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膝关节骨关节炎与盘坐的配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盘坐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了30例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并配比选择30例无膝关节骨关节炎者作对照,记录其有无盘坐习惯,结果:盘坐与膝关节骨关节炎有关(P<0.01),有盘坐习惯者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机会是无盘坐习惯的5.33倍。结论:在膝关节骨关节炎诸多产生原因中,盘坐可能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是全身最易受损伤的关节。我国有关调查显示,正常人群中,患膝痛患者30岁以下占30.3%,51~60岁组为53.4%。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膝痛率在40岁以后明显增加,50岁以后增加更显著,一般人群患痛率9.6%。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表明,膝关节损伤占全身总伤率的19.25%,为各种创伤之首^[1]。随着关节镜设备和操作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开始出现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开启了深入了解膝关节疾病本质的重要途径,开创了对膝关节治疗的新概念、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3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80~96(85.2±6.4) min,术中出血量50~90 (74.5±6.5) ml,术后引流量60~300(150.4±30.6)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术后6个月膝前区疼痛4例,末次随访时疼痛症状消失,患膝关节负重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疼痛VA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及术后1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P <0.05)。结论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效果良好,可以缓解疼痛,恢复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何璨 《护理学杂志》2007,22(7):75-76
目的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方法对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给予心理康复、肢体功能锻炼指导、健康教育等。结果出院后半个月与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等级,疾病相关康复知识技能掌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家庭访视能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其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对患者术后疼痛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9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的78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40例术毕放置引流管(引流组),38例术毕未放置引流管(未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患肢膝关节周径差值,术后3 d内盐酸吗啡注射液使用总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78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引流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患肢膝关节周径差值小于未引流组,术后3 d内盐酸吗啡注射液使用总量少于未引流组,术后第1、2、3天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未引流组,术后第3天、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大于未引流组,引流组术后1个月、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未引流组,术后恶心呕吐、切口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能减轻膝关节肿胀与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增加患者康复训练信心,同时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及其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主要关节,其结构和功能都是人体关节中最复杂的,膝关节疾患给患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我院1996年6月~2004年5月对141例膝关节疾病患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其解除病痛,矫正畸形,改善功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冷疗序贯中药熏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20-12完成的20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00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10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冷疗序贯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程度(患膝髌上10 cm膝关节周径与术前的差值)。结果 200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周、3个月膝关节周径与术前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冷疗序贯中药熏蒸疗法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于患肢肿胀,提高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训练与主动功能锻炼对患者加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1-12完成的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分组。A组40例依从性较差,无法规范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仅在持续被动训练机上进行功能训练。B组40例规范完成持续被动训练与主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第1周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患肢膝关节周径。结果 80例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裂开或切口感染。B组住院时间较A组缩短,术后第1周疼痛VAS评分、住院期间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A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4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明显高于A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4周患肢膝关节周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临床医师和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主动功能训练与持续被动训练更有利于快速康复,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膝关节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9.
股骨下段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 ,通常采用加压钢板或L型钢板内固定 ,术后由于限制患膝的活动及股四头肌粘连等原因 ,常合并膝关节强直。以往在取内固定后数月再作膝关节粘连松解术 ,治疗时间长 ,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亦不理想。我科对 18例患者采用了内固定加一期膝关节松解术 ,膝关节屈曲功能恢复较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19~ 4 5岁。股骨下段骨折加压钢板内固定 10例 ,股骨髁上骨折L型钢板内固定 8例 ,均合并有严重的膝关节伸直位强直 ,屈膝 <2 0°。1.2 治疗方法 在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并探讨其运用经验。方法对我科近三年来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12例病人(12个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优为8例、良为4例,没有近期并发症发生,病人主观满意度百分之百。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对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病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膝关节肌力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测试老年KOA患者膝关节肌力;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老年KOA患者BMD,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老年KOA患者主患侧伸膝肌群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显著低于对侧。(2)老年KOA患者双侧膝关节肌力部分指标与BMD相关,在等长等速模式下,伸膝肌群峰力矩与髋关节以及L1-L4 BMD呈正相关;屈膝肌群峰力矩与股骨颈、髋关节以及L1-L4 BMD呈正相关。(3)老年KOA患者主患侧膝关节肌力部分指标与BMD有一定相关性,在等速模式下,屈膝肌群峰力矩以及相对峰力矩与主患侧髋关节以及股骨颈BMD呈正相关;在等长等速模式下,伸膝以及屈膝肌群峰力矩与L1-L4 BMD呈正相关。结论老年KOA患者膝关节肌力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加强膝关节肌力锻炼,特别要加强主患侧屈膝肌群肌力锻炼,可能会提高髋关节、股骨颈以及腰椎BMD,从而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航模板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9-2019-09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术前获取患者膝关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标准化手术程序,重建下肢力线,设计股骨远端截骨模板及胫骨平台截骨模板,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患膝...  相似文献   

