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综述蛋白激酶C(PKC)与高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PKC是一种Ser/Thr蛋白激酶,在高血糖时,由于PKC活化,导致视网膜血流量下降,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新生血管形成;同时述及PKC的种类和结构,高血糖状态下PKC活化的生化机制及由此导致的视网膜病理学改变,PKC的干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β型蛋白激酶C(PKCβ)的活化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PKCβ抑制剂LY333531对视网膜正常代谢影响很小,它能有效阻止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渗漏及新生血管形成。Ⅰ期临床试验显示人体能耐受LY333531的治疗剂量。药代动力学预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缓解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血管功能异常有明显效果。PKCβ抑制剂可延缓甚至可能逆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过程,为早期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β型蛋白激酶C(PKCβ)的活化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PKCβ抑制剂LY333531对视网膜正常代谢影响很小,它能有效阻止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渗漏及新生血管形成。Ⅰ期临床试验显示人体能耐受LY333531的治疗剂量。药代动力学预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缓解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血管功能异常有明显效果。PKCβ抑制剂可延缓甚至可能逆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过程,为早期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小玲  李军  董红  唐杰 《眼科新进展》2004,24(6):441-443
目的通过研究抗氧化剂Vitamin E在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视网膜中对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探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维生素E治疗1组(剂量0.12g·kg-1)、2组(剂量0.25g·kg-1).饲养8个月后,观察其视网膜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活性和无细胞血管及影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1组与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PKC的活性及无细胞血管、影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组与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PKC的活性及无细胞血管、影细胞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氧化剂Vitamin E能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减轻其早期病理损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被证实.  相似文献   

5.
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视网膜组织中有9种且有较高浓度,参与视网膜神经递质的调节,调控视网膜的发育、再生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过程.新近研究发现,PKC同工酶亚细胞结构的分布可能调节视网膜细胞突触终端信号传导的强弱;PKC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细胞干预靶区,新型PKC抑制剂将可用来减少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微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重要表现,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高血糖则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甘油二酯(DAG)/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DAG-PKC通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严重影响了视网膜微循环,从而引起一系列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这些改变最终可导致内皮细胞过度增生,血管通透性改变,异常的视网膜血管形成并发视力减退.本文阐述了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影响,从细胞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高血糖所导致的细胞损伤效应.高血糖可通过影响细胞连接功能、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改变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方式对视网膜血管细胞造成损伤.这将为人们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及细胞缺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24,他引: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BRB破坏,它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最终如何导致DR发病的机制十分复杂。长期的高血糖症导致氧化酶损伤,微血栓形成,细胞粘附分子活化,白细胞郁积和细胞因子活化,继之,缺氧调节的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这个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为VEGF、IGF-1、TNF-α、IL-1β、FGF等。多种因子相互作用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细胞促增殖和传递应激信号的关键激酶,该家族包括ERK、JNK、p38等亚族,最近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的高糖-蛋白激酶C(PKC)通路、糖基化终产物、氧化应激、生长因子、渗透压、牵张刺激等都可激活MAPK家族,使转录因子活性升高,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因此阻断MAPK通路将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眼病之一。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 ,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糖血症可显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认为长期慢性的高糖血症是 DR及糖尿病其它并发症的发病基础。近年来 ,有关细胞内信息转导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二酰基甘油 (DAG)和蛋白激酶 C(PKC)在 DR及糖尿病其他血管并发症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 PCK结构 ,DAG- PKC激活机制及其对微血管的调节机能和 PKC- β抑制剂的使用。一、视网膜微血管(一 )生理结构 :视网膜血…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彦  许迅 《眼视光学杂志》2007,9(2):135-13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发达国家首位的致盲原因,慢性高血糖是其主要原因。