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RB眼球摘除并放疗后Ⅱ期义眼座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7例RB眼球摘除并放疗后义眼座Ⅱ期植入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疗效。结果27例患者术后眼窝塌陷和义眼运动都得以明显改善和恢复,24眼动度较好,3眼动度较差。追踪随访1月 ̄5年,无1例复发、感染;2例义眼座暴露,4例上睑板沟轻度凹陷,1例上睑下垂。结论RB眼球摘除并放疗后义眼座Ⅱ期植入可获得良好效果,应尽可能早期手术,并注意手术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羟基磷灰石(hydroxyopatite,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Rb患者行眼球摘除眶内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术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义眼座活动度良好。24例结膜创口Ⅰ期愈合,2例结膜变薄,1例结膜创口裂开,HA义眼座暴露。1例Rb复发。结论 Rb患者眶内HA义眼座Ⅰ期植入有助于眼眶发育和美容。  相似文献   

3.
张士倩  万川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203-2204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眼球摘除术后羟基磷灰石(hydroxyopatite,HA)眼座Ⅱ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10眼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Ⅱ期植入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a,10例患者中8例患儿结膜创口I期愈合,有1例义眼台暴露,1例结膜肉芽肿。所有患者术后眼窝饱满,义眼活动度良好,外形得到较大改善。结论:RB眼球摘除术后Ⅱ期HA眼座植入可以很好地改善患儿外观,促进眶骨发育。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1/15000~1/28000[1],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RB的治疗仍以眼球摘除为主。近年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座植入已广泛开展,但对RB患者术后是否植入义眼座尤其I期植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现将2000年1月~2005年5月间的21例RB眼球摘除术后I期植入HA义眼座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21眼)RB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6月~5岁,平均3.3岁。左眼12例,右眼9例。就诊原因:白瞳症14例,斜视6例,视力下降1例。所有患儿术前均经CT或…  相似文献   

5.
眼球摘除后二期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6例已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二期植入带肌肉固定缝线的羟基磷灰石眼座,用含有眼直肌的组织瓣与其缝合固定,结果眼座活动均良好,外观较满意,本文为眼球摘除后的二期眼座植入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及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患眼眼球摘除术。羟基磷灰石 (hydroxyopatite ,HA)义眼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对Rb患者眼球摘除术后是否植入HA义眼座 ,在临床上尚有争论。现将我院 1995~ 1998年 78例Rb患者眼球摘除术后植入HA义眼座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Rb患者 78例 ,男性 43例 ,女性 35例。年龄4个月至 5 4岁 ,平均 3 2岁。均行眼球摘除术及Ⅰ期HA义眼座植入术。其中 14例视神经末端肿瘤扩散者加用钴60 放…  相似文献   

7.
8.
眼球摘除后自体眼球再造术解放军第三二一医院眼科李建国吉林省白城地区卫校眼科王文双眼球摘除术后最常见的最严重后遗症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了5例眼球再造手术,效果良好。5例病人包括严重眼外伤及眼内容大量脱失、新生血管青光眼、葡萄膜炎后眼球萎缩。患者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侵犯眼球部位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为病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眼球摘除术的单眼Rb患者。记录术后肿瘤侵犯的部位、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并评估患者的5a生存率(5yearprobabilityevent-freesurvival,5-PEFS)。随访以患者死亡或至2012年2月截止,随访时间为(46.3±29.2)个月。结果 共有202例202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筛板及筛板前侵犯所占比例最大(40.6%),5-PEFS也最高(96.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视神经断端侵犯者5-PEFS分别是82.5%和40.0%,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筛板后视神经侵犯接受治疗的患者5-PEFS(91.6%)有高于未治疗者(66.7%)的趋势(P=0.09);视神经断端侵犯者接受治疗与未治疗的5-PEFS分别是50.0%和0(P<0.01),单纯脉络膜侵犯患者5-PEFS是93.8%,巩膜侵犯患者接受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5-PEFS分别是57.1% 和77.8%(P>0.05)。2例眼眶侵犯患者均死亡,4例患者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复发,从眼球摘除术到眼眶复发的时间是5~15个月,平均为9.8个月。结论 Rb眼球摘除术后病理检查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和辅助治疗有指导意义;眼球摘除术后2a,尤其1a内是Rb复发的高发期,这期间所有患者需要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0.
