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及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在野外、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4类场所进行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中间宿主的分布调查,应用"肺检查法"结合"组织匀浆法"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调查。结果福寿螺在湘中以南广大地区分布广泛,局部地区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结论湖南省局部地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广州管圆线虫病对该省居民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王涵  申丽洁  李伟  薛士鹏  王彦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174-1174,1175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动物寄生虫,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中间宿主是陆生螺类或淡水螺类,如福寿螺、玛瑙螺等[1,2].人常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在人体内多停留在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数迅速增加.大理市洱海周边居民素有食用螺类的习惯.因此,为了解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和近期当地居民感染状况,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福寿螺以及当地居民喜食的洱海螺等感染源进行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蛞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而引起的疾病。1945年在我国台湾省首先发现第1例病例。1984年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在广东徐闻县发现。1997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温州市区突然发生一批以头痛伴躯体多处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共计87例,初步诊断为“流行性神经痛”,并高度怀疑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脊髓膜神经根炎,最后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此系我国大陆首次群体发生广州管圆线虫病。2006年5—6月间北京的2家酒店由于凉拌螺肉(福寿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引起较大规模流行,最后北京市共诊断70例患者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至今,全世界发现本病已超过3000例。  相似文献   

4.
邓智杰  陈志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21+5727
目的 调查昆明市2011年4月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暴发的原因.方法 对在某餐馆聚餐的9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同时采集餐馆和农贸市场福寿螺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9人中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66.67%,共采集患者血清标本6份,阳性2份,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率为33.33%,全部患者均有生食螺肉史.结论 此次疫情是一起因生食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螺肉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云南省部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抽样点调查采集到的7种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19个被调查县中13个县有福寿螺分布,占68.42%,在捕获的3874只螺类生物中,福寿螺占51.83%,褐云玛瑙螺占6.56%;在对景洪、勐腊县福寿螺调查中查到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26%。结论云南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深圳市散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和疫源地分布,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方法 在深圳市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点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结果 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市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其体重相关,螺体重≥55 g的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高于<55 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1).结论 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内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之间广泛传播,自然疫源地是深圳市散发广州管圆线虫患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首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一起外来民工集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疫情的流行因素。方法对广宁县文坑村疑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云南白族民工、其他民工和当地居民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人和部分民工血清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在疫点及周围捕捉老鼠,采集福寿螺、东风螺和新鲜鼠粪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2007年3月24日17名云南白族民工共同进食在居住地附近的田地里采集的福寿螺,其中先后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35.29%(6/17),全部患者均进食过生螺肉。仅捕获黄胸鼠1只,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采集新鲜鼠粪8份,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75%(6/8)。检查福寿螺189只,平均感染率为2.12%(4/189),感染度为平均每只螺含37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其中大福寿螺的感染率较高,为21.43%(3/14);未采集到东风螺。采集5份患者和2份无症状民工的血清,其中2份患者血清的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呈弱阳性。结论广宁县横山镇文坑村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外来民工同吃生福寿螺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是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亚纲圆线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成员,它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是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发现的,主要宿主动物是鼠类和软体动物。本病自1945年在台湾首次发现后,被广泛发现于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屿。近年来,我国已经屡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爆发流行,均由生吃福寿螺引起。为了解丽水市城区广州管圆线虫分布状况,对城区常见的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江门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江门市不同年份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的动态变化. 方法采用人工消化法对从江门市郊采集的褐云玛瑙螺进行处理,并镜检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 结果三年共检查褐云玛瑙螺1 127只,其广州管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约为41.26%,阳性螺平均感染度约为53.42.2006-2008年的每年10月份对褐云玛瑙螺进行检查,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1.94%、51.30%和33.07%.此外发现2006年10月中旬和12月中旬江门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1.94%和38.20%. 结论江门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存在年度间的波动变化.而同一年的不同月份感染率也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调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调查福州市2002年10月暴发的一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原因。[方法]对在某餐厅聚餐的20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并调查鼠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情况。[结果]20人中有13人发病,发病率为65.0%,病人血清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率为87.5%;患者有食螺肉史,从当地多种螺肉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且感染率高,故怀疑与进食螺肉有关。[结论]疑为一起进食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宁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现状,为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居民生活区附近的公园、沟渠、水塘及生活区附近的农田和水库等处收集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采用酶消化法检查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统计阳性率、幼虫数和幼虫中位数,并进行动物感染后对幼虫和成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从9个调查点共采集到250只福寿螺,其中有8个调查点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感染率从2.86%到11.25%不等;单个螺检获幼虫数最多为7条,其余为1~3条,检获幼虫的中位数除一个调查点为1.5条外,其余点均为1条。