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4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41例分析陶利娟蒋红霞作者单位:410007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为使患儿眼位尽早得到纠正,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我们对41例14岁以下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  相似文献   

2.
283例手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不同类型及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283例,统计各类型内斜视的分布。重点分析婴儿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三种类型及其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83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婴儿内斜视136例(48.57%)、非调节性内斜视77例(27.2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44例(15.55%)、残余性内斜视18例(6.36%)、知觉性内斜视4例(1.41%)、连续性内斜视4例(1.4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存在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的比率均高于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P<0.05;而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远近立体视差别不大,P>0.05;<2岁患儿融合及近立体视存在率高于2~9岁和>9岁患儿,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中,婴儿内斜视占首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影响最小。手术年龄小有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共同性内斜儿童进行了Fresnel压贴三棱镜验配,其中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1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1例,连性内斜视5例,微小角度性内斜视8例;根据有无弱视决定压贴眼别,根据斜视度数决定压贴度数带镜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共观察3~6个月;结果 压贴三棱镜后3~6个月,视力增加18例,不变例,降低10例;斜视增加10例,不变15例,降低15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32例(同视机);手术功率86.6%;结论 对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病例配戴压贴三棱镜有利于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改善,并提高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 ,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 ,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 ,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 ,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65例 ,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文 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 ,男 3 6例 ,女 2 9例 ,年龄 3岁~ 1 3 5岁 ,平均 6 6岁 ;矫正术前均经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检影 ,佩戴全矫镜半年以上。2 病例选择标准 :(1 )全部病人均为远视性屈光不正 ,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共同性外斜视是共同性斜视的主要类型 ,它不仅影响外观 ,而且影响双眼视觉的正常发育。其手术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手术量不易掌握且术后复发率较高。为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及眼位回退的相关因素 ,我们将 70例记录完整、随诊 6个月以上患者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70例 ,男 3 2例 ,女3 8例 ;年龄 3~ 3 7岁 ,平均 1 2 5岁 ;随访时间 6~ 62月 ,平均 2 2月 ;恒定性外斜视 3 6例 ,间歇性外斜视 3 4例。2 检查及手术方法。检查方法 :( 1 )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72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手术量、术后眼位及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72例中,61例术后正位(≤±8△),正位率84.72%,52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占72.2%。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惠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外直肌截除术.结果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中52例(81.2%)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45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12例(18.8%)患儿术后眼位欠佳,其中3例明显欠矫,经第2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  相似文献   

8.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79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不同发病年龄、不同戴镜年龄、不同斜视程度、戴镜及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与65名正常儿童立体视功能的比较,分析各种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双眼视觉较正常儿童比较明显异常;发病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越差;戴镜年龄越小,双眼视觉的发育与恢复越好;眼位偏斜程度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严重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发病年龄越小,戴镜年龄越大对立体视功能影响越大;反之发病年龄越晚,及时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就越好.显斜及屈光不正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立体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效果。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术后眼位正位6例,恢复双眼单视;两例欠矫5°,术后获同视机Ⅰ~Ⅲ级功能。结论全矫手术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1.
漆雅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张诚玥  崔杰  蔺琪  胡曼 《眼科》2013,22(2):121-123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术前治疗、手术时机与手术量以及调整缝线在治疗中的应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30例。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矫正屈光异常,观察斜视度稳定,并予适当弱视治疗,在双眼视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按照裸眼和戴镜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手术量。术中常规使用调整缝线技术,术后早期依据眼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 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眼位调整情况。结果 有3例患儿进行了眼位调整,均为过矫,避免了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中26例(87%)眼位在正位~+8△之间,4例(13%)眼位+10△~+15△。术前能合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者19例,有双眼视功能者2例(11%)。末次随访时能合作双眼视功能检查者21例,有双眼视功能者15例(71%)。结论  内斜视伴有调节因素时应及时全矫配镜,在残余斜视度稳定、双眼矫正视力基本相当后应尽早手术。手术设计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调整缝线有助于保证术后早期的眼位满意,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眼科, 2013,22: 121-123)  相似文献   

12.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总结 117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 88% ,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 71 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 ,全部矫正屈光不正 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 ,使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3.
儿童竞争调节性内斜视117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行双眼内直肌后走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占71.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4.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共同性斜视手术后的双眼视觉差异。方法:收集7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用同视机检查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共同性内外视患者术后Ⅰ,Ⅱ级功能恢复无差异,而远近立体视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度数组和7岁以上儿童组。结论: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内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8.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手术和配镜两种方法矫正治疗,进行眼位、屈光状态、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随访期间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眼球正位79例(92.94%),5年后有72例(84.71%)维持正位;Ⅲ级双眼视功能提高(P<0.05)。结论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及内斜视,手术矫正戴镜后的残余内斜,对恢复双眼视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80例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调节性内斜视是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类型 ,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生与远视性屈光不正密切有关 ,共同性后天性内斜视可分为完全调节性、部分调节性和非调节性三种类型。我院眼肌门诊对 80例共同性后天性内斜视儿童进行检查、分类 ,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并随访 2年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 对象 :  1 997~ 1 999年本院门诊患儿80例 ,其中男性 34例 ,女性 46例 ,初诊年龄 3~ 9岁。2 方法 : 全部患者初诊时均检查视力、屈光间质、眼底、眼球运动、眼位 (包括角膜映光法和同视机法 ) ,然后滴用 1 %阿托品眼水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分析周期性内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及其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将30例4~21岁符合标准的内斜视分为2组:周期性内斜视者14例;恒定性内斜视(初诊时为周期性内斜视)16例.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的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14例周期性内斜视患者术前正位日及术后远双眼视觉及近立体视锐度与正常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6例恒定性内斜视(初诊时为周期性内斜视)术前12例(75%)无双眼视觉,术后16例(100%)具有同时知觉能力,16例(100%)可获得融合力,但融合范围低于正常人群.10例(62.5%)获远立体视,8例(50%)获得不同程度近立体视.结论 周期性内斜视应尽量在周期性期间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