0.35分,负重行走时的VAS评分为1.06分.HSS评分平均为81.8分,Lysholm评分平均83.4分.主观满意度评分为7~10分,平均8.9分.所有患者术后患侧和健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与非LISS组仪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之间患膝屈曲角度A、B型均优于C型;屈曲改善角度C型>B型>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适当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使用LISS系统与非LISS系统差别不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multicentr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 Methods Includ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60 patients with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who were treated with ORIF from October 2002 to March 2009 and were fully followed up in 4 major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They were 37 men and 23 women,aged from 15 to 90 years (mean,49 years).By AO classification,there were 20 cases of type A,17 cases of type B and 23 cases of type C.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was used for fixation in 29 cases and non-L1SS in 31 cases.The pain was measur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The ranges of motion (RO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the normal knees. Results The follow-ups ranged from 4 to 74 months,averaging 26.2 months.All patients obtained clinical union by the end of follow-up.The mean VAS score was 0.35 when the fracture site was at rest and was 1.06 when the patient was walking under weight.The mean HSS score was 81.8,the mean Lysholm score was 83.4,and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 averaged 8.9 (7 to 10).The postoperative ROM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the normal knees ( P < 0.05).The HSS scor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LISS and non-LISS fixations ( P <0.05) .Fractures of types A and B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flexion of the affected knee than those of type C.Type C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flexion improvement than type B and type B larger than type A ( P < 0.05). Conclusions Current clinical treatments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by ORIF are satisfactory.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ISS and non-LISS in overall clin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