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GMP-140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则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2=0.653,P<0.05;r2=0.47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中GMP-140含量的水平,及时发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对于指导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丙嗪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对33例首次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进行BPRS评定及肾上腺素致聚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与6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PAR_1)、5分钟聚集率(PAR_5)和最大聚集率(PAR_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用氯丙嗪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BPRS评定分值下降(P<0.01),血小板聚集功能PAR_1无显著性改变(P>0.05),PAR_5、PAR_M明显升高(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氯丙嗪治疗可导致血小板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探讨放化疗对肺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学比浊法,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试仪对44例肺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测定,并以同期住院的64例非放化疗患者作为对照,应用SigmaStat 3.5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与放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化疗使肺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小板血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和聚集性变化特点。方法空腹抽取98名肿瘤患者和48名正常人静脉血,肝素抗凝后,测定Plt;并以ADP为激活剂体外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72.4%的肿瘤患者化疗前、56.2%正常人Plt>200×109/L。患者经过化疗后血小板数减少,>200×109/L的比例降为30.6%。化疗后肿瘤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70.87±8.60)%,正常人为(66.06±8.6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肿瘤患者的Plt较正常人高,虽然经过化疗Plt减少,但聚集性仍较正常人高。 相似文献
5.
两种剪切应力对血小板聚集及释放5—羟色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46年Virchow曾提出血液流动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本项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剪切应力作用下血小板聚集、释放及超微结构的特征,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对剪切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为抗检治疗提供实验资料。材料和方法1仪器锥板式粘度计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改制。2血小板抑制剂阿斯匹林100ug/ml(新华药厂),7643制剂150ng/ml(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盐酸川穹噪注射液20mg/ml(北京第四制药厂),丹参注射液1.sg/ml(雅安药厂),血塞通50mg/ml(云南植物药厂)。3方法3.1剪切应力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正常…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证实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AS)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 (L DL )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 DL )氧化修饰后致 AS作用增强 ,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氧化修饰后抗 AS效应下降 ,并具致 AS效应[1 ] 。也有资料表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患者体内存在凝血 ,纤溶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异常 ,PAGT升高显著 ,血栓形成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 。那么 ,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有无变化呢 ?本文对一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了观察 ,并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 ,现报告… 相似文献
7.
8.
对我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总结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正常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平均60)岁,排除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血液系统疾病等;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8(平均58)岁,无心脑血管病表现,眼底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征象,尿蛋白阴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9~68(平均61)岁,均符合1985年全国第三届眼科学术会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所有研究对象采血前均未使用干扰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检测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
目的观察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血小板聚集率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40例)和阿司匹林敏感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敏感指标差异。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组花生四烯酸诱导及二磷酸腺苷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显著(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和血小板聚集率具有一致性,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呈高表达,临床在应用阿司匹林防治中,需密切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28例颅脑手术后发生脑梗塞患者的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茶色素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色素 (Tea Pigment,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 ,以儿茶素为主的多元酚类物质 ,经化学结构的转化而形成的水溶性色素 [1 ] ,茶叶以及茶叶中的某些提取物 (茶多酚、儿茶素 ) ,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凝、促纤溶、改善血小板功能等作用 [2 ]。通过对茶色素的体内外试验 ,对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观察 ,同时以阿司匹林作为对照 ,发现茶色素与阿司匹林相似 ,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患者的防治。1 对象和方法1.1 体外试验 选 43例患者 ,其中男 2 2例 ,女 2 1例 ,年龄 45~ 80岁 ,其中冠心病 2 0例 ,肺心病… 相似文献
13.
TMVA能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这种诱导作用既不依赖血栓素A_(?)途径,又不依赖于释放ADP途径,而是通过PAF途径。本文选择ADP、AA及TMVA作为诱导剂,观察正常人和多种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为TMVA应用于血小板聚集试验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和测定Tapidil对脑梗死患者血中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对61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口服Trapidil 100mg/次,每日3次,共服用2周,服药前后检查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对照组(未服Trapidil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服用Trapidil2周后,5min血小板聚集率PAG(5)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分别由服药前的平均74.5%,77.0%下降至55.0%和58.2%,P〈0.01, 相似文献
1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0,(3)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试验通常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完成,依其光密度变化确定结果.本文作者用阻抗发光-集合度计和微粒计数器技术进行了15例von Willebrand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全血血小板聚集试验,以评价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状态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6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66名健康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不同孕期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血栓素B2(TXB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栓调节蛋白(TM)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PAGT:MAR及TXB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TT、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v 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P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孕中期及孕晚期DD、FDP、TAT、T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评估其血小板聚集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血栓形成,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朱锡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2)
本文对14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脑血栓12例;下肢动脉血栓2例)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并观察了肝素组和复方丹参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变化。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小板的聚集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不是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在同一组患者中.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两治疗组(肝素组和丹参组)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朱锡环$唐山市卫校附属医院!06300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脑梗死病程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107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根据头部 CT 或 MRI 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 Pullicino 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大于10 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 cm3)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小于4 cm3),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用 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前后的 MAR、PLT、PDW、MPV、PCT,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前,大脑梗死组 PLT、PCT、PDW、MPV 明显升高(P <0.01);中、小脑梗死组 PLT、PCT、PDW、MPV 升高(P <0.05)。(2)与对照组比较,经 PLR-06血小板诱聚剂诱导后,各脑梗死组 MAR 升高(P <0.05);PL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中脑梗死组 PCT、PDW、MPV 升高(P <0.05);小脑梗死组 PCT、PDW、MP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数量及体积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监测它们的变化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