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腿外侧逆转皮瓣修复足前部损伤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小腿外侧逆转皮瓣的血供和静脉回流作了解剖学观测。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6.1±0.8cm处穿出小腿骨间膜,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分布到小腿下外侧皮肤区,降支行走在深筋膜深面,经外踝前面进入外踝和距骨隆突之间,至第5跖骨底附近浅出。在踝关节前下发出分支与外踝前动脉、附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相吻合,上述动脉均有2条静脉伴行,2条静脉间有丰富吻合。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逆转皮瓣,皮瓣逆转后,静脉血可通过交通吻合支而回流。用于修复足前部损伤。  相似文献   

2.
足外侧区复合组织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踝周部骨折、骨不连或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术式。方法 :在 33侧乳胶灌注下肢标本上解剖并观测了足背外侧区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足外侧区血管来自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及腓动脉穿支的降支 ,彼此相互吻合 ,并分支滋养趾短伸肌和皮肤 ,其中 ,跗外侧动脉是骰骨的主要血供来源。结论 :以上述 4条不同血管为蒂切取复合组织瓣 ,能一次性修复胫骨远端、踝部或距骨骨折、骨不连或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面、胫骨后外侧.腓动脉至胫骨下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下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等.  相似文献   

4.
小腿外侧逆围皮瓣修复足前部损伤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侧成人下肢体上,对小腿外侧逆转皮瓣的血供和静脉回流作了解剖学观测,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6.1±0.8cm处穿出小腿骨间膜,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分布到小腿下外侧皮肤区,降支行走在深筋膜深面,经外踝前面进入外踝和距骨隆突之间,至第5跖骨底附近浅出,在踝关节前下发出分支与外踝前动脉,跗外动脉,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相吻合,上述动脉均有2条静脉伴行,2条静脉间有丰富吻合。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穿  相似文献   

5.
莫伟  李纯兰 《广州医药》2005,36(2):34-35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胫前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内、外踝连线上2cm区域,即胫前动脉与腓动脉、胫后动脉的吻合交通支处,作皮瓣的旋转点,在内外踝中点,胫骨结节与腓骨小头中点的连线上设计带胫前动脉上或下皮支血管的皮瓣,形成以胫前动脉与腓动脉、胫后动脉的在踝部吻合交通支为供血血管的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部创面。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积最大16cm×10cm,最小10cm×6cm,均合并足背动脉损伤和不同程度的骨、腱及关节外露。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半年至三年的随访,皮瓣血运良好,伤口无复发。结论足踝部创面合并足背动脉损伤时,依靠胫前动脉与腓动脉、胫后动脉的在踝部吻合交通支为蒂的胫前动脉岛状皮瓣,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周围主要的韧带有内、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 ,起于内踝 ,自下呈扁形附于跗舟状骨、距骨前内侧、下跟舟韧带和跟骨的载距突是一条坚强的韧带 ,不易损伤 ,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 ,止于距骨前外侧的为腓距前韧带 ,止于跟骨外侧的为腓跟韧带 ,止于距骨后外侧的为腓距后韧带 ;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联合韧带 ,为胫骨与腓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 ,是保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韧带。行走不平道路 ,上下楼时不慎 ,或骑车跌倒时 ,如踝关节处于跖屈时 ,因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踝关节不稳定 ,可引起损伤。临床上分内翻扭伤和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腓深神经的走形进行解剖观察,为微创钢板固定法(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避免损伤腓深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2具成人尸体24例膝关节标本,模拟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解剖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及其分支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腓深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后与胫前动脉伴行,在小腿上1/3段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下2/3段位则于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其中以胫骨粗隆最高点和腓骨头连线为底线,向下约(35±2.1)°在离胫骨粗隆(51.6±2.8)mm处腓总神经有一较大分支(胫前关节返支)垂直胫骨方向进入胫骨前肌,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在离胫骨粗隆5,10,15 cm处分别测得腓深神经到胫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36.8± 2.5)mm,(30.1±1.9) mm,(27.0±1.2) mm.结论:胫骨外侧存在一个倒三角形的安全区域,在此区域内行MIPO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跟骨内侧和上腿内侧下1/3筋膜血管来源与分布情况,其中分布到跟骨内侧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足底外侧动脉与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别发出3~9支和2~5支外径0.6±0.4mm的骨支。小腿内侧下1/3筋膜的血供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隙筋膜皮动脉,有1~3支,外径0.8±0.5mm。踝管区的骨皮支与肌间隙动脉的下行支相吻合。根据供区解剖学规律,充分利用筋膜血管明显纵向分布的特点,设计带筋膜蒂跟骨瓣,转位修复内踝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26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腓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加压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18例后踝予加压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均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12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2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均获随访8~2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优19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手术治疗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解剖关系,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距骨的血液供应主要为足背动脉的关节支,及距骨窦的动脉分支,经距舟韧带入距骨颈。当距骨颈骨折并距骨体脱位时.此韧带往往易撕裂致血管损伤。为不干扰滋养血管功能和重建血循环,防止缺血坏死发生,要求:①尽早、准确解剖复位;②保护距舟韧带。自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胫骨下段内踝截骨术(临床未见同类报道),修复距骨颈骨骨折并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在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对后踝、外踝、内踝解剖位置进行整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下胫腓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下胫腓间隙及下胫腓重叠距离、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65±2.44)周,对照组为(13.92±2.04)周,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2组下胫腓间隙及下胫腓重叠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26%、71.7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过程中修复后踝、外踝、内踝后是否进行下胫腓固定对骨愈合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手术体位不当而致腓总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经过腓骨小头下外方,分为深浅两支。而腓深神经位于小腿前群肌深处,伴胫前动脉到踝关节前方。分支支配小前前群肌。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至足背,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足背和足趾的皮肤。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找游离皮瓣的新供区,以适应于皮瓣游离移植术的需要,我们在皮肤血管的研究中发现从胫前动脉干发出一些皮支,穿过小腿前群肌间隙分布于小腿前外侧部皮肤。从所涉及的文献看,只对胭动脉分支、胫后动脉和腓动脉  相似文献   

