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山东省淄博市人、畜间布鲁杆菌病疫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布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4-2011年淄博市人间布病疫情资料,人、畜间感染情况调查资料,畜间主动免疫等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和预测.结果 1954-2011年,淄博市有37年报告布病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8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512/10万,分布在全市5个区3个县56个乡镇118个村;1954-1988年,仅14年有布病疫情报告,累计报告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573/10万;1989-2011年每年均有疫情发生,累计报告2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158/10万,其中,2011年报告发病数最多(45例).1958-2011年累计监测牲畜140 154只(头),布病抗体阳性1162只(头),阳性率为0.83%,;羊累计免疫接种88.49万只,其中28年未开展免疫接种工作.结论 淄博市布病疫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年下降,1989年后,疫情呈现上升趋势,新发疫区不断出现,历史疫区依然严重,布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山东省济南市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方法 对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所2002-2008年的布病疫情资料和布病患者个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8年济南市共报告布病病例52例,其中章丘市检出39例.2002-2006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的0.02/10万~0.10/10万,2007、2008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25/10万、0.26/10万.各年各月均有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38.46%(20/52)],春夏季发病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r=0.92,P<0.01),30~59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9.23%(36/52);男女发病比例为1.67:1.00;农民发病占总数的94.23%(49/52).共发生家庭聚集性布病疫情5起,涉及病人12例.45例患者接触过羊只,占86.54%(45/52).结论 济南市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以春夏季发病增长为主,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居多;章丘市是济南市布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外来家畜未得到有效检疫,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吉林省2010~2014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的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吉林省2010~2014年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5年间共报告发病10 757例,发病率在6.58/10万~10.60/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7.8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地区为白城市和松原市,高发季节为3~5月份,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25~64岁组人群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牲畜交易市场人群布病的主动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是今后布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甘肃省2000~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流行特点,为下一步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0年甘肃省人间布病监测和疫情调查资料,采用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11年间共报告年内新发病人166例,发病率在0.004~0.27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0.054/10万,特别近几年来,全省布病阳性血清地区分布前几位均为兰州市所辖各县(区)。结论全省人间布病感染率逐年上升,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布病疫情出现大幅回升;疫情重点地区已由传统的牧区逐渐转向农区,并向城镇逼近和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北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及疫情变化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北省布病2006 - 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 - 2010年全省共报告布病病例13 632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4068/10万、3.4851/10万、4.5701/10万、4.6045/10万、3.5582/10万.11个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保定、邯郸和石家庄5个市,占全省总病例数的90.02%(12 271/13 632).各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集中于25~ 65岁,占84.57%(11 529/13 63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56:1.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1.15%(12 425/13 632).结论 河北省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疫情范围逐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活跃.要控制布病疫情上升,应加强卫生、畜牧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布氏菌病流行50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0~2005年全区的布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6~2005年全区共报告布氏菌病29854例,分布于12个盟(市)。呼伦贝尔市是全区布氏菌病流行最严重地区,共报告8606例,占全区的28.83%。20世纪80年代前,全区疫情较重,发病率曾高达34.76/10万,疫情由东三盟逐步扩散到中西部各盟(市);80年代和90年代初,全区疫情维持低发病状态,1995年疫情开始回升,至2005年发病率38.49/10万,达历史最高水平,疫情最重的盟(市)分别是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集宁市。发病年龄集中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农民、牧民占大部分。结论内蒙古布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暴发和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正>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国布菌病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发病率曾降至0.02/10万,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布病疫情再度回升,在某些省份呈爆发和流行态势。1白城市布病现状白城市人间疫情,2010~2013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88.53/10万、69.84/10万、53.62/10万、49.80/10  相似文献   

8.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乙类传染病。2000~2009年全国布病疫情持续上升,2010年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6.03%,2011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发病42 654例,发病率为3.18/10万,与2010年比较上升21.16%,达到了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阐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监测方案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即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2005-2011年新疆兵团布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新疆兵团共报告布病病例797例,男女比例为2.78:1,暴发疫情23起,除建工师和十二师外12个师均有报告,分布于87个团场,占全部团场总数的54%。布病平均发病率为5.16/10万,其中10个师发病率高于1/10万,发病率前五位的师分别是农十师为45.07/10万、农九师为18.68/10万、农二师为15.49/10万、农一师为7.72/10万、农六师为3.72/10万。结论 新疆兵团的布病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需要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成立防治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疫情监测和综合性防控工作,及时对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结果进行通报和处置,从源头遏制布病疫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市195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呼伦贝尔市是布氏菌病(简称布病)严重流行地区,从1959~1966年布病在全市局部地区呈暴发流行状态,1961年和1963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达68.85/10万和72.20/10万,牧区发病率高达117.46/10万,农区、城市和林区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13.78/10万和6.98/10万。