眼球摘除时若不即时埋置义眼胎或其它自体组织填充眼球摘除后的空缺,则会出现继发畸形,如眼窝塌陷,义眼内陷,下睑外翻或松弛下坠,义眼不能转动等。这些畸形影响病人的外观。我们采用二期手术眼窝内硅胶义眼胎充填加真皮瓣移植的方法矫治眼球摘除后的畸形。我院作此项手术40例,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4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  相似文献   

11.
眼球摘除后Ⅱ期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满足眼球除术术未能I期植入眼座的患改变外观的美容要求,方法:对17例已行眼球除术的患,II期植入带肌肉固定缝线的羟基磷灰石眼座,用含有眼直肌的组织瓣与其缝合固定,结果:所有病例眼座活动均良好,外观较满意。结论:本为眼球除术后的II期眼座植入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及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总结 1979年 7月~ 1999年 9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蔓延患者 18例。眼外蔓延的发生率约占同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 2 0 %。其发生眼外蔓延与就诊时间早晚、病程长短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影像学检查对发现肿瘤眼外蔓延有帮助。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蔓延的治疗主要是眶内容摘除术 ,术后联合应用化疗和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球摘除术后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Ⅰ期植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1例(21只眼)RB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Ⅰ期植入的临床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48小时内眼睑轻度肿胀,球结膜不同程度水肿,眼部胀痛,2天后明显减轻;1周后球结膜伤口愈合,义眼座动度良好。追踪随访1月~5年,复发1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义眼座暴露及上睑板沟凹陷。结论RB眼球摘除术后HA义眼座Ⅰ期植入是可行的,但要掌握好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病例 胡某 ,男 ,1 7岁。 1岁时右眼被扎伤后失明并逐渐萎缩。 6岁时因右眼疼痛来我院就诊 ,以“右眼球萎缩合并眼内炎”于 1 991年 9月 4日收入院。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无光感 ,眼球明显萎缩变小 ,压痛 (+) ,结膜充血 ,角膜混浊 ,布满新生血管 ,眼内窥不进 ,指测眼压Tn 1。左眼未见异常。常规化验检查未见异常 ,胸透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1 )右眼球萎缩 ;(2 )右眼内炎 ;(3 )右粘连性角膜白斑。因患儿家长要求行右眼球摘除术 ,故术前未行眼部B超、CT检查。全麻下行常规右眼球摘除术 ,术中将摘除的眼球剖开检查 ,…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4区上的肿瘤抑制基因丢失或失活引起体细胞突变所致。。基因活性的缺失是造成视网膜母细胞瘤和其他肿瘤发生的因素^1,2化疗药物加局部加强疗法的开展使得我们治疗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挽救了先前不能保住的众多眼球^3-8开展此疗法的另一个好处在于我们还可以保住眼球的有用视力。但是由于多类型侵入性治疗的介入,患者常常发生内眼的并发症。我们采集了一批因视网膜母细胞瘤行单眼眼球摘除术,但保留的另一眼在长达12个月以上的时间里肿瘤仍保持静止状态的病例进行研究,旨在确定这类患者在保留眼内眼手术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深对眼球内视网膜母细胞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眼球内视网膜母细胞瘤20例24只眼,均做眼眶轴位CT平扫,详细分析观察其CT表现。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24只眼均表现为球内肿块伴钙化;按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模式分类,内生性者7只眼,外生性14只眼,混合性3只眼;伴有视网膜脱离17只眼,其中14只眼为外生性,3只眼为混合性。结论:根据CT表现可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分类,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或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IVC)后摘除眼球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经IAC或IVC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的19例(19只眼)RB病例。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9例(9只眼);年龄4~45个月,平均年龄(24.7±11.9)个月。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法、临床分期(cTNM)、组织病理学分期(pTNM)、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HRF),以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结果采用IAC疗法治疗者8例(8只眼),占42.11 %(8/19),采用IVC疗法治疗者11例(11只眼),占57.89%(11/19)。