1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手术之一。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康复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的心理与肢体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康复,重新参加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良率的高低在排除手术技术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康复训练。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对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共21例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实施了系列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愉快地重返社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的康复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躯体重心位置(GCP)在水平方向上转移情况,并判断其转移程度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重心测量仪对176例接受单侧TKA的膝关节OA患者进行GCP测定,根据HS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GCP,量化GCP转移程度,并与术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程度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 176例患者在TKA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H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术侧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GCP由起初的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移动。结论术后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患者HSS评分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患者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HSS评分变化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84和0.4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对比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前患侧膝关节与对侧膝关节的皮肤温度差异,构建在一期全膝关节术前的膝关节皮肤温度模式,改善现有的热成像筛查方法,寻找膝骨关节炎(OA)的辅助评估方法。 方法本研究排除术前评定资料不完整及已经手术治疗的OA患者,纳入满足OA诊断标准的初次发病患者31例,均在行一期关节置换术前1 d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膝关节OA患者的膝关节皮肤温度,记录术前膝关节正面与侧面皮温数据,采用膝关节正面九区侧面六区分区和K-L影像学分级矫正温差的处理方法,进行患侧和对侧皮温对比,计算温差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正面观中患侧与对侧平均温度比较在髌骨内侧区、髌骨中央区、髌骨内下区、髌骨下区平均温度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992、4.188、4.624、4.127,P<0.01),髌骨内下区为平均温度差异最大区域;外侧面平均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侧面中央膝侧区、远端膝侧区平均温差均为患侧高于健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1.867、0.887,P<0.05),其中平均温差最大区域为远端膝侧区;在正面观中皮温>31℃、32℃、33℃、34℃、35℃的温度区间内,患侧温度区间所占百分比高于对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3.097、4.231、4.621、4.574,Z=3.774;P<0.01);皮温>30℃的温度区间内,患侧温度区间所占百分比高于对侧有统计学意义(t=2.311,P<0.05);而内侧面观和外侧面观中所有节点的患侧和对侧在28℃~36℃区间内节点以上温度区间的所占面积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膝关节OA患者患侧膝关节皮温较对侧明显增高,膝盖内下区域为平均温差最大区域,膝关节温度面积分布以正面差异明显,以33℃为节点时,节点以上温度区间面积比的差值最大,可能为以后膝关节OA术前的评估与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新型热成像技术是适用于膝关节OA术前辅助评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427-1430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5岁(51~70岁),原发疾病分别为骨性关节炎合并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畸形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明确其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2.00±10.20)min。无1例发生感染、血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患膝疼痛明显缓解,内外翻和屈曲畸形均纠正,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89.0°(60°~110°)改善为术后的117°(100°~130°)。HSS评分从术前的42.5分(21~62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0分(80~98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对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近期效果良好,可以很好的解除膝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膝部骨内压改变与膝关节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对21例膝关节痛和休息痛患的胫股骨骨内压,膝关节腔内压进行测试和膝关节镜检查。股骨髁内压0。143±0。0?kPa,胫骨髁0。180±0。022kPa,膝关节腔内压0。135±0。035kPa,76。19%(16例)~85。7%(18例)高于对照组0。120kPa(P<0。01)。表明胫股骨内压增高是引起膝痛和膝内病变的原因。本对骨内压的生理、病理变化、膝关节特发性骨内高压症和不内体位下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完全保留残端自体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状况,探讨完全保留与非保留残端重建PCL对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0例PCL损伤的患者中20例行不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术(非保留残端组),20例行完全保留残端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术(完全保留残端组)。通过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CPM机等速测试膝关节本体感觉,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状况。结果 4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15.6±4.9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在3个不同的膝关节复位角度下,非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保留残端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侧膝关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在3个不同的膝关节复位角度下,两组患侧膝关节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患侧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保留残端重建PCL能够可靠地恢复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早期恢复效果优于非保留残端重建PC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穴位针刺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KA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CPM机组和观察组。CPM机组52例术后采用CPM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52例在CPM机组基础上配合膝关节穴位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气虚血瘀证总积分、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炎症指标、患膝关节活动度(ROM)、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3 d、1周及2周,两组气虚血瘀证总积分、NR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术后1 d(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CPM机组(P<0.05);术后1周、2周,两组患膝ROM、HHS评分均高于术前1 d(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CPM机组(P<0.05);观察组与CPM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1.54% vs 9.62%,P >0.05)。结论:对TKA患者应用膝关节穴位针刺配合CPM机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炎症指标水平,显著改善气虚血瘀症状及疼痛,有效促进患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从2016年1~7月期间10例(切模辅助组)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CT扫描数据,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再选择10例(对照组)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并在术后2周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然后术后1个月比较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情况,将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模辅助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前者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患侧膝关节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与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无差异,但是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