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报道13例(男5例,女8例)顽固的、严重泛发的复发性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在加用氨苯砜(DDS)辅助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平均年龄62岁(20~70岁)。患者均曾服过强的松,6例曾服过硫唑嘌呤。10例为维持治疗期间复者,2例单用强的松无效,1例强的松加硫唑嘌呤效.作者以加用 DDS 取代倍增或显著增加的强的松量,在加用 DDS 后强的松只略加量或根本不加量。5例曾准备加用硫唑嘌呤者后未加用,2例维持治疗期间服硫唑嘌呤者加用 DDS 后仍继续服之。判断加用 DDS 有效的标准为10~15天内无新发皮损且原有皮损痊愈。DDS 的起始剂量为100mg/d,如果5~7天内未见好转,剂量每5~7天增加50mg/d,直至临床上见效。逐渐减量,在所有治疗药物中先停用 DDS 且尽可能快地停用。13例患者初发时控制病情用强的松量平均为60mg/d,复发或加重期加用 DDS 后强的松控制量平均为45mg/d,平均减少33%(P=0.0208);初发时强的松维持量平均为20mg/d,复发或加重期加 DDS 治疗后平均为10mg/d,平均减少50%(P=0.0180)。加用 DDS 最大剂量为200mg/d,平均使用5个月(18天至21月),追踪观察平均3年。13例中有12例(92%)因加用 DDS 达临床上完全缓解。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磺胺吡啶或砜类药对疱疹样皮炎(DH)有显效,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无效,常有助于鉴别这二种疾病。然而既往也曾报告个别BP病例用磺胺吡啶或氨苯砜有暂时的疗效。本文报告3例经组织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BP的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病例1:女,30岁。住院第二天,开始用氨苯砜100毫克/日。在一周内出现迅速的疗效。由于患者在治疗第13天发生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因此,将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5 9岁。因头部起红斑、水疱半年 ,泛发全身 5个月而入院治疗。 5个月前患者头皮起红斑、水疱、瘙痒。 1月后皮疹泛发全身 ,在当地按“湿疹”治疗无效 ,后疑“疱疹样皮炎” ,服雷公藤、氨苯砜后皮疹随之增多 ,瘙痒加重 ,于是自行停药。半月前在外院疑为“类天疱疮”给静滴地塞米松15mg ,水疱渐消退 ,后自行改服强的松 75mg每日 1次 ,后皮疹复发。患者曾对磺胺药过敏。查体 一般情况可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 :头皮有糜烂、丘疹 ,躯干、四肢见大片红斑 ,其上有大小不等圆形、不规则形糜烂面 ,间有花生米大张力性水疱 ,…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0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59例B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BP患者发病年龄较为集中,老年人占40.68%;本研究中初诊时误诊率为:53%。药物诱发BP占5例(8.47%)。其中11例(18.64%)患者伴发脑血管病。结论BP集中发生于老年人,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居多,需注意二者的相关性。BP误诊率较高,原因在于BP早期皮损形态多样化。在临床工作中药物诱发BP易被忽视。临床中应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以探求治疗BP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在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BP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88例患者中,男∶女=1.05∶1,平均年龄(65.53±16.83)岁,首次发病81例,复发7例。临床治愈30例,好转53例,未愈4例,死亡1例。中、重症组接受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的控制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使用GC联合免疫抑制剂仍然是BP的首选疗法,但GC外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在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8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29∶1,平均年龄(74.21±10.14)岁。皮损均表现为紧张性水疱,瘙痒是主要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IgG和(或)C3在基底膜阳性表达。80例患者中7例自动出院,痊愈25例,好转48例。69例患者均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其中6例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伴有低白蛋白血症组可显著延长住院时间(P0.05)。结论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首选。积极治疗低白蛋白血症有利于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为本病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27例BP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疗效、误诊与复发情况及合并症。结果:(1)男女发病比例为1.2∶1,平均发病年龄为(72.6±11.0)岁;(2)8.4%的患者伴有口腔黏膜受累,45.9%患者发病1个月以上才出现典型的水疱或大疱;(3)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率高于间接免疫病理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4.8%和75.9%;(4)皮损程度越重,控制症状需要的糖皮质激素量越大;(5)发病早期误诊率50%,非大疱期最易误诊为湿疹,大疱期最易误诊为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6)24.3%的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老年初发湿疹样皮疹患者应尽早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病理检查,排除BP;(2)糖皮质激素治疗BP时起始需足量,缓慢减量;(3)避免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险诱发因素可能会降低B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6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征和合理的治疗方案.结果轻、中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控制量(按泼尼松计算)为(56.96±14.89)mg/d,重症患者控制量为(86.67±15.92)mg/d.目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9.
10.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疤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表皮基底膜带半桥粒抗原(BP180和BP230)的自身抗体,其中BP180-NC16A是BP致病性自身抗体识别的主要靶表位区.BP的发病机制复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均参与BP的发生发展.BP诊断需要基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间接...  相似文献   

11.
12.
报告了1例极少见的天疱疮伴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日本男性患者,49岁,于1981年7月因面部、胸部和背部发生红斑和糜烂而就诊。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的棘层松解水疱,但基底细胞上面有很轻微的棘层松解改变。DIF发现在细胞间隙(ICS)有IgG沉着,IIF也证实有抗ICS的循环抗体。于同年11月诊断为天疱疮。1992年10月患者躯干和四肢发生新的多发性水疱,体温达38℃,全身泛发融合的水肿性红斑,腹部和肿胀的四肢有紧张性水疱和松弛的大疱,其中有些已经破裂,有糜烂和脓液,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92岁,因患泛发性痒疹入院。检查发现病人胸、腹、背及上下肢均有紧张及松弛性大  相似文献   

14.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为一种慢性反复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皮损以腰部及腹部常见。本文报告3例BP患者,发病年龄或皮损分布与以往的报道有所不同,较为少见。1病历资料例1.男,24岁。全身红斑及水疱伴瘙痒2个月。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红斑、丘疹,部分红斑上散在水疱,伴瘙痒。自行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无好转,且红斑渐增多,部分融合成片,红斑上水疱渐增多、增大,瘙痒明显。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治疗长期以来都是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甚至导致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许多辅助疗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BP的治疗,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免疫吸附剂、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最近许多国外研究证实了局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治疗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将外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BP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双下肢出现丘疹伴瘙痒3个月,全身起水疱1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红色丘疹,渐增多并融合成片,瘙痒剧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按"湿疹"给予治疗,效果欠佳,皮损渐加重.  相似文献   

17.
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54岁。颜面,躯干及四肢紫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半年余,双下肢水疱半个月,于2006年1月收入院治疗。半年多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颜面部出现散在黄豆至钱币大圆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研究显示,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天疱疮、类天疱疮疗效显著,其中利妥昔是一种源自基因工程的人鼠嵌合型抗B淋巴细胞CD20的单克隆抗体,最早应用于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治疗。除利妥昔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KC706、PI-0824疫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或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西等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天疱疮和类天疱疮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且价格昂贵、缺乏一定量的可靠临床疗效的数据,影响了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 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起水疱伴瘙痒,曾多次多方就诊,均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也欠佳。皮疹渐延及全身,瘙痒症状进一步加剧,夜间睡眠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多表现为累及身体屈侧的张力性水疱、大疱,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发病的早期和恢复期,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皮损常可呈多形性,临床易误诊.现报告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误诊为多形性日光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