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急诊复律前是否抗凝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房颤复律患者,观察出院后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者复律后出院共473例,277例复律前未接受抗凝治疗,196例复律前接受抗凝治疗。复律后随访0-360天,和抗凝组比较,未抗凝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45 (95% CI: 1.21–1.72);和药物复律比较,电复律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61 (95% CI: 1.22–2.15)。HR值在CHA2DS2-VASc评分=1和CHA2DS2-VASc评分≥2分别为1.57(95% CI: 0.81–3.01 ) 和 4.61(95% CI:2.71–8.15)。结论: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复律前抗凝在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方面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2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给予药物复律共124例,成功33例;电复律54例,成功19例;复律不成功者予控制心室率治疗234例;给予抗凝治疗者251例,发生血栓者6例。结论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控制心室率或转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如有监测凝血酶原等条件多选用华法林,无监测条件则可选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美国梅奥医院研究人员的报告,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心脏复律的房颤或房扑患者,在心脏复律前接受少于24小时的静脉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同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最高可达10%左右。其严惩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 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许俊堂 《中国医刊》2006,41(4):51-51
体循环栓塞是伴随复律(cardioversion)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发生在体内和体外电复律、药物复律和自发复律时。Bjerkelund和Oming在一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电复律前后未抗凝者栓塞发生率为5.3%,接受抗凝降低至0.8%。Goldman报告,400例房颤病人口服奎尼丁复律栓塞发生率为1.5%,这与Lown在450例电复律患者观察到1.2%的栓塞发生率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食管心动超声(TEE)引导下进行心脏复律以恢复窦性节律对于房颤(AF)患者来说是另一种治疗选择。心脏复律中和复律后抗凝治疗是很必要的,可预防心房顿抑期间新的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评估TEE引导下进行心脏复律时低分子量肝素(LM W 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随访208例试图进行TEE引导下心脏复律的持续性AF患者(年龄:65.5±10.2岁)。采用LM W H抗凝,并给予华法林维持。结果:共183例患者进行了心脏复律治疗,144例恢复窦性节律(78.7%)。平均随访155d,无心脏性死亡。在随访早期(30d内),1例复律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0.54%)。2…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年来基层房颤的病因变化和治疗策略的变更。为基层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以来住院的房颤患者86例为治疗组,2003年以前的74例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房颤复律治疗(46.2%)以胺碘酮、胺碘酮加缬沙坦为主,二者占87.1%。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78%)为主,药物以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为主,并且重视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结论:近年来基层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并对房颤合并高危卒中者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王红梅 《医学综述》2008,14(15):2327-2329
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NVAF)是指风湿性心脏病以外的其他心脏病所致的心房颤动。随着社会的老龄化,NVAF逐年增多,栓塞和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治疗主要存在三大难题:一是心房颤动复律与窦律的维持;二是心室律的有效控制,是对不能复律者的有效控制;三是防止发生卒中。本文就NVAF的流行病学特征、栓塞和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令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局限性、出血并发症及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出现和应用前景,中药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纤溶能力、减少或延缓血栓的形成中的抗凝治疗作用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心脏复律前其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的心脏复律的有效性,并探讨心房血栓的出现与临床及心脏超声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拟行房颤心脏复律的757例连续病例。将这些患者分成4组:有效的常规口服抗凝组,短期抗凝组,无效的口服抗凝或亚治疗剂量抗凝组,因不同临床原因而行疗程<3周的有效口服抗凝组。所有患者均在心脏复律前进行了TEE检查;如出现心房血栓或左房声学显影异常,则延期进行心脏复律。在心脏复律后评估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5…  相似文献   

10.
金富庭 《中原医刊》2005,32(22):62-63
目的探讨安搏律定对持续性心房纤颤的复律效果。方法对经筛选后及一般治疗(病因加常规治疗)未转为窦性心律的持续性心房纤颤病人,给予安搏律定复律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22例复律成功并维持窦性节律,有效率73.3%。3例因不良反应过大放弃治疗,4例无效。所有病人未出现其它心律失常、QT延长及栓塞。结论如病例选择合适,给药恰当,安搏律定是持续性心房纤颤既有效又安全的复律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尚能  凌霄 《右江医学》2009,37(1):103-10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增加。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Af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Af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Af的防治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给予积极抗凝及溶栓等治疗。现就近几年来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诊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1例,对选取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情况及治疗归转情况等。结果通过研究分析显示,21例患者主要是因伴有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21例患者依据其具体情况给予药物复律、心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好转。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药物复律、心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直流电复律对风心病房颤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影响房颤转复能否转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风心病并房颤患者,乙胺碘肤酮与直流电复律治疗后转归情况。胺碘酮0.23次/日,7天;0.22次/日7-14天,不能转复者给予直流电150-300瓦,秒复律。结果:胺碘酮与直流电治疗后,房颤转复成功率为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左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是转复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结论:胺碘酮与直流电复律联合治疗风心病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倍他乐克合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房颤对后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抗凝、调脂治疗,并应用胺碘酮,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律情况及复发例数。结论在应用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快速性房颤,能提高复律数、显著降低后期复发率,提升机体对窦性心律的维持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适应于在广大临床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药物的转复率、心室率控制情况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直流电转复治疗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57例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复律治疗资料,分别给予毛花苷丙(西地兰)及不影响不应期的钠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普罗帕酮,观察转复及心率控制情况,对合并严重并发症、药物控制无效的患者,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结果 毛花苷丙24 h内急诊转复率28.1%,安静状态下心室率控制满意;普罗帕酮24 h内急诊转复率62.2%,心室率控制满意,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直流电复率组即刻转复率为73.3%,心室率控制不满意。结论普罗帕酮较毛花苷丙的急诊转复率明显提高,对危急患者同步直流电转复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徐国民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232-1234
目的:了解近3年心房纤颤的病因及治疗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94例房颤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与1994年1月-1997年12月的243例房颤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①近年来高血压(34.3%)、冠心病(29.4%)已超过风心病(20.5%)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60岁以上者占68.3%)。②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51.4%),药物治疗多为胺碘酮(67%)、普罗帕酮(24%)。③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76%)为主,药物选择为地高辛(39%)、β-受体阻滞剂(36%)、钙拮抗剂(25%),有不足1/2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试行复律。④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77.9%),药物多为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华法林)占10.1%。结论:近3年来,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治疗策略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者以抗凝治疗为主,目前还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剂量不足、控制心室率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易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1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房颤发生时间大于48h必须在复律前后抗凝如复律不成功或者复律后无法维持窦性心率,则必须考虑长期抗凝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大于60岁人群中为2%~5%。现在,一般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者主张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者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目标。但我们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永久性房颤,采用胺碘酮复律与不复律对其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明彰 《中外医疗》2011,30(7):85-85
目的探讨栓塞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风险。方法对我科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再次脑栓塞的风险,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结论对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新的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体外直流电复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妊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将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住院妊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对照组18例,先用普罗帕酮药物进行复律,复律不成功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再次给予电复律,比较两组的转复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性。结论体外直流电复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妊娠患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