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152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  杨侃  巫玉峰 《广西医学》2009,31(9):1353-1354
目的了解桂林市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衣原体(CP)感染情况。方法152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抽取静脉血,采用呼吸道(IgM)抗体检测芯片试剂盒,检测肺炎衣原体(CP—IgM)抗体,阳性表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结果1528例中捡出CP-IgM阳性173例,阳性率11.3%。以6—12岁组检出率(30.7%)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秋、冬季检出率(13.6%、16.3%)高于春、夏季(7.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在秋冬季节托幼机构和小学要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防止CP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衣原体(CP)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本院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598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CP-IgM抗体。结果5983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413例,阳性率为6.90%。男、女性患儿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的阳性率为5.72%,7.04%,5.66%,21.86%,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阳性率分别为9.64%,3.70%,5.37%,6.89%,不同季节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年龄、季节有密切关系。7岁以上学龄期的儿童感染率高,春季多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与急性、慢性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哮喘患儿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哮喘息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与慢性感染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呈现较高的状态。因此应注重对患儿此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相似文献   

4.
殷炽龙 《广西医学》2013,(6):778-779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ALRTI 患儿3280例,取其血液用XK2100生物芯片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结果3280份血液标本中,IgM阳性137份(4.18%)。男女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8.94%(P<0.05);秋季阳性率最高为5.73%,但季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在梧州市儿童 ALRTI中占重要地位,≥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无明显季节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肺炎衣原体(CP)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194例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和20例健康对照的痰或咽拭子标本中CPDNA进行检测。结果 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四总感染率为23.7%(46/194);其中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组和肺炎组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7.5%、28.6%、26.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各组感染率与对照组无显差异(P>0.05)。结论 CP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而CPDKA的PC及检测适用于四感染的普查和筛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呼吸道常见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5年2月期间,年龄16岁或以上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78例,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就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共有25例(25/78,32.1%)被检测出有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阳性。其中流感病毒A 11例(11/78,14.1%),流感病毒B 7例(7/78,9.0%),呼吸道台胞病毒14例(14/78,17.9%).腺病毒5例(5/78.6.4%),副流感病毒1例(1/78.1.3%),部分患者(9/78,11.5%)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同时感染情况。结论病毒是诱发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是常见的病毒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IL-6与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息儿31例,肺炎患儿34例,健康儿童30例。采用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MP-IgG、MP-IgM特异性抗体;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P;③细胞因子(CK)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结果:①哮喘急性发作及肺炎患儿血清MP-IgG、MP-IgM检测:哮喘组用PCR法或IgM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P-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哮喘及肺炎组患儿血清IL-6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6在哮喘及肺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MP及其特异性抗体检测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急性感染可能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之一,IL-6与MP感染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和消除肺炎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及肺炎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EOS)和第1秒用力呼出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哮喘患儿共62例。其中,急性发作期患儿33例,缓解期患儿29例。同时收集肺炎患儿21例,健康对照组21例;哮喘组、肺炎组及对照组分别测定FeNO,EOS及FEV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哮喘急性发作组FeNO,EOS水平分别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FEV1%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哮喘缓解组FeNO和EOS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FEV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FeNO,EOS及FEV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哮喘患儿FeNO水平与EOS呈正相关(r=0.68,P<0.05),FeNO水平与FEV1%无明显相关性(r=-0.18,P>0.05),EOS与FEV1%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⑤哮喘患儿中FeNO阳性率为82.26%,EOS阳性率为62.90%,FEV1%阳性率为41.94%(χ2=21.49,P<0.05)。结论哮喘患儿FeNO水平可反映哮喘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且敏感性较EOS高。哮喘患者中FeNO与EOS有相关性。 FeNO和EOS可用来协助鉴别过敏性炎症和普通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住院的173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病原学检验资料?结果:5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副流感1-3型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types 1-3,PIV1-3)的总检出率为55.1%,其中 PIV1-3的检出率高达33.9%~42.3%?肺炎支原体(MP)在1~3岁?3~5岁和5岁以上儿童的检出率分别为17.1%?34.8%和42.3%,细菌的总检出率为40.9%?结论:南京地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为病毒感染,其中 PIV1-3为最主要的病原,MP感染在3岁以上哮喘急性发作儿童中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实验组(36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对照组(403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239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65.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54例,检出率42.0%,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1例(8.4%),腺病毒(ADV)25例(6.8%),流感病毒A(IFA)11例(3.0%),流感病毒B(IFB)9例(2.5%),副流感病毒Ⅰ(PIVⅠ)5例(1.4%),副流感病毒Ⅱ(PIVⅡ)4例(1.1%)。6个月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7.5%。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对照组6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14.9%。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39例,检出率9.7%,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11例(2.7%),腺病毒(ADV)5例(1.2%),流感病毒A(IFA)3例(0.7%),流感病毒B(IFB)1例(0.2%),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例(0.2%),副流感病毒Ⅱ(PIVⅡ)0例(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有密切相关性,RSV是引起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感染阳性率、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在本科固定时间收集新入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一式两份.1份采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用于分析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B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1、2、3 这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另1份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上述患儿鼻咽分泌物中hMPV的L基因和M基因,鼻病毒与冠状病毒的基因.