1967~1989年发病率显著下降,进入90年代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1995年以后,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人间布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河南省布氏菌病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981~2003年布氏菌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疫情活跃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981~2003年全省检出新发布氏菌病人1895例,年发病率(0.001~0.2)/10万;病例散布在72个县(市、区),其中偶发县有56个,散发县有10个,高发县有6个;80年代病例较少,90年代缓慢增加,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加。发病时间以2.7月较多,发病人群以饲养放牧等农村人口为主。结论 河南省自90年代以来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活跃,疫情回升的原因与有关部门重视不够、财政投人不足、病畜难以淘汰、人群缺乏免疫保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布鲁氏菌病监测点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布,为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兵团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数及血清学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推断的方法对二者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兵团网络直报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6.57/10万和12.1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监测区域血清学检测人数、阳性例数和阳性率分别为2506人、131例、5.23%;2670人、60例、2.25%和5748人、98例、1.70%;监测区域中血清学阳性率较高地区,其报告发病率也高,两者存在相关性(r=0.88,P〈0.01)。结论新疆兵团布鲁氏菌病疫情处于上升期,开展监测对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评价防治效果和培养、锻炼布鲁氏菌病防治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以监测点为基础,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疫情处置、患者治疗管理、高危人群干预等综合性防控工作,推动新疆兵团布鲁氏菌病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2004~2010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和动态分布,分析流行趋势,为全国布鲁杆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利用灰色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逐年扩大,每年3~8月份高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农牧民占很大比例。结论近年全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严峻,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应根据其流行特征,探讨改进防治策略和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和投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布氏菌病基本控制阶段疫情动态,提供防治工作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疫情有奖报告制度,同时按照“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抽查3个村7~60岁与家畜密切接触900人以上进行布氏菌素皮变试验,阳性采血进行凝集试验。结果1998年、2000年分别由郯县、汝州市、鲁山县上报布氏菌病患3例,分别是占全县人口的0.14/10万、0.13/10万、0.12/10万,其中鲁山县为首次报告病人,监测点5年共皮试5019人,阳性35人,阳性率为0.70%,凝集试验阳性2人,阳性率为0.04%。结论 布氏菌病控制阶段,散发病例时有发生,非疫区县首次报告病例,由外地疫情回升地区输入传染源所致;监测点内隐性感染时隐时现,坚持畜间检疫、免疫工作是防止疫情蔓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2002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2002年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为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02年布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人间血检阳性率5.67%,确诊新发病人402例;其中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病人数最多,占新发病人总数的78.61%。畜间平均阳性率0.27%;其中以牛的阳性率最高,为0.99%,其次是羊0.23%。结论:个别监测点人畜问布病疫情较重,出现暴发或流行,部分监测点布病疫情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白银区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形势,做好全面防控工作。方法统计白银区2005~2011年布病在人间、畜间发病及监测数据,并结合开展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结果白银区2005~2011年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为2.17%;新发现血清学阳性19例,新发阳性率0.93%。结论白银区布病疫情波动,人畜间传染源存在,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布病监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 2008-2018 年陕西省布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8年陕西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0 007例,年发病率在 1.55 /10 万 ~ 4.08 /10 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4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地区,以榆林市、延安市和渭南市为多发地区,占86.23%,陕南地区病例数较少;全年均有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0.19%;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3.57∶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 89.44%。血清学平均阳性率为4.21%。布病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是22 d。结论 陕西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呈持续状态,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大布鲁氏菌病监测力度,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河南省新乡市2005~2011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治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新乡市数据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共报告布病病例186例,11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获嘉县、辉县市等5个县(市),其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6.56%。发病季节以4~7月最多,占全年发病数的59.68%。发病年龄集中在25~65岁,占全部病例的83.33%,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饲养、屠宰及畜产品加工人员为主。结论新乡市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疫情地区已由牧区转向农区,有逼近趋势。要控制布病疫情上升,应尽快加强卫生部门与畜牧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深入开展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炭疽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炭疽报告的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全区共报告炭疽病例206例,各年均有炭疽病例报告,发病率在0.02/10万~0.166/10万间波动,炭疽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每年5-10月份发病数最多;其中男性170例,女性36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72∶1;炭疽病例最小发病年龄为14岁,最大发病年龄为76岁,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组;全区报告病例分布在9个盟市的35个旗县,其中兴安盟报告病例数最多,其次是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主要疫区县依次为扎赉特旗、突泉县、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结论 加强对农牧区从事放牧、屠宰工作的青壮年男性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做到不宰杀、不剥食、不贩卖病死牲畜。建立与畜牧部门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建议对从事养殖、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开展预防性接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炭疽的诊断能力的培训,提高实验室检测人员的炭疽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