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袁文林  王立阳 《当代医学》2012,(31):110-111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单药或联合用药对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对32例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采用单药或联合使用奥卡西平,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单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5.7%,联合用药组66.7%,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1个月内,本组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及评价奥卡西平单药治疗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9例临床新确诊的成年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以奥卡西平单药治疗(OXC组),另一组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单药治疗(AEDs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癫痫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OXC组总有效率79.6%,完全控制率为42.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4%,且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良好;AEDs组总有效率76.4%,完全控制率41.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8.2%.症状多为中度,需给予对症处理或停药。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抗癫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广谱、有效、安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垣县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部分性癫痫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单独用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联合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用药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采取单独给药方式还是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奥卡西平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均较令人满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奥卡西平是一种治疗癫痫部分发作和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的新药,与传统抗癫痫药物相比奥卡西平有不良反应少、自身诱导及对肝药酶的诱导作用小等优点。但奥卡西平也有诱发癫痫反应加重的可能,本例就是一个奥卡西平诱发癫痫发作加重的案例,希望临床医生在使用时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5.
目的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是儿童中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有效。文中观察奥卡西平对伴有中央颞区尖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1例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的6岁部分性癫痫患儿。结果最初以奥卡西平治疗,其原有的癫痫症状很快被控制,但脑电图随访过程中发现该例新诊断为部分性癫痫患者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过程中脑电图恶化。随后,奥卡西平逐渐减量,并换用丙戊酸钠。当丙戊酸钠加至0.5g/d,该患者无癫痫发作且常规脑电图正常。结论虽然奥卡西平被认为是比卡马西平和苯妥英更易耐受的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一线药物,但应认识到它可能诱发新的癫痫发作形式和加重脑电图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奥卡西平单用及合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在癫痫部分性发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60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使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30例患者在奥卡西平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丙戊酸钠,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可有效提高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廖双  钟雪飞 《重庆医学》2021,50(23):4079-4082
目的 探讨婴儿期局灶性癫痫对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癫痫发作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诊断并治疗的婴儿期局灶性癫痫患儿25例,随访时间至少18个月,分析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25例患儿均经发作期视频脑电图证实为局灶性起源癫痫.起病年龄中位数为6.38个月(1~15个月),男女比例为1.27∶1.00,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8.40个月(18~60个月).10例诊断为良性(非)家族性婴儿癫痫,13例诊断为癫痫脑病(包括2例婴儿痉挛症),另外2例为无法归类癫痫患者.发作期放电起源部位以颞区居多(36.00%),其次是枕区(20.00%)和额区(20.00%).整个队列一共使用了6种抗癫痫药物(AEDs),其中以左乙拉西坦(LEV)使用率最高(37.50%),其次为奥卡西平(OXC,17.86%)和丙戊酸钠(VPA,16.07%).首次单药治疗选择最多的AEDs为LEV.首次单药、二联用药或换用第二种AEDs、三联用药或换用第三种AEDs的抗癫痫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8.00%、52.17%和59.09%.VPA(n=4)和OXC(n=2)在良性(非)家族性婴儿癫痫中的应答率均很高(100%).癫痫脑病患儿中84.62%(11/13)使用了大于或等于3种AEDs仍有频繁发作,仅1例使用VPA联合LEV后发作控制.25例患儿无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药物治疗反应及临床转归与癫痫分类密切相关,VPA可作为一线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脑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4例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予奥卡西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电图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脑电波α、β及δ频段相对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θ频段相对功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治疗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临床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但与左乙拉西坦比较,奥卡西平对脑电图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廖双  钟雪飞 《重庆医学》2021,50(23):4079-4082
目的 探讨婴儿期局灶性癫痫对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癫痫发作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该院神经内科诊断并治疗的婴儿期局灶性癫痫患儿25例,随访时间至少18个月,分析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25例患儿均经发作期视频脑电图证实为局灶性起源癫痫.起病年龄中位数为6.38个月(1~15个月),男女比例为1.27∶1.00,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8.40个月(18~60个月).10例诊断为良性(非)家族性婴儿癫痫,13例诊断为癫痫脑病(包括2例婴儿痉挛症),另外2例为无法归类癫痫患者.发作期放电起源部位以颞区居多(36.00%),其次是枕区(20.00%)和额区(20.00%).整个队列一共使用了6种抗癫痫药物(AEDs),其中以左乙拉西坦(LEV)使用率最高(37.50%),其次为奥卡西平(OXC,17.86%)和丙戊酸钠(VPA,16.07%).首次单药治疗选择最多的AEDs为LEV.首次单药、二联用药或换用第二种AEDs、三联用药或换用第三种AEDs的抗癫痫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8.00%、52.17%和59.09%.VPA(n=4)和OXC(n=2)在良性(非