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口植入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随访6-12个月平均10.5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经X线片,其中优:7例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58.3%)。良:全身状态已恢复正常4例(33.3%),改善1例(8.3%)。结论: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的特点,适用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29例,术后定期随访,拍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袁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0):1143-1145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分别植入2枚和3枚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并观察各项疗效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5±1.4)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5)分,术后末次JOA评分平均(14.2±0.4)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31例患者术后线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置物Solis-cage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并发喉返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单纯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前路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间隙减压,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后稳定性良好,置换节段存在活动度(ROM),神经受压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7±1.5)分,术后12个月为(15.6±1.2)分;术后12个月Odom评级为优14例,良1例.术后12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ROM平均为4.9°,左右侧屈ROM分别为平均3.4°和3.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获得前路减压一样的近期疗效,同时维持了颈椎的正常ROM.  相似文献   

6.
朱国太  谢跃 《海南医学》2006,17(11):121-121,36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41例,均采用前路减压后植骨内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均或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年,按Odom评分,优11例,良24例满意6例,优良率85%.结论 颈前路减压术是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BAK植入椎体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应用颈前路减压BAK植入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随访观察其早期固定及后期融合效果。结果:16例患者都能早期恢复活动,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手术无并发症,无BAK移位。结论:BAK植入椎体间融合在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中有良好的早期固定,后期融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置换组),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2年)、16.1±3.2(5年),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度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0例,混合型14例;31例为单节段手术,5例为双节段手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0±1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0±15.2)m L,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1±3.4)个月。治疗前JOA评分为8.30±1.13,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2.16±1.07、14.33±1.01,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术前NDI为25.04±5.3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3.37±2.81、11.53±7.01,NDI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食管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和螺钉松动、断裂等,植骨融合率为100.0%。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颈椎病操作简单,融合可靠,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其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显明  邓少林  黄欣  权毅  屈波 《四川医学》2009,30(5):691-693
目的观察在甲基强的松龙保护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开槽减压钛网植入与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2分,其中优24例,良4例。椎间植膏、在3~5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在术中与术后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疗效.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42例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42例获得随访间6~42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骨性融合率100%,按Odom分类系统评估:(1)优秀14例,良好23例,满意5例,优良率88.1...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88年1月至93年9月为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认为选择该手术的适应证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并从手术切口入路到手术经验进行了探讨.此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对增强脊椎稳定性好,局部、全身创伤反应轻微,减压彻底,疗程短,见效快,符合当代外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范富有  张遂莲 《中原医刊》2007,34(19):21-22
目的 探讨颈椎病前路钢板固定与椎间融合器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32例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选择合适内固定,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重视颈椎病患者内固定物的选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MC+)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选取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20例患者应用MC+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在应用该治疗方法后的疗效进行探讨。结果:经过治疗后,20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并且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从椎间隙高度、颈椎的生理弧度等看,对患者采取MC+治疗,疗效良好。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MC+进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颈脊髓功能、颈椎生理弧度等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995年 12月~ 1999年 12月行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植骨手术 34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 ,男 19例 ,女 15例。年龄最小 2 9岁 ,最大 68岁 ,平均 4 8.1岁。1.2 分型与节段分布 脊髓型 18例 ,神经根型 10例 ,椎动脉型 4例 ,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2例。单节段突出 12例 ,C3~ 4 1例 ,C4~52例 ,C5~ 6 8例 ,C6~ 71例。 2节段突出 15例 ,C3~ 4 C4~ 52例 ,C4~ 5C5~ 6 8例 ,C5~ 6C6~ 75例。 3节段突出 7例 ,C3~ 4 C4~5C5~ 6 3例 ,C4~ 5C5~ 6 C6~ 74例。1.3 病程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Cage进行前路减压和重建,治疗13例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30周(平均20周),用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术前为(9.3±1.9)分,术后2周为(12.9±2.1)分;术后24周为(13.4±1.6)分。13例影象学融合;无椎间融合器下沉、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多节段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减轻症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螺旋融合器(TFC,以下相同)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采用螺旋融合器前路融合,2个螺旋融合固定3例,3个固定16例,4个固定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3年,治疗效果优:13例(61.9%),良:5例(23.8%),可:2例(9.5%),差:1例(4.8%)。结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应用螺旋融合器进行前路融合,手术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