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科的特殊性,使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采取了特殊的护理措施——保护性约束,本人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多年,在日常护理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住院患者。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和实施,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临床实践中因保护性约束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再加上患者及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反感和不理解,影响了护理满意度。为了在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本文通过对以往住院精神病患者施行保护性约束的方法以及如何科学地实施保护性约束这一护理手段来探讨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2.
郭岩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27-128
精神科护理工作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及意外情况发生的不可预见性,给繁杂的护理工作增加了风险。患者常常在精神症状支配下,无自知力、不适应住院环境、情绪不能控制、易激惹、好冲动,而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毁物或自杀、自伤等伤害行为。为确保患者自身及其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采用保护性约束保护患者安全,以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由于保护性约束是违背患者本人意愿而实施的强制性约束,往往被家属认为不够人性化,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今天。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临床实践中因保护性约束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周围患者及家属对保护性约束产生较深的情感反应。他们对保护性约束不理解,不满情绪高涨,从而指控护理人员,由此致使护患之间产生较大的误解,影响了护理满意度,甚至导致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态度情况,提出合理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90例精神病患者家属,初诊患者家属106名和复诊患者84名,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心理准备、理解情绪及家属对患者在被约束期间最担心的问题。结果:复诊患者家属中对保护性约束措施有心理准备、可以理解的显著高于初诊患者家属(P<0.05);认为有必要征得家属同意的复诊患者家属显著低于初诊患者家属(P<0.05);家属担心患者出现心理伤害的为70.0%。结论: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不足,要向患者家属说明保护性约束的意义,消除其担忧,满足家属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照莉  吉佳  陈月梅  邓本敏  李帆 《重庆医学》2015,(28):4025-4027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化疗仍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化疗药物诸多不良反应,使很多患者陷入对化疗治疗效果的期待与对其不良反应的恐惧的“趋‐避”心理冲突之中[1]。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化疗、增强对化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则是保障健康教育实施,获取最佳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只注重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缺乏评价患者态度转变及健康行为形成的指标[4‐5]。因此,本课题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涵盖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化疗患者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质量测评工具,同时也为临床护理实施化疗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准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付世英  罗玲  张运芝  张志会 《重庆医学》2015,(30):4311-43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场所人员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或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systemic shunt ,TIPS),是经颈静脉途径在肝内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穿刺建立有效的门体分流通道,使部分门脉血流直接进入腔静脉[4],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或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非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精准、可重复和有效等优点,已从以往的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方式逐渐成为有效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法[5]。TIPS术后常并发肝性脑病[6‐8],发生率可高达34.5%[7],为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本科采用品管圈手法以“提高肝硬化患者 T IPS术后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为主题,对83例肝硬化 T IPS术后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数据及最佳的技术来挽救病患生命和减轻病患痛苦的艺术[1]。也是危急患者基础生命体征与高级大脑、心脏生命维护与支持系统[2‐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医学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医学模拟教学应运而生,医学高端模拟技术在国外医学教育领域中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4‐5]。  相似文献   

7.
宇丽  汤玉霞  王婷  杨洋  王维利 《重庆医学》2015,(28):4021-4022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指肾功能的不可逆性下降并逐渐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一类肾脏疾病[1],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疾病不确定感是由美国护理专家 Mishel 提出,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些事情无法进行适当的分类或判断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2]。研究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慢性病患儿家庭照顾者存在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3],目前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对象人群已囊括癌症及各种慢性病患者[4‐7],但尚无关于某一层次 CKD 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的研究及不同层次的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的比较。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农村与城市 CKD 患儿家庭照顾者疾病不确定水平的差异,提高全社会对农村 CKD 患儿家庭照顾者这一群体的更多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姣  屈艺  母得志 《重庆医学》2015,(4):564-56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培养水平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1‐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并具备教学、科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3‐4]。  相似文献   

