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髓腔细胞的分化、生长及应用生长因子,修复穿透软骨下骨的关节软骨损伤。方法 采用胶原凝胶与髓腔细胞相混,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并加入少量细胞生长因子,观察软骨缺损复情况。结果 胶原凝胶移植后的修复组织为适明软骨样组织,表面光滑,基底部骨小梁形成良好,且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相混合后,其修复组织生长价廉物美更好一些,而单纯纯钻孔组的修复则是不完全的,形成经纤维组织为主的修复组织。结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由于软骨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有限,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对修复软骨缺损有重大意义。现对近年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成果,对种子细胞的获得,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研究,生物支架材料的研究,组织工程软骨的临床初步应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物理涂层新型多孔硫酸钙支架对其成骨效能的影响. 方法 选用27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54侧双前肢15 mm的桡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植人新型多孔硫酸钙支架、B组植入Ⅰ型胶原物理涂层的新型多孔硫酸钙支架、C组植入自体骨.在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X线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骨密度检测、组织学检测、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检测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12周各组骨缺损有不同程度的愈合,由x线检查、骨密度检测、组织切片显示在各时相点骨缺损的修复B组优于A组,但较C组差.术后12周时生物力学检测显示B组三点弯曲最大应力值大于A组,但小于C组. 结论 Ⅰ型胶原物理涂层新型多孔硫酸钙支架能增强其成骨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 ,将新生关节软骨细胞先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上进行体外培养 ,然后移植于关节软骨缺损处 ,以达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目的。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于高分子聚乳酸材料支架上。将 16只兔的 32个膝关节股骨髁处人工造成一 4m m× 6 m m大小缺损 ,并随机分为二组。 组 10只兔 ,2 0个关节缺损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修复。 组 6只兔 ,左膝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修复 ,表面覆盖单层软骨细胞 ;右膝仅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修复。术后分别于 4、8、12、2 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结果评估。结果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且为透明软骨。新生软骨组织胶原定型为 型胶原。结论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移植 ,关节软骨缺损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5.
6.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ECM)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5mm、深4mm的软骨缺损。实验组(A组):用自制ECM复合自体培养的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实验组(B组):单纯自制ECM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于4、8、12、24周后分别与空白对照组(C组)相比较,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查、胶原含量的测定,观察EcM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结果第12、24周时,A组修复效果最好,修复组织填充于软骨缺损处,与正常组织连接紧密,分界较为平滑;B组修复效果次之;C组最差,各阶段缺损少量的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多为纤维组织。结论自制的ECM与自体软骨细胞复合具有较强的软骨生成能力,可作为异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注射型活性材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尝试在兔的膝关节软骨缺损区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于10周,14周,18周处死,观察大体和形态学特征,组织学评分。结果:A组于10、14周时,软骨缺损被白色半透明坚硬组织平滑修复,富有光泽,与正常软骨边界清楚,18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质地坚硬,表面平滑光润。对照组于10、14、18周时均未见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A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修复兔关节软骨的缺损,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后的低场强专用四肢关节磁共振诊断价值65377;【方法】 40只兔左膝关节随机分为两组:A组:通过手术形成软骨缺损,不植入Ⅱ型胶原;B组:缺损内填充Ⅱ型胶原,术后265380;665380;1265380;18周分别行专用关节MR扫描,扫描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65377;【结果】 A65380;B两组手术区均显示有规律的动态MR改变,结合组织学分析,A组是软骨缺损的自我修复过程,B组是填充物的成熟过程65377;12周时两组均可见关节软骨信号,B组软骨信号较光滑,与组织学结果相符65377;【结论】 专用四肢关节MR检查具有评价关节软骨修复的潜力,可望成为一种无创的软骨修复术疗效评价方法65377;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细胞纤维蛋白胶混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关节软骨细胞与纤维蛋白胶的混合物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效果。方法:(1)用自制消化瓶消化分离原代兔关节软骨细胞并培养;(2)通过硫酸铵沉淀法从兔血液中提取纤维蛋白原并制备纤维蛋白胶;(3)分别用自体或异体关节软骨细胞和纤维蛋白胶的混合物修复兔股骨滑车关节软骨全层缺损。术后1、2、3个月从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面了解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自体软骨细胞组在术后3个月时修复组织已非常类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建立一种以骨膜固有血管血供为主的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用墨汁混合液血管灌注观察大耳白兔股骨外髁部切取的“U”形骨膜瓣模型的血供。取大耳白兔 32只 ,在双膝股骨髌面外侧造成 5mm× 8mm的全层软骨缺损 ,分别行带蒂骨膜瓣 (实验组 )和游离骨膜移植 (对照组 ) ,术后 2周、4周、8周、12周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该骨膜瓣模型的血供主要来自骨膜固有血管 ,可维持骨膜瓣的存活。术后 4周 ,对照组和实验组新生组织的优势组织性质分别为纤维组织和幼稚软骨 ,术后 12周 ,实验组有75 %的优势组织性质为类透明软骨 ,对照组为 12 .5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带蒂骨膜瓣移植的成软骨能力优于自体游离骨膜移植 ,且取材简便、术式简单、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骨预制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组织工程化骨预制的方法,研究组织工程化预制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实验1:应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MSO)和脱细胞骨基质(ABM)形成MSO/ABM复合人工骨(MACAB),并将其植入肌瓣内。实验2:将预制8周后的MACAB移植修复骨缺损。术后用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评价MACAB成骨、血管化情况及其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 MACAB肌瓣内移植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8周已完全血管化。预制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肌瓣内成功地预制了组织工程化骨组织,预制骨(MACAB)修复了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细胞-支架复合体构建及其异体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异体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动态倒置显微镜与扫描显微镜观察及大体,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方法,以优化获取的单层传代培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及结构与性能优化的CPPf(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s,CPPf)/PLLA(poly-L-lactic acid,PLLA)自制支架复合材料,进行细胞-支架复合体体外构建与培养及其异体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病理形态学实验研究。