采用AJCC第8版TNM分期法进行分期,其中IAC治疗组cT2期、cT3期及cT4期分别有4例(4只眼)、3例(3只眼)及1例(1只眼),分别占50.00%(4/8)、37.50%(3/8)及12.50%(1/8),pT1期、pT2期及pT3期分别有5例(5只眼)、1例(1只眼)及2例(2只眼),分别占62.50%(5/8)、12.50%(1/8)和25.00%(2/8);IVC治疗组cT2期、cT3期及cT4期分别有1例(1只眼)、9例(9只眼)及1例(1只眼),分别占9.09%(1/11)、81.82%(9/11)和9.09%(1/11),pT1期、pT2期及pT3期及pT4期分别有1例(1只眼)、6例(6只眼)、3例(3只眼)和1例(1只眼),分别占9.09%(1/11)、54.55%(6/11)、27.27%(3/11)、9.09%(1/11)。全部19例(19只眼)经IAC与IVC治疗的RB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出血及坏死,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发生脉络膜广泛性萎缩患者分别有8例(8只眼)和2例(2只眼),分别占100%(8/8)和18.18%(2/11),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发生血管壁均质性增厚改变者分别有8例(8只眼)和1例(1只眼),分别占100%(8/8)和9.09%(1/11)。全部19例(19只眼)中肿瘤存在HRF者7例(7只眼),占36.84%(7/19)。其中,HRF在cT2期、cT3期及cT4期者分别有1例(1只眼)、4例(4只眼)及2例(2只眼),分别占14.29%(1/7)、57.14%(4/7)及100.00%(2/2)。IAC治疗组和IVC治疗组存在HRF者分别为2例(2只眼)和5例(5只眼),分别占25.00%(2/8)和45.45%(5/11)。 结论IAC治疗后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脉络膜广泛性萎缩、血管壁呈均质性增厚改变。cTNM分期较高的患者存在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8.
273例眼球摘除和眼内容摘除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院1983年1月~1993年1月10年间眼球摘除和眼内容摘除273例,并对其主要病因、治疗进行了分析评价.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0年间共行眼球摘除、眼内容摘出273例,占同期眼科住院病例5205例的5%.其中男184例,占67%,女89例,占33%.年龄最小15个月,最大75岁,平均34岁.右眼158例,左眼115例.术前无光感156例占57%,光感手动及眼前指数64眼占23%,0.01~1.0者25眼占9%,不明者28眼占11%.病因:本组病例中眼外伤为最多,有152眼占56%,而眼外伤中又以眼球破裂伤占首位,计89眼占眼外伤的59%.眼肿瘤为第2位,有76眼占28%,其中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主,计68眼占眼肿瘤组的 89%(表 1).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5岁.因右眼红痛视物不见2月余收入院.入院检查:右眼无光感.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全层浑浊,前房积脓,虹膜后粘连,瞳孔区呈黄色反光.全身检查无特殊.诊断:右眼化脓性眼内炎.在氯胺酮全麻下行右眼球摘除术.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3mg,并给予地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2ml加肾上腺素2滴(用5号针头计滴数),球后阻滞及结膜下浸润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向后分离,有齿镊轻夹内直肌拟剪断时患儿心跳突然停止,面色苍白,立即暂停手术,约1分钟后心率恢复正常,手术继续进行将内直肌剪断.在剪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中确定眼球摘出术后辅助疗法对防止转移的效果。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非随机选择性研究。1974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在一转诊中心处理的连续102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那些被分析过的80例(8%)有单侧散发性病例。曾用一期眼球摘出术治疗。而组织病理学报告有转移的高危特征(前房内子瘤、虹膜浸润、睫状体浸润、大量脉络膜浸润、视神经筛板侵犯、筛板后视神经侵犯、视神经断面侵犯、巩膜浸润及巩膜外蔓延)。主要结果测定是在12个月最少随诊期间发生转移。结果:有44例男性和3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d至16岁(中位数。33个月)。单独一个组织病理学高危特征见于50例患者(63%)。30例患者(37%)显示2个或者更多的高危特征。46例患者(58%)曾接受眼球摘出术后辅助疗法(化学疗法加用或不加用眶外光束放射疗法)。辅助疗法未用于34例患者(42%)。眼球摘出术后中位数9个月(范围6~57个月)。10例患者(13%)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那些患者中.8例(80%)未曾接受辅助疗法。接受辅助疗法组(4%;2/46)与未接受辅助疗法组(24%,8/34)之间。有明显差别(P=0.02)。在有大量脉络膜浸润(P=0.04)或筛板后视神经侵犯(P=0.04)的亚组患者中。辅助疗法有统计学上显著有益效果。没有与辅助疗法有关的严重全身性并发症。结论:在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而显现组织病理学高危特征的患者中。眼球摘出术后辅助疗法安全并有效地明显减少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