9.
朱亚芹  成杰  隋丽丽  王卫亮  于颖  张静 《重庆医学》2015,(31):4452-4454
脑卒中(stroke)又被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事件,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局部或全面性功能缺失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偏瘫作为一种功能障碍,常可导致患者心理失衡[1]。研究报道,20%~50%的卒中患者可能发生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 PSD)[2],出现持续的情感失落和兴趣减退,甚至出现自杀[3]。这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同时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早期的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不良情绪[4]。传统亲情护理作为一种新的陪护方法,能体现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有利于患者康复信心的建立,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5‐6],已经成为护理学者热议的话题,但因为不同疾病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不同,传统亲情护理的不足也逐渐显露。本研究采用改良的亲情护理(有亲属陪伴)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护理,观察与传统亲情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影响的比较,为临床实践中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吕青兰 《重庆医学》2015,(8):1151-115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气管、支气管长期慢性的炎症导致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肺部疾病[1]。盐酸氨溴索是新一代黏痰溶解剂,已有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2]。本文通过检测血清CRP、白细胞介素(IL )‐17及IL‐18在急性期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索盐酸氨溴索的治疗效果是否与这些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关节科高龄患者意外拔管较为高发的现状,探寻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科100例留置管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对肢体行保护性约束,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无保护性约束。对2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采用保护性约束100%防止了意外拔管,50例患者只有1例患者/家属配合程度较差;对照组不采取保护性约束,出现6例意外拔管,有2例患者/家属配合程度较差。结论对于高龄患者给予适当的肢体保护性约束,再辅助以良好的沟通及适当的镇静药物治疗,可有效防止意外拔管脱管。  相似文献   

12.
欧美群  蒙淑芝 《海南医学》2010,21(7):125-126
目的以“功能无损伤”为原则,改良完善保护性约束工具,减少病人痛苦,实现人性化服务理念。方法将100例需要进行保护约束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自制改良的保护性约束衣,对照组采用常规加锁约束带,分别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从约束部位损害、伤人毁物、脱衣露体、病人及家属的感受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护性约束衣有损害小、感观好、人性化程度高、病人及家属易接受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对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各类精神病患者的保护约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和态度。方法:对某市三个医院的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60.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0.2%的家属认为必要时应该约束患者;约束基本能做到知情同意;保护性约束引起的负性心理反应较少。结论:医护人员的约束实施能较好的贯彻伦理要求并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约束能做到患者知情同意及不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14.
精神科临床保护性约束对病人及家属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精神科临床保护性约束对病人及家属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方法:对1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及46位病人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病人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而大多数病人则认为保护性约束不会加重病情。结论:精神科临床保护性约束能有效地限制病人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防止病人伤人、自伤行为,为各种治疗手段提供帮助,达到控制精神病患者症状的目的。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病人的躯体和心理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而临床工作人员在对病人实施保护性约束前应向家属说明约束的作用和目的,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减少误解,将约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Wendy 等[1]研究显示,约30%的患者从 ICU转入普通病区后存在护理安全问题。过渡期护理模式主要侧重于护理服务范围的外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2],强调转运与过渡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连续有效性,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由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或其他非专业照护者共同完成[3]。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护理安全,减少患者重返IC U 比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就IC U 转科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梁炜 《吉林医学》2013,(26):5457-5459
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在ICU约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ICU身体约束的365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约束知情同意书签字告知方式;另选取在ICU身体约束的30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头约束告知方式。结果:观察组约束不良事件、与此相关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签字告知方式能降低约束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手卫生是WHO向全球各国推荐的最简便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重要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1]。目前,对医护人员实施手卫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对医院内患者及其陪护人员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部分医院甚至完全忽视[2]。为了提高住院患者及家属对手卫生的依从性,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策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的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舒适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舒适程度为宗旨,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4‐6]。然而,舒适护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性个体化实施。本文总结了胃癌根治术患者舒适护理的实施方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病住院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和心理干预对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92例,针对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不理解方面进行心理干预,进行干预前后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态度变化的对比。结果:护理前,一些首发精神病患者家属不接受、不理解保护性约束,甚至认为这是对患者的一种惩罚。接受心理干预后,患者家属改变了对保护性约束的看法,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开展心理干预,能够改变其对保护性约束的看法,并帮助其深入了解精神病和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进而在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提供有效配合,为患者康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田晋  张莎 《重庆医学》2016,(8):1131-1132
患者参与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受到了卫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的医院等级评审中,也体现了患者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目前,我国的医院管理在患者体验方面缺乏科学的测量工具,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较少。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患者体验和满意监测(PKU‐VPSM )工具是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患者满意监测(VPSM )工具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2]。VPSM从2000年7月开始,在澳大利亚州开始使用,2007年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 Monash大学专家共同合作,将VPSM本土化,并从2007年起首先在北京的3家大医院试用[3‐4]。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及等级医院评审中,重点提倡的一种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和评审方法是PDC A循环管理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成效(act)[5]。PKU‐VPSM作为满意度调查的使用工具可以与医疗服务的PDCA循环管理相结合,达到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 PKU‐VPSM 工具在 PDCA循环管理中实施阶段的作用,以及找到容易对各住院服务环节不满意的“重点人群”,以便将来重点调查这部分人群作为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使得PKU‐VPSM能够更加适用于住院服务的PDCA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