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按功能性胃肠病疾病罗马I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123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再分为肝郁气滞组25例,肝气乘脾组40例,脾胃虚弱组35例,大肠燥热组23例,检测患者血浆中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肝气郁结组和大肠燥热组SS、CCK较健康对照组升高,SP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乘脾组SS、VIP、CCK升高(P<0.05);脾胃虚弱组SP、SS、VIP、CCK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SS含量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无明显差异,但前两组的要高于后两组的(P<0.05);VIP含量肝气郁结组、大肠燥热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肝气乘脾组与脾胃虚弱组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P含量肝气郁结组与大肠燥热组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脾胃虚弱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气乘脾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胃肠激素变化与IB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非特异性,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94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42例,脾胃虚弱组30例,脾胃阴虚组22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糖素(Glu)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NPY含量明显高于脾胃阴虚组,SP含量则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NPY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Glu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则低于健康对照组,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NPY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而VIP、Glu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的生物学标志。IBS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制约,导致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在此基础上,当机体受到某些诱因刺激时就会引起肠道易激和过激的功能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症状发生的直接机制是基于肠道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基础上的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胃肠激素和肥大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笔者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85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随机分成中药组(n=45,予以加味痛泻要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和西药组(n=40,得舒特50mg,3次/d),疗程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中胃肠激素(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9%,优于西药组的70%,中药在改善患者的大便次数及便意窘迫上优于得舒特(P均<0.05),而得舒特对缓解腹痛、肠鸣方面要优于中药(P均<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中SS、VIP、CCK都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中3种胃肠激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中药组似乎下降得更明显,尤其是SS(P<0.05)。结论加味痛泻要方能有效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是通过调整紊乱的胃肠激素分泌、释放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肝郁脾虚证病机与症状、精神心理及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罗马Ⅲ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选取111例诊断为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受访者的一般情况、消化道症状评分及肝郁脾虚证亚型分布,并应用北京惠诚成人心理测验软件完成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心理测评,同时检测血浆脑肠肽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内皮素(endothelin, ET)及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介素12(interleukin 12, IL-12)水平。结果(1)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各亚型分布以脾气虚亚型比例最高 (51/111,45.9%),脾阳虚亚型次之(34/111,30.6%);三个亚型间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三亚型焦虑因子评评分及总症状指数均显著升高,脾阳虚亚型及肝郁亚型抑郁因子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 P<0.01),肝郁亚型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脾气虚亚型(P<0.01);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焦虑和(或)抑郁,血浆5-H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IP、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焦虑和(或)抑郁患者血浆VIP水平亦显著低于无明显心理异常患者(P<0.01),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患者组血浆ET及IL-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各亚型血浆5-HT水平显著升高,VIP及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5, P<0.01),SS、ET及IL-12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此外,肝郁亚型患者血浆5-HT水平显著高于脾阳虚亚型,VIP水平显著低于脾气虚亚型(P<0.05)。结论D-IBS合并FD肝郁脾虚证病机有肝郁、脾虚主次之分,精神心理异常及血浆5-HT 水平升高、VIP水平降低可能与肝郁亚型关系密切,这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探寻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功能性肠病,其症状主要包括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排便 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如腹泻、便秘、大便急迫不尽、粘液便、水样便等持续存在或 间 歇发作。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查明,目前还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我们自1 99 7-3~2001-3月对门诊及住院的29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用胃肠宁汤进行治 疗,效 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9例病 人中,住院病人9例,门诊病人20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25~70岁 ,平均 年龄36岁。诊断标准:依照1986年11月全国慢…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以及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选择3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记录其症状积分以及测定血浆胃肠激素(胃动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4周,分析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胃肠激素的变化。结果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明显降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积分,并改变血浆胃肠激素的含量。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能有效地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并与胃肠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川云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5650-565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常因精神、饮食等因素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本病症属非器质性病变,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推拿加温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对其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推拿加温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36例IBS患者(肝郁脾虚型)与22名健康成人作对照,ISB患者采用推拿加温灸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浆胃肠激素(NPY、SP、VIP)的变化.结果: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含量在治疗前后有所变化,NPY含量(pg/mL)明显上调(P<0.05,95%CI=1.5~23.9);SP含量(pg/mL)明显下调(P<0.05,95%CI=4.8~10.4);VIP含量(pg/mL)明显下调(P<0.05,95%CI=12.2~15.9).腹泻评分明显下调(P<0.01,95%CI=0.86~0.98);腹痛评分明显下调(P<0.01,95%CI=0.61~0.75);腹胀评分明显下调(P<0.01,95%CI=0.60~0.75).结论:NPY、SP、VIP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引起IBS的因素之一,而推拿加温灸治疗肝郁脾虚型IBS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便秘型、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在症状的改善、缩短疗程及远期疗效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基础研究少,疗效评价方法不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王佳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56-58
从情志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对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潜力和优势,在改善症状、对症治疗、减少复发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痛泻四神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四神汤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和比较2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指标CD3^+、CD4^+、CD8^+、CD4^+/CD8^+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指标血浆胃动素(MOT)、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一氧化氮(NO)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在γ-干扰素(IFN-γ)、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含量变化;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肠鸣失气、急躁易怒、神疲乏力、纳呆食少症状评分变化;治疗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记录,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CD8^+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组治疗前MOT、CGRP、VIP、SS、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T、NO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GRP、VIP、SS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CGRP、VIP、SS显著低于对照组,MOT、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治疗前IFN-γ、5-HT、NP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FN-γ、5-HT、NPY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5-HT、NPY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前腹痛、腹胀、肠鸣失气、急躁易怒、神疲乏力、纳呆食少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以上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2组口干、头痛、皮疹、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四神汤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将近五年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从与IBS有关的情志因素、情志因素在IBS发病中的可能机制、IBS患者的精神心理(情志)治疗、中医对情志因素与IBS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对中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性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肠肽的异常表达可通过影响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本文从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血管活性肠肽、P 物质、生长抑素等脑肠肽入手,探讨脑肠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口服自拟解郁运脾方治疗;对照组39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计算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数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解郁运脾方对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