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灸配合上田法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探索针灸配合上田法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运用针灸及上田法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上田法进行治疗,效果应用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经90d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和73.08%,观察组 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9,P<0.05),且两组治疗后综合评估分值对比差异有显性(t=2.15,P<0.05)。结论:针灸与上田法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治疗脑性瘫痪 (CP)的有效方法。方法  64例CP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 2例。在中医疗法 (推拿、头针、穴位注射 )基础上 ,治疗组采用上田法和肉毒毒素治疗 ,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采用Koman医师评分法 (PRS)判断BTX A注射后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6个月后以小儿CP粗大运动量表 (GMFM)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 ,肌痉挛均明显改善 ,P <0 .0 1,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 ,P <0 .0 1。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结合上田法和中医疗法治疗小儿CP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田法与Bobath法治疗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将脑瘫患儿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上田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在总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对坐位功能的改善和促进降落伞反应的建立也有显著性差异(t=2.19,χ2=4.08,P<0.05)上田法为73%,Bobath法为62%。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脑瘫均有效,但上田法在坐位功能和阳性支持反应的改善以及促进降落伞反应的建立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灸及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脑瘫患儿进行体针、电疗治疗,同时运用Bobath、Vojta等治疗方法进行运动训练.结果40例患儿中基本治愈2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针灸与运动疗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选择应用高压氧、针灸按摩治疗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38例为治疗组,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30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同时常规用运动疗法治疗,用Vojta姿势反射分别评价两组患儿病情,并分为轻中重3度,两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两组好转率分别63%和4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高压氧、针灸按摩治疗脑瘫是临床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以训练为主、结合外科手术来治疗痉挛型脑瘫,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功能障碍程度及智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并对21例患儿辅以手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73.3%,其中结合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0.0%,与非手术组比较疗效明显较优(P<0.05)。结论: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病例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能更好地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儿童医院内二科2001-11/2003-01以来对7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显效39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6%,明显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针刺配合手法组和针刺组,针刺配合手法组采用针刺“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配合被动肢体活动,同单纯针刺相比较,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配合手法组的显效率为27%,显著高于针刺组13%,总有效率73%明显优于针刺组47%(P<0.05);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明显相关,其中<3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56,P<0.01);3~6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χ2=3.99,P<0.05),治疗效果与患儿智力、性别无显著关系(P>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以训练为主、结合外科手术来治疗痉挛型脑瘫,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功能障碍程度及智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并对21例患儿辅以手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73.3%,其中结合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0.0%.与非手术组比较疗效明显较优(P<0.05)。结论: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择台适的病例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能更好地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及其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三维力台测试、红外摄相等技术,为42例脑瘫患儿做步态分析。得出时间历程、力台参数、关节角度变化范围3项数据。结果 对3项数据做统计学处理,表明各型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对脑瘫康复的评价、训练、治疗、疗效评估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为脑功能的全面康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50 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 例中35 例为早产儿(70%),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缺氧、硬肿症、颅内出血;15 例为足月儿(30%),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50 例患儿运动神经功能异常,全部表现为骨盆带及下肢痉挛及由此所致的姿势异常,双上肢受累较轻。平均精细运动年龄18.5 个月,粗大运动年龄8.75 个月(P< 0.01)。半数患儿同时合并斜视、语言发育迟缓和/ 或运动性构音障碍。结论:痉挛型双瘫的病因,运动神经系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正确的认识评价有助于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CP)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方案。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对比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水平变化。结果:①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②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收肌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肌肉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对51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术后疗效优298例、良187例,优良率达93.8%。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注意网络评估工具,研究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注意力的特征。方法:选取在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就诊的5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组,就读于昆明市经开区幼儿园的48例同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注意网络测试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选取平均反应时、总用时、正确率、错误率和遗漏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儿童注意网络的差异。结果:①注意网络平均反应时比较:在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平均反应时上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反应优于脑瘫组;在警觉网络平均反应时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注意网络正确率、错误率、遗漏率和总用时比较:两组正确率、错误率和遗漏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正确率高于脑瘫组;错误率、遗漏率脑瘫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总用时上,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总用时略高于脑瘫组。③脑瘫组中注意网络的性别差异:脑瘫组男、女童在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④对照组中注意网络的性别差异:对照组男、女童在定向网络、执行网络上未见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可行性。 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或双瘫)患儿36例为试验组,同期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二维灰阶高频超声及剪切弹性成像检查试验组偏瘫侧或肌张力较高一侧、对照组随机一侧的腓肠肌内侧头,记录肌肉厚度(MT)、肌纤维长度(FL)、羽状角(PA)和剪切波速度(SWV)。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估试验组腓肠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 结果 试验组腓肠肌内侧头MT、FL显著小于对照组(|t| > 3.937,P < 0.001),PA、SWV显著大于对照组(|t| > 6.105,P < 0.001)。试验组MT、FL与GMFM评分呈正相关(r > 0.391, P < 0.05),SWV与MAS评分呈正相关(r = 0.734, P < 0.001)。 结论 超声成像可用于量化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腓肠肌的形态和硬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因素对半脱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248名采用拍摄骨盆正位片的方式,测量髋关节股骨头外移百分比(MP)。并采用MP分级、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改良Ashworth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髋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32.7%,不同分型患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6,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内收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与MP值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半脱位的相关因素是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内收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3—7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探讨该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A组)及12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B组)在人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进行测量,比较两组人选时,6个月后以及治疗前后各功能区评分的改变。结果:A组患儿在GMFM量表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均较B组为高,A组患儿GMFM涉及上肢的和不涉及上肢的任务的平均分、动态任务的平均分均较B组为高,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GMFM静态任务平均分,治疗前后各区得分和总分改变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较痉挛型为重,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需针对其运动障碍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rouch gait is often observed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P). This pathological walking pattern can cause abnormally high stress to the knee anatomical structures, leading to various knee problems. Consequently, the ambulatory function of many of these children may eventually regress to depending on assistive walking aids or wheelchairs.

Objectives: The purpose and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paper are to understand how risk factors contribute to crouch gait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P.

Major Findings: The risk factors include weakness, tightness, and/or spasticity of muscles, loss of plantarflexion/knee-extension (PF/KE) couple due to inaccurate surgical lengthening of the soleus, lever-arm dysfunctions (LADs) due to femoral and tibial torsion deformities, and foot instability. The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se risk factors contribute to crouch gait b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ducing the extensor control of the lower limbs during the stance phase of gait.

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is review may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crouch gait if proa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se risk factors are rendered, especially with the use of instrumented gait analysis (I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