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联合应用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AMI后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患者58例,22例行有创通气,36例行无创正压通气。结果治疗后1个月MAP、Pa02明显提高(P均〈0.05),院内死亡25例。结论联合应用IABP和机械通气可有效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5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7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回阳通脉法进行辩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治疗前后尿量、脉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量、脉率及血压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试验组改善较为明显,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并将其按是否并发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分为三组。A组,单纯AMI;B组,合并心功能不全;C组,合并心源性休克。并与28例心绞痛(AP)及24例正常人(N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组,心绞痛发作期,较正常对照组ET浓度有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1和P<0.01),单纯心肌梗塞者2~10小时ET迅速上升至峰值,24小时后逐渐下降,一周内正常,而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者ET浓度持续升高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9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予AMI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和LDL-C水平亦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AMI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有效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合并111。AVB患者69例,分为对照组、溶栓组和介入组,比较三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于再灌注治疗后6个月对存活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结果①介人组再灌注治疗后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三组存活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介入组LVEF明显高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LVD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MI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问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死亡率高。AMI后行急诊再灌注能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左心衰竭50例,心源性休克38例,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临床疗效和出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前安置好IABP,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全部TIMI0级。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成功实施PCI,手术成功率98.9%,术后81例(93.1%)血流TIMI3级,6例(6.9%)血流TIMI2级。IABP持续使用36 ̄154(52.6±29.8)h。多支病变者在术后3 ̄7d再次PCI。住院总生存率70.5%,左心衰竭组80%,心源性休克组57.9%。出院前测平均LVEF40%,左心衰竭组48%,心源性休克组38%。结论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及时行IABP支持下直接PCI,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护理,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对其实施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结果两组均有一定疗效,但在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更宜对其实施介入治疗的方法,这是因为其疗效更好,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硝普钠加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硝普钠加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12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4)。治疗组采用硝普钠15~200μg/min加多巴胺80~320μg/min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疗程7~28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和临床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抬高的ST段平均下移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合并心衰者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有效率66.7%,高于对照组的20%;右室梗死患者的V3R、V4R的ST段均在12小时内恢复至等电位线,房室传导阻滞均在24小时内恢复,无1例死亡;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普钠加多巴胺治疗AMI能限制梗死范围,缩短住院时间,对合并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右室梗死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1-12月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另外配合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发生率18.60%(χ2=4.0737,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够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采用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并用中药心衰合剂治疗AMI合并泵衰41例,设对照组15例,随访5年以上,结果:治疗组疗效显(P<0.05),且并发症少(P<0.05),患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生命期延长。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并发泵衰,疗效佳,生活质量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3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后血压、脉搏及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脉搏及射血分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同时选取采用常规PCI治疗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并评定患者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在CPK、CK-MB和cTnT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中加用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且无需额外产生治疗费用,不会造成患者经济负担,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