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行PCI的1 48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糖尿病组(n=375)和非糖尿病组(n=1 106)。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肾功能变化及CIN发生率,分析糖尿病患者PCI术后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PCI术后非糖尿病组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CIN发生率分别为36.8%和16.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衰、贫血、袢利尿剂、肾功能不全、术前GFR、对比剂用量和术前口服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PCI术后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IN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CIN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PCI术后CIN发生率高且生存率明显下降,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衰、贫血、袢利尿剂、肾功能不全、术前GFR、对比剂用量和术前口服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4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危险因素个数与血管病变支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性别、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相对危险度的高低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史。结论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导致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5月~2008年1月通过64层螺旋CT共随访到35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并记录一般资料.35位患者共89支桥血管,动脉桥21支,静脉桥68支.根据CABG术后是否复发心绞痛分组,对两组间桥血管的通畅率作χ2检验.将患者按照桥血管通畅与否分为两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按P<0.05标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逐步剔除混杂因素得出导致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近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和远端靶向引流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98.5%(65/66)、98 9%(88/89)、93.3%(83/89)、92.1%(82/89).动脉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85.7%(18/21),静脉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91.2%(62/68),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05).桥血管的总体可评价率为89.9%(80/89).有心绞痛复发组桥血管的通畅率为66.7%(16/24),无心绞痛复发组桥血管的通畅率为88.7%(47/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LDL-C,Glu相关性明显;其他变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MSCTA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评价可以很好地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Glu, LDL-C是CABG术后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对冠心病术后1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次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成功接受1年随访的1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人院时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介入资料等基线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时是否死亡(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未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并分析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PCI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PCI术后死亡患者15名(1.3%),PC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患者97名(8.1%),术后1年死亡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死亡组患者(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越低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越高俨=0.033,OR=0.970,95%CI=0.944—0.998)。结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6.
李粉侠  赵勇  赵惠强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17-1619
目的:探讨不同随访方式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已行PCI的35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除了给予常规的出院医嘱之外,医生主动为患者安排复诊时间及复诊内容,并监督完成;对照组则仅给予患者出院医嘱,由患者自己安排复诊,医生被动接受患者复诊。一年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吸烟、体重及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情况,并统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重建、与心脏有关的猝死)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吸烟、体重、血脂、血压、血糖控制好(P<0.01),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P<0.01)。结论:随访方式改变有利于PCI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明显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建议随访模式转变为医生主动为患者服务,及早发现问题,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5例,有5例失访,最终纳入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30 min/d、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1年复发率高(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 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OR=3.575,95%CI=1.446~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30 min/d(OR=3.347,95%CI=1.424~7.866)、重度抑郁(OR=2.824,95%CI=1.578~5.054)、有糖尿病史(OR=2.356,95%CI=1.246~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30min/d、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预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292例冠心病患者,依据3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78)和预后良好组(n=214);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病程、心功能分级、疾病类型、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酗酒史、cTnI、hs-CRP等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71%(78/292);两组间的年龄、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分级、病变血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安装数、吸烟史、cTnI、hs-CRP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2.502)、高血压(OR=3.271)、心功能分级高(OR=4.773)、病变血管数多(OR=3.337)、左心室射血分数低(OR=4.389)、cTnI(OR=5.387)等,而支架安装数多(OR=0.348)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仍然较高,应结合其预后不良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早预防和早治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2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前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 mg/L、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 600 pmol/L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适应证、提高介入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0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pidata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肝癌患者随访研究采用生存分析,包括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预后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分组变量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介入治疗生存率的因素。结果:组织学分型肝细胞性肝癌生存率较高;大体分型为小癌型生存率较高;采用TACE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结论:门静脉高压、大体分型、组织坏死、肝外转移、HBsAg、供血情况为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无门静脉高压、大体分型为小癌型、无组织坏死、无肝外转移、HBsAg阴性、血供丰富的肝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Wang X  Nie SP  Du X  Lü Q  Kang JP  Liu XM  Hu R  Dong JZ  Liu XH  Ma C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09-3412
目的 对比严重左心室扩张(LV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方法 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接受PCI或CABG治疗的严重LVD患者251例,分析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住院和随访期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 严重LVD患者接受PCI治疗101例,CABG治疗150例,其中PCI组的住院MACCE发生率低于CABG组[3.0% (3/101)比10.7% (16/150),P=0.024],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0%、8.7%(P=0.028).PCI组和CABG组分别随访(516±182)d和(515±231)d(P=0.967),分别有99例(98.0%)和136例(90.7%)完成随访.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PCI组、CABG组分别为18.2% (18/99)、9.6% (13/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14.1%、14/99)比CABG组高(0.7%、1/136,P<0.01),两组随访死亡[4例(4.0%)比12例(8.8%),P=0.151]、心肌梗死[2例(2.0%)比1例(0.7%),P=0.781]和脑卒中[2例(2.0%)比0例(0.0%),P =0.176]的发生率相当.结论 严重LVD患者接受PCI安全可行,其住院病死率较低,远期预后与CABG相当,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LVD)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CABG和PCI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 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ABG 患者386 例,PCI 患者580 例,采用1∶1 配对方法,以 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135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 及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CI组慢性肺病及3个月内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8.1% vs 0.7%,P=0.003; 64.4% vs 31.9%,P=0.000),而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低于CABG组(12.6% vs 23.7%,P=0.018),其它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 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CABG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多于PCI组(2.90±0.81 vs 1.67±0.73,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明 显高于PCI 组(94.8% vs 51.8%,P=0.000)。