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常绮主任医师诊治脾胃病,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相关,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多见,其治疗特色是:①顾护胃气;②提倡久病多瘀论;⑨治疗中升降并用;④治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⑤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⑥从饮食、劳逸、精神方面的综合调治。  相似文献   

2.
浅谈脾胃病证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申 《中医研究》2005,18(9):50-51
脾胃合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纳化,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在病理状态下,脾胃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大凡外邪侵袭,劳逸失调,饮食失度,肝胆相乘等,或寒热虚实,或气滞血瘀,常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病证多发,证型复杂,而中医药辨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临床诊治强调治胃勿忘健脾,总以助脾健运,和胃降逆为要.纵观历代医家之经验,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现将脾胃病证的中医药辨治归纳为以下10法.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论述脾胃升降功能,是其特色之一。认为升降正常是脾胃功能的生理基础。脾胃是以五藏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之枢纽;升降异常是脾胃功能的病理基础,诸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而变生多种病证;调节升降是脾胃疾病的治疗大法;遵“治脾以升为主,治胃以降为主”而创多首著名方剂。  相似文献   

4.
胃气是人生存的根本,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是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补气养血、调理五脏六腑的关键。临床无论病之虚实,皆不可妄用补泻,须谨记保护胃气的重要性。临床所见各脏腑虚证,皆可从调补脾胃治之。临床实证亦可从实证治之。加刺络放血可去阳明之实证,其机理为调理脾胃气血,使后天之本充足,疾病得愈。医者用针、行针均应时时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人们身体亚健康属"未病"范畴,它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失调、年老体衰等,临床表现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及其相关的症候表现。其治法当以调理后天之本脾胃为主。以下是介绍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及调理后天之本脾胃治未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脾胃居腹,内为人体后天之本,阴阳气血化生之源;又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只有清气升浊气降,才能气化正常,饮食消化,大便调和。  相似文献   

7.
介绍沈敏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重视胃气的思想。沈师在肿瘤治疗上推崇心治为君,药治为将,食治为相的肿瘤治疗法则,在用药、饮食、情志方面都注重顾护胃气,以小剂甘温方剂为调治之法,注重日常饮食在肿瘤患者调护中的作用,关注情志失调与脾胃机能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9.
<正> 胃脘痛属祖国医学的脾胃病范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以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临床上,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都有胃脘痛的见证,中医对其诊治除传统的四诊辨证外尚无客观指标。本实验试图以胃电图(EGG)为指标,观察胃  相似文献   

10.
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的要义和立法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东垣《脾胃论》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他认为,脾胃与元气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乃元气之本,升降之枢.内伤病形成的病因是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火失调,升降失常是内伤脾胃的主要病机.三法之中以补气升阳为主,清泻阴火、除湿健运为辅.三法同时应用补中寓泻,升中有降,能温能清,并用不悖.先生治病谨守病机,立法严谨,用药独特,方简效宏.  相似文献   

11.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髙血压病机的理论认识及临证经验。髙血压发病之本在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先责肝脾二脏。由此引起诸多病机变化,如,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诸郁遂生;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壅滞,气机不利,日久必然损伤血脉,危害脏腑。据此,卢老强调肝脾气机失调、升降之机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存在于髙血压全过程,进而提出调治髙血压以斡旋气机,调整脏腑功能,藉以恢复阴平阳秘之常态为主导。认为临证应首辨气机失调及病变脏腑,治以调气为先,兼顾化痰、活血、疏肝清火、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滋阴和阳、扶阳镇水等,同时强调外治,善用足浴。  相似文献   

12.
张志远老师认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慢性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升降失常、气运不达为主要病机,气滞、湿热是关键病理因素,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张志远认为胃病患者久病伤阳、伤阴、易致瘀,治疗上遵调理升降、健脾和胃之大法,同时针对兼夹病机提出疏泄郁气,和中养胃、寒热并用,疏补同开的治疗方法。张老师认为,慢性胃病反复发作,发作期与恢复期往往交替出现,故论治胃病谨遵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张老师临证用药特点:寒热兼苦辛、缓肝兼益胃、清补不壅塞、甘润益胃阴、慎用攻下药。  相似文献   

13.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6.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5):381-38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提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衰,而阴火则是由于脾胃气衰而产生的一种虚热证候。老年人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力、情志不节、寒热失调,或伤于脾,或害于胃,致脾胃虚弱;或其人禀赋不足,脾胃本弱,脾阳升发之力不足,无力助胆气正常运行,少阳初生之气滞于脑府,郁而化火(阴火),则出现眩晕等症。认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以从阴火论治,可根据阴火的成因和性质特点,效法李东垣清阴火之甘补法、辛散法、苦泄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齐元富认为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临床分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虚痰湿型,在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治疗基础上尤其善用枳壳白术配伍治疗胃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查阅历代古籍医案,凡口渴从中焦论治者,多从胃火炽盛、胃阴亏虚等角度入手,鲜有论及脾阴虚口渴的证候及治疗。在深入探讨口渴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脾脏的生理特性,提出"脾不升清、阴虚火旺、气阴两亏"为脾阴虚口渴的主要病机,并详细阐明其发病特征及鉴别要点,以"滋补脾阴、生津润舌"为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渴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