从5个调查点共采集到90只褐云玛瑙螺,其中有3个点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6.25%、21.95%和80.00%,单个螺检获最多幼虫数分别为8、1 200和2 000条,幼虫中位数分别为8、70和100条。结论南宁市不同地区福寿螺普遍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但是感染率和虫体中位数较低。褐云玛瑙螺中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呈地域性分布,部分地区感染率和虫体中位数较高。南宁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广泛存在,居民有潜在的感染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株洲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状况以及疫源地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各县(市)、区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设立调查点,每个方位各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办事处)作为调查点,分别在野外现场(田、沟、渠、塘等)、螺类养殖场、餐饮场所、自由市场等4类场所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标本采用“肺检查法”结合“酶消化法”或“匀浆法”进行解剖检查。结果本次调查在全市发现有大面积福寿螺(大瓶螺)的存在,另在醴陵、炎陵还发现有蛞蝓的存在;解剖福寿螺1975只,蛞蝓534只,并在醴陵市检测到3个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阳性福寿螺。结论株洲市虽没有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报告,但在醴陵市检测到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阳性福寿螺,说明株洲市在福寿螺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阳市流通及餐饮市场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的感染状况。方法从贵阳市水产批发市场及夜市大排档中随机采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用肺检法结合酶消化法检测分离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在水产批发市场和夜市大排档抽样检测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其中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较福寿螺高。市场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08%和1.59%;夜市大排档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9.75%和0.71%。贵阳市市场所售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来源于省外。结论贵阳市流通及餐饮市场存在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食品流通中的卫生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6年7月份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原因,探讨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暴发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福寿螺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调查了99例住院患者,均曾在北京市某川菜馆就餐,96(96.97%)例患者曾食用凉拌福寿螺,在该川菜馆采集的10份福寿螺样本中,有2份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结论本次疫情属于生吃半生吃福寿螺螺肉而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提示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北方也存在暴发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及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汇区新场镇和青浦区金泽镇为调查点。在调查点野外、自由市场、餐饮场所对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点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2种(铜锈环棱螺、中国圆田螺)、蛞蝓2种(双线嗜黏液蛞蝓、黄蛞蝓)和蜗牛1种(中华灰尖巴蜗牛),同时查到保虫宿主(鼠)和转续宿主(淡水鱼、河虾、青蛙、河蟹,蟾蜍)。经检测均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论]本市目前尚无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存在,但具备了该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一旦有该虫传入可引起传播,应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在福建省的分布状况。方法按不同方位与片区,对全省的41个县(市、区)的105个调查点进行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种类与分布调查。结果共检查样本25 595份,广州管圆线虫总感染率13.0%(3 319/25 595),其中中间宿主阳性率13.8%(2 742/19 823);转续宿主阳性率7.1%(36/506);终宿主阳性率10.3%(541/5 266)。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宿主共24种,感染率最高为沼水蛙(34.5%),其它依次为褐云玛瑙螺(33.5%)、高突足襞蛞蝓(28.8%)、光滑颈蛞蝓(23.1%)和福寿螺(19.4%)等;瘤拟黑螺、树蛙和泽蛙为福建省首次报告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新宿主。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遍布福建全省各地,传播宿主种类众多,且中间宿主大多数都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今后福建省重点防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淡水螺和鼠类动物自然感染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样采集深圳4个行政区域的淡水螺类和鼠类,人工消化法分离检查螺内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结合心肺病原学检查和血清抗体法检测,调查鼠类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状况。结果共调查深圳市4个行政区螺类358只、鼠类33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螺76只、阳性鼠50只。捕获的阳性螺种为亚马逊瓶螺和褐云玛瑙螺,阳性鼠均为褐家鼠。两种阳性螺的总阳性率为39.79%,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788),但大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小螺(χ2=10.06,P=0.002)。针对鼠类的血清学抗体检查法具有与病原学心肺解剖法相当的诊断价值,褐家鼠的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阳性率为15.38%,未成年鼠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成年鼠(P<0.001),雌鼠和雄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2.22%和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0.002)。结论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淡水螺中间宿主为亚马逊瓶螺和褐云玛瑙螺,主要终宿主为优势鼠种褐家鼠。媒介宿主的感染率较高,是深圳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定鲶鱼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福寿螺所获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鲶鱼进行人工定性与定量感染实验,将感染后所获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大鼠,进行活力与回收率分析.结果 定性实验除投喂大鼠粪便外,投喂螺肉和肌肉注射均检到Ⅲ期幼虫;定量感染实验低浓度感染有利于幼虫的回收;Ⅲ期幼虫感染大鼠亦获得发育成熟的成虫,但所得Ⅲ期幼虫活力强、寿命短;.结论 鲶鱼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鲶鱼是人们喜食的淡水鱼,但烹调不当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  相似文献   

19.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人体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野鼠体内首先发现的;首例病人是于1944年在台湾报告的。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古巴等。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贵州、福建、浙江、香港和台湾等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例报告。近期,北京发生的福寿螺事件使广州管圆线虫病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史及临床特征,为诊断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县(市、区)医疗机构诊治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1—2012年共诊治广州管圆线虫病58例,其中暴发流行占51.7%,散发48.3%。患者以学生为主(41.4%);地区分布:福州占77.6%,为闽南15.5%,闽东、闽北各2例。患者均有食用大瓶螺、褐云玛瑙螺、铜锈环棱螺、蛞蝓和青蛙等病史。潜伏期平均7d,主要症状为头痛、颈强、呕吐等。诊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例脑脊液中检出第3期幼虫,广州管圆线虫血清抗体阳性率97.4%(37/38)。误诊率58.6%,平均15d。确诊后经阿苯哒唑治疗均治愈。结论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病例,主要为食生或未煮熟的螺类引起。应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阻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