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文字简奥,有些字(词)往往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此时如果不紧扣原文,不结合病机理解,则可能有违经旨。本文就教学中遇到的此类问题,试举数例如下。1 “下利清谷”与“清便自调”《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十四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文中“下利清谷”是云泻下清稀或水样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清”自然作“清稀”或“清水样”解。但在“清便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言“急下”者有6处,一般称为“阳明三急下”(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与“少阴三急下”(第320条、第321条、第322条)。此外,在少阴篇中还有“急温”(第323条)之谓。在这些相邻条文的治法前一再出现“急”字,而不象真他条文冠以“宜”、“当”或“缓”,对此历代注家多随文训释而未予深究。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其涵义有三。1 急者,疾速也。 “急”是针对“缓”而言,用以强调治疗应疾速而快,即要求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拯危救焚。《伤寒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表、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概念,是人体患病之后,症状反映于体表、体内的概括性总结。《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5.
运用经方治厥逆、心悸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中医科历年来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厥逆证”和“心悸证”,取得了一些经验,爰将伤寒论的四逆汤、真武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四种方剂的治疗原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介绍如下: 一、厥逆证1.四逆汤:本方为仲景治少阴病的正方,如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仲景虽没有把具体症状一一罗列,然开始就称为少阴病,是已包括但欲寐,四逆、恶寒等等症状在内,而且四逆汤的运用,散见于各条经文中者甚多,如95条下,“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357条,“下利厥逆而恶寒。”358条,“大汗大下后,下利而厥冷,以及霍乱条的“吐利汗出,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等,均施用本方。我们细绎经文中“急当救里、先温其里、手足厥冷、脉沉迟或欲绝”等等字句,这充分说明机体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7.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8.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伤寒论》中的阴结“大便反硬”,如何解释? 答:《伤寒论》原文提到“阴结”的有二:一为《伤寒论·辨脉法》第2条:“脉有阳结、阴结,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一为《伤寒论·辨太  相似文献   

10.
笔者每读《伤寒论》常感少阴急下三条梗道塞途。今提出惑处疑点,求诸同道指教。1、从八纲而论:少阴病属阴、里、寒、虚。病情已至“脉微细,但欲寐”之严重关头,温阳救里是当务之急,岂能用苦寒通下之法治里寒虚证?少阴病虽有热化者,必是体素阴虚、水亏火浮,303条之黄连阿胶汤是其主方。故“少阴病”三字,冠诸大承气之条首,  相似文献   

11.
《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病治法有“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的记载.“俛仰”一词历代注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呼吸困难.如《医学读书记》:“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在肺,其液必结,其气必壅,是以俛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俛仰也”.二是指项背强急,俛仰不便.如王冰注:“俛仰谓屈伸也.”前一种注解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喘粗为之俛仰”之句,后一种注解依据《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俛仰”之句.总之,两种解释都把“俛仰”释为劳风病的伴随症状.笔者认为,此处“俛仰”一词用的是引伸义,当指劳风病的危急病  相似文献   

12.
仲景小建中汤列入温中方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建中汤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具有平补阴阳 ,调和营卫而建立中气的作用。治脾胃虚寒而致的脘腹挛痛 ,喜温喜按 ,或虚劳发热 ,或心悸虚烦等症。有将此方列为温中之方 ,笔者认为有悖仲景原意 ,现就此略陈管见与同道共榷。1 小建中汤非主治脾阳虚证张仲景《伤寒论》中列小建中汤证二条 :“太阳病兼里虚不足 ,如阴阳两虚 ,心中悸而烦者 ,宜治以小建中汤。”“伤寒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列小建中汤证一条 :“虚劳里急、悸、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  相似文献   

13.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治法,确是丰富多彩,枚不胜数,其于八法之外,还法中有法,法外有法。众所周知,立法的准确与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一环。《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首先提出几个立法原则:一是“治未病”。强调已病脏腑邪实相传,所胜脏腑正虚受邪的规律,立法应从整体出发。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表里同病。急者先治。例如“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相似文献   

14.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6.
曹毅  李洪剑  修洁 《光明中医》2014,29(12):2495-2497
《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论中葛根芩连汤只此一条,但该方在临证中却极为常用,略陈管见如下. 1 条文辨析 1.1 “表未解”探疑 1.1.1 各家述要 本条的难点之一是对“表未解”的认识,较主流的观点是,太阳病未罢,阳明里热已生。  相似文献   

17.
一、疏散风邪法《伤寒论》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桂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若表虚则不宜此法。《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盖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乃表虚之证,宜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若喘则应加厚朴以行脾滞,增杏仁而降肺气。方药虽简,已具“两太合治”之义。又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而致喘息。《伤寒论》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盖以外寒内饮,  相似文献   

18.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20.
“少阴三急下证”为后世对《伤寒论》少阴病篇中第320条、321条、322条论少阴痛三种当急下之证的简称.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病因病机历来存在认识分岐,仁智互见.试从伤寒病程的角度对“少阴三急下证”进行诠释,以期更加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少阴三急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