术后术前超声结果比较:CABG组与PCI 组LVEF差值无显著差异(P=0.171),而 CABG组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P=0.000)。围术期不良事件方面,两组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LVD患者,CABG与PCI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与PCI相比,CABG完全再血管化程度 更高,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76例,占同期CABG手术的14.0%。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39例,合并支架置人术37例,合并斑块旋切术2例,二次介入治疗史5例。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再狭窄46例,新产生的其他冠脉病变6例,介入治疗不成功者4例,介入治疗后残留严重血管病变11例,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高于非介入治疗组,而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结果:介入治疗组急诊手术比例为27.6%,高于非介入治疗组的13.3%,而OPCAB实施率为91.3%,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的97.2%。介入治疗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少于非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泵衰竭,1例死于心室纤颤,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其手术死亡率(7.9%)高于非介入治疗组(1.9%)。介入治疗组发生围术期心梗4例(5.3%),其发生率高于非介入治疗。随访远期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1例。结论:对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不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和引起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常是最为有效而必要的治疗方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一站式杂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行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患者23 例和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3 例,其中杂交组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以左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搭桥,术毕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治疗“罪犯”血管,另外23 例患者行常规胸骨正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患者死亡。杂交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P <0.05)。杂交组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较常规组少(P <0.05);杂交组术中出血量、24 h 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量较常规组少(P <0.05);杂交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较常规组短(P <0.05)。结论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较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胸骨哆开(S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择期行CABG,术后发生SD的患者80例(SD组);选择同期手术、同年龄、同性别CABG术后未发生SD的患者160例,按照1:2匹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生化指标、既往病史、手术相关指标,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SD组体重指数(BMI)(t=4.848,P<0.001)、吸烟患者(χ2=5.245,P=0.022)、术中体外循环(χ2=15.375,P<0.001)、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χ2=25.920,P<0.001)高于对照组,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高的患者发生SD比率(χ2=28.467,P<0.001)高于对照组,SD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χ2=4.709,P=0.030)高于对照组,SD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t=4.631,P<0.001)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22,95%CI:1.098~1.360,P<0.001)、吸烟(OR=2.012,95%CI:1.005~4.026,P=0.048)、术前心功能差(OR=3.150,95%CI:1.619~6.127,P=0.001)、术中体外循环(OR=4.429,95%CI:1.542~12.721,P=0.001)、胸部切口感染(OR=53.516,95%CI:5.419~528.511,P=0.001)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OR=1.016,95%CI:1.006~1.027,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表明,Logistic拟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BMI、术前NYHA分级、体外循环、吸烟及胸部切口感染六个协变量的整体模型(变量pre_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P<0.001,95%CI:0.775~0.892)。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7.756 h、BMI>26.5 kg/m2、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时约登指数最大。结论: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7.75 h、BMI>26.5 kg/m2、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同时伴有吸烟、使用体外循环及胸部切口感染是CABG患者发生S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预后的因素及改善预后的相关策略。方法 选取于该院行CABG 的糖尿病患者78 例。根据手术预 后将患者分为疗效不佳组和疗效良好组,详细记录每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检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水平,评估患者术前中期血糖控制效果。同时,术中、术后3 d 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分别计算术中、术后患 者平均血糖水平以及血糖变异率。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评估手术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 析此类患者CABG 术后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ROC 曲线研究糖尿病相关因素在预测CABG 术后的效能。 结果 78 例患者中有17 人CABG 术效果不佳,其中死亡2 人(2.56%)。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糖化血 红蛋白水平以及术中血糖水平变异率是影响CABG 术的危险因素,并且预测CABG 术后的ROC 曲线显示2 者的AUC 分别为0.866、0.752,2 者联用时AUC 为0.905,显示出了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 水平以及血糖水平变异率是糖尿病患者行CABG 术的危险因素,并且有潜力作为一种指标来预测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时对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2002年-2010年共117名有既往PCI史患者与既往无PCI史患者1 189例行首次CABG的资料,在住院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共1 306例患者,平均年龄(63±9.72)岁。既往1次PCI史患者99例,既往2次以上PCI史的患者18例。既往有PCI史的患者年龄较小,近期心肌梗死(心梗)较少,与CABG间隔(13.39±13.81)月;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提示既往有PCI的患者左主干及3支病变较少。2组患者在术后心梗、再次开胸止血、术后中风、术后肾衰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2.6%vs 1.1%,P=0.167),术后住院死亡率2组亦无明显差别(1.7%vs 0.5%,P=0.156)。结论:既往PCI与患者行首次CABG的风险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既往PCI患者行CABG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immediate and late clinical outcome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ostial lesion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6 females and 11 male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osti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stenoses have had clinical follow-ups over 12 months. Clinical events were defined as an occurrence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urrent angina, and reguiring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either by angioplasty or by surgery). A matched population treated with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was selected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in ag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the number of diseased vessels. Kaplan-Meier event-free survival curves were generated and the matched comparison was done using the Chi-square test (Mc Neimar method).Results In the catheter-based angioplasty group, the patients’ mean age was 63±8 years. On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directional atherectomy plus balloon, 6 with rotational atherectomy plus balloon, 7 with stent and 3 with rotational atherectomy plus stent. Glycoprotein Ⅱb/Ⅲa antagonist was used in 4 cases. Initial procedural success without major complications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The mean reference diameter was 2.90±0.48 mm. The minimum lumen diameter increased from 1.05±0.30 mm to 2.40±0.45 mm, and the diameter stenosis decreased from 64%±7% to 8%±13%.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dverse events reguiring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occurred in 8 patients. The event-free probability was 0.42±0.14 in a two-year period. In a matched population treated with bypass surgery (single mammary graft), only one event occurr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event-free survival in two-year period between the two patient groups was significant.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left coronary descending artery ostial lesion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safe, leading to an optimal early success rate, but has a higher risk of late restenosis and greater need for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than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