结果 检出 hMPV阳性标本25例,阳性率为9.7%,主要分布在秋冬季;25例hMPV阳性标本中单纯hMPV感染10例,占40%,15例(60%)系hMPV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其中包括8例hMPV与RSV合并感染,hMPV与鼻病毒、冠状病毒合并感染各2例,3例标本同时检出hMPV、RSV、鼻病毒为阳性;分析hMPV阳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男:女=16:9,12例(48%)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9例(36%)临床诊断为肺炎,4例(16%)为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除hMPV和其他病毒合并感染更容易出现发热外,单纯hMPV感染与hMP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hMPV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可与呼吸道其他常见病毒混合感染,仅从临床表现上很难将hMPV感染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区别.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泸州地区小儿肺炎感染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泸州地区2011年小JLN炎感染病原谱。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1500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呼吸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I州抗体,痰培养检测细菌。结果1500例患儿中,阳性总检出率为720例(48.00%),其中病毒感染324例(21.60%),支原体感染102例(6.80%),农原体感染85例(5.60%),嗜肺军团菌感染15例(1.00%),细菌感染132例(8.80%),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0.90%),混合感染62例(8.50%);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均易发生在小于3岁的婴幼儿。结论泸州地区的小儿肺炎中,其主要的病原体为病毒,其次是支原体、细菌;而年龄较小(小于3岁)的婴幼儿更易出现RSV病毒、细菌、白色念珠菌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昆明市 (海拔1860 m) 小儿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1年01月至2015年12月因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昆明市妇幼保健院9 793例患儿痰标本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 793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 合格痰标本为8 433份, 合格率为86.10%, 细菌培养阳性2 918份, 细菌检出率为34.60%, 共检出菌株3 123株,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1 839株;58.9%) , 革兰氏阳性菌 (1284株;41.4%) , 革兰氏阴性检出率逐年增加;其中流感嗜血杆菌 (768株;24.60%) 最多见, 其次是肺炎链球菌 (665株;21.3%) 、大肠埃希菌 (315株;10.1%) 、金黄色葡萄球菌 (9.9%) ;卡他莫拉菌272株 (8.7%) ;肺炎克雷伯杆菌224株 (7.2%) .6种常见细菌在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卡他莫拉菌外5种常见细菌在不同年龄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昆明地区小儿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最常见的是流感嗜血杆菌;痰培养细菌检出率以冬季最高;近5 a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 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是肺炎链球菌.昆明小儿社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与平原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住院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有效控制哮喘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及江津区人民医院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儿共193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进行分析。随机选择门诊随访3个月,接受正规维持治疗的无哮喘发作慢性持续期维持控制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分析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呼吸道感染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占85.5%(165/193)。未规范使用控制性药物者达71.5%(138/193),包括既往未诊断哮喘102例和已诊断哮喘但未用药的36例,与维持控制治疗组未规范用药(21/110,19.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哮喘急性发作第二重要因素。各种过敏原诱发哮喘急性发作也较常见,占9.3%(18/193)。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在急性发作组与维持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为重庆地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未及时诊断哮喘、未正规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各种过敏原诱发哮喘急性发作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徐轶  章白苓  尚姝 《重庆医学》2015,(32):4507-4509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3~2014年住院的262例AECOPD患者痰液或纤支镜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病原菌的患者有215例,分离到病原菌28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0株(67.6%),革兰阳性球菌76株(27.1%),真菌15株(5.3%)。居前6位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最强,除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小于50.0%,其他药物耐药率均大于或等于75.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大于或等于7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全部耐药(10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大于或等于75.0%。结论 A P‐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呼吸道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将整群选取的该院儿科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所有患儿展开病原菌检测后,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青龙口服液,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84例患儿共检出90株病原体,其中病毒52株(占57.8%﹚,主要为合胞病毒(19株,占21.1%﹚;细菌38株(占42.2%﹚,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1株,占12.2%﹚。此外,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咳嗽、哮鸣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及细菌引起,通过采取小青龙口服液对其展开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彭州地区295例住院患儿呼吸道病毒检测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95例住院患儿的鼻拭子进行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I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IB)和副流感病毒1、2、3型(parainfluenza 1、2、3,PIV1、PIV2、PIV3)7种病毒的检测,分析各种病毒检测情况。结果295例患儿病毒总阳性率34.58%(102/295),阳性率最高为 RSV(20.68%)。<1岁、1~3岁、3~7岁和≥7岁组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25%、30.92%、27.27%和15.7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以 IB 感染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1.11%和16.00%,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患儿中以 RSV 感染为主,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30.00%。结论彭州地区最常见的住院患儿感染病毒为 RSV,且7种病毒在不同年龄、不同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具有不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8.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住院儿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近3年院内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状况,认识柯萨奇病毒B组与小儿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观察了796例病儿,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18例、肺炎179例、哮喘106例、心肌炎155例、紫癜19例,其他疾病89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柯萨奇病毒B组(CVB)的抗原(CVB-Ag)和抗体IgM(CVB-IgM)。结果:(1)上呼吸道感染组和肺炎组CVB阳性率分别是47.25%和48.0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哮喘、心肌炎和紫癜儿CVB阳性率分别是62.265、61.25%和68.42%,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CVB阳性率均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和肺炎组(P<0.05);(3)其他疾病组和健康儿CVB感染发生率均低(分别是15.73%和3.33%),两组间无差异。结论:CVB感染与小儿多种疾病相关,尤其应该重视研究CVB感染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和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 (MP)、肺炎衣原体 (C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患儿鼻咽分泌物用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方法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流感病毒A、B(InfA、B)型、副流感病毒 1、2、3(PInf1、2、3)型在内的 7种病毒抗原及血清ELISA法检测CP、MPIgM抗体。结果 :4 5例婴幼儿哮喘患儿阳性检出有 18例 (40 % )其中感染RSV有 13例 (2 8.9% )居首位 ,其次为CP有 3例 (6 .7% ) ,MP有 1例 (2 .2 % ) ,PInf3有 1例 (2 .2 % )。 37例儿童哮喘阳性检出有 13例 (35 .1% )其中感染MP有 9例 (2 4 .3% )居首位 ,其次为RSV有 4例 (10 .8% ) ,其余均阴性。结论 :RSV及CP感染与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而MP感染与儿童期哮喘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