对于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生化和分子机制,目前有五种假说:多元醇途径的增加、终末糖基化产物的增加、蛋白激酶C的激活、增加的己糖胺途径以及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本文对各途径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分析各途径间的相互关联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最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ME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长期高血糖可诱导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蛋白激酶C、氨基己糖途径等多种生化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多种细胞因子紊乱,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功能异常,破坏血-视网膜屏障,血管内液体漏出,同时细胞间液体回吸收减少,进而发生DME。本文将基于相关研究总结DME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从生物化学、分子水平及细胞水平三个层面概述DM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 研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形成过程中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的变化.方法 选取3周龄雄性三色豚鼠48只,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豚鼠右眼建立近视眼模型,分为遮盖3、7、14 d组,每组16只豚鼠.每组中8只豚鼠遮盖右眼作为实验眼.以对侧未遮盖眼作为自身对照,剩余8只豚鼠作为正常对照.按预定时间观察豚鼠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然后处死豚鼠,取视网膜,采用非放射性方法测定视网膜PKC活性,免疫组化染色定位分析PKC蛋白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各组间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眼轴长度、视网膜PKC活性及免疫反应强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左、右眼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视网膜PKC活性与PKC蛋白免疫反应强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结果 眼罩遮盖能诱导豚鼠遮盖跟眼轴延长、近视形成,且近视程度随遮盖时间的延长而加深.与对照组比较,各组遮盖眼视网膜PKC活性均升高(P〈0.05).眼罩遮盖3 d后,遮盖眼视网膜PKC活性升高至(0.28±0.08)units/ml,遮盖7 d时PKC活性进一步升高至(0.43±0.10)units/ml,遮盖14 d时降低为(0.32±0.07)units/ml.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KC蛋白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呈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与正常对照眼及自身对照眼比较,遮盖眼视网膜内核层细胞PKC蛋白表达上调(P〈0.05),神经节细胞PKC蛋白表达无变化.遮盖眼视网膜内核层细胞PKC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PKC活性一致,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0.994,P=0.000).结论 视网膜PKC活性升高参与了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蒲一民  杨君  杨田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34-21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多种药物用于DR的防治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及非诺贝特等,我们就近年来药物治疗DR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磷酸化激酶,哺乳动物视网膜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Maller细胞均表达多种PKC亚型。目前尚不清楚PKC在近视发生中的作用。本研究将GF109203X注入豚鼠玻璃体,研究其对近视形成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中的蛋白激酶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验性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改变;探索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视网膜中PKC活性的影响。 方法;4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DXM组,后者于光照前3天开始,连续5天腹膜腔注射DXM 1mg/(kg·d)。经(1 900±106.9)Ix的绿色荧光灯(λ=510nm~560nm)连续照射24小时后的6小时和1、3、7、14天,进行视网膜PKC活性检测。 结果:光化学损伤后视网膜中的PKC活性在短暂的上升后即出现持续性的下降;DXM对PKC的活性改变无明显作用。 结论:光化学损伤中的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PKC活性的持续降低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78-80)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的病理基础是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由此引起的黄斑水肿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血管活性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激酶C、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血管紧张素Ⅱ等的异常表达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调控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一个信号传导分子,Ca^2 则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信号传导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治疗作用。我们通过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眼内注射bFGF,观察视网膜PKC表达和细胞内Ca^2 含量的变化,探讨bFGF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状态下蛋白激酶C(PKC)与内皮素(ET)系统的改变,并采用特异性PKC抑制剂观察对视网膜内皮素-1的影响。 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视网膜内PKC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视网膜内内皮素ET-1、ET-3、ET-A、ET-受体mRNA的表达,并通过玻璃体内给予PKC抑制剂GF109203X观测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ET-1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膜PKC活性明显增加(t=3.296, P=0.008),而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改变(t=0.138, P=0.894);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ET-1 mRNA 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8),而ET-3、ET-A、ET-B受体mRNA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918,P=0.889,P=0.500);糖尿病大鼠分别予以10-5、10-6、10-7mol/L PKC抑制剂GF109203X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内ET-1 mR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呈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 网膜内即存在PKC的激活及ET-1表达的增加,而PKC抑制剂可抑制ET-1的表达。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68-1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