15.
黄宇杰  范海泉  钟喜红  曾祥嘉 《四川医学》2001,22(12):1140-1141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 ,多主张手术治疗 ,我院于 1994~ 2 0 0 0年期间手术治疗 34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 ,随访证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4~ 2 0 0 0年我院收治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 34例 ,男 2 7例 ,女 7例 ,年龄18~ 62岁 ,平均 4 0岁。按 Danis- Weber分类法 :B型15例 ,C型 19例 ,均合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其 X线表现为 :距骨和内踝间隙增大 ,距骨向腓侧移位 ,远端腓骨骨折 ,下胫腓韧带联合处分离 >4 mm。1.2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中尽可能解剖对位 ,恢复踝穴关…  相似文献   

16.
韦玮  唐毓金 《右江医学》2009,37(5):568-569
踝关节结构复杂,三踝骨折是踝关节同时合并有内踝、外踝及胫骨远端后唇(后踝)的骨折,容易造成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并距骨脱位或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一种复杂性踝关节骨折。治疗上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2004年10月~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半脱位患者27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利用胫前动脉直接骨膜支为血管组织蒂的骨膜骨瓣转移治疗胫腓骨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通过以胫前动脉直接骨膜支为血管组织蒂的骨膜骨瓣转移,配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16例胫腓骨骨不愈合,其中男11例,女5例。结果 16例治疗后平均随访10个月,疗效良好13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 胫前动脉直接骨膜支为血管组织蒂的骨膜骨瓣转移配合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胫腓骨骨折骨不愈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吉刚  陈根元  王清 《河北医学》2008,14(5):554-55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6年8月的49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29个月,平均13个月,49例骨折均愈合。按Leeds等评定标准:优28例;良18例;差3例;优良率93.9%。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采用手术治疗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常的足背动脉是由胫前动脉直接延续而成的。笔者在解剖一例成年女尸时发现其左侧的足背动脉由腓动脉穿小腿中下1/3交界处的骨间膜,经(?)长伸肌和趾长伸肌两腱之间下行,至踝关节上方1.5cm处与细小的胫前动脉吻合。经伸肌下支持带的深面,向下行至(?)短伸肌的内侧及深面到达第一跖骨间隙的近侧部,发出足底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与受伤机理踝关节周围有三组韧带:①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②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又称距腓横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最薄弱的韧带。③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若内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侧方不稳定。若外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各方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