结果 将适宜密度培养细胞种植于支架材料中,细胞密集,分布均匀,经一定时间体外培养,基种植细胞与支架材料粘附,生长繁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保持培养前的外形与内部微结构。其细胞-支架复合体异体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为:(1)修复后的关节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2)软骨细胞呈柱状排列;(3)Ⅱ型胶原及硫化糖胺多糖在空间上分布均匀;(4)软骨下板得以重建;(5)修复组织与其下方骨质紧密结合;(6)支架材料逐渐降解吸收。结论 应用细胞-支架复合体异体移植进行关节骨缺损修复,具有种植细胞来源广泛,可根据缺损大小和形状设计支架外形,使缺损完全生物学再上修复的优点,这一组织工程技术为关节软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自体骨 -骨膜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探讨骨膜间充质细胞对关节透明软骨组织全层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以成年兔胫骨内上侧的骨 -骨膜组织作为供体 ,镶嵌式植入兔自体髌股关节之股骨滑车关节软骨等大、相同形状的全层缺损区 ,术后 4~ 2 4周分别对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 自体骨 -骨膜移植组织与缺损周围组织完全愈合 ,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显示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组织。结论 自体骨 -骨膜组织移植修补关节软骨缺损可以诱导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方式进行修复 ,这为临床应用自体骨 -骨膜组织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细胞膜片技术是一种应用不同方式将细胞制备成片状的技术,该技术保留了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在骨与软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温度敏感培养法、表面修饰法、不需要任何表面修饰的制备细胞膜片的3种方式,以及细胞膜片技术在骨、软骨修复与再生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3D生物打印是一种将活细胞、生物材料、药物、生长因子和基因逐层进行空间排列的技术。该技术在骨及软骨修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可以解决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如创伤大、周期长、难度高、并发症多、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不足等,潜力巨大。本文概述了3D生物打印技术如何通过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细胞制造出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骨和软骨组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预构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胶原-聚羟基乙酸的细胞相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寻求理想方法.方法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并检测CD44.在实验组中将骨髓间质干细胞置入含胶原-聚羟基乙酸的DMEM培基中培养:在对照组中将骨髓间质干细胞置入DMEM培基中培养.通过MTT方法比较两组的细胞活性和生长情况,并对实验组进行超微观察.以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在体外预构组织工程化肌腱.结果以贴壁法原代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11天细胞即汇合成片,检测CD44示阳性.骨髓间质干细胞接种于胶原-聚羟基乙酸中混合培养后14天生长良好,始终保持89%以上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实验组细胞数未发生明显改变,而对照组从第4天开始即发生增殖.透射电镜示实验组细胞培养14天后仍保持旺盛的分泌功能.体外预构的组织工程化肌腱具有良好的形态,细胞伸展成梭形,沿聚羟基乙酸缝线大致平行排列.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胶原-聚羟基乙酸的细胞相容性好.以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可在体外初步预构组织工程化肌腱. 相似文献
18.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of a biomimetic chitosan/type Ⅱ collagen scaffold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Background Damaged articular cartilage has very limited capacity for spontaneous healing. Tissue engineering provides a new hope for functional cartilage repair. Creation of an appropriate cell carrier is one of the critical steps for successful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the supposition that a biomimetic construct might promise to generate better effects, we developed a novel composite scaffold and investigated its potential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Methods Chitosan of 88% deacetylation was prepared via a modified base reaction procedure. A freeze-drying process was employed to fabricate a three-dimensional composite scaffold consisting of chitosan and type Ⅱcollagen. The scaffold was treated with 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and N-hydroxysuccinimide. Ultrastructure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matrix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fter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in rabbits, its 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bility of the scaffold were determined. Its capacity to sustain chondrocyte growth and biosynthesis was evaluated through cell-scaffold co-culture in vitro. Results The fabricated composite matrix was porous and sponge-like with interconnected pores measuring from 100-250 μm in diameter. After cross-linking, the scaffold displayed enhanced tensile strength.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e composite matrix was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In intro cell-scaffold culture showed the scaffold sustained chondrocy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maintained the spheric chondrocytic phenotype. As indic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chondrocytes synthesized type Ⅱ collagen. Conclusions Chitosan and type Ⅱ collagen can be well blended and developed into a porous 3-D biomimetic matrix. Results of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sts suggest the composite matrix satisfies the constraints specified for a tissue-engineered construct and may be used as a chondrocyte carrier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兔胚胎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方法 在成兔股骨内侧髁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采用生物蛋白胶与胚胎软骨细胞相混后 ,植入兔膝关节实验性软骨缺损区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或单纯用生物蛋白胶移植修补 ,分别于术后 4、8、1 2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情况 ,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 实验组在胚胎软骨细胞移植 8、1 2周后 ,于缺损区内可形成透明软骨 ,组织评分及效果评定优于对照组。结论 胚胎软骨细胞移植组所产生的修复组织接近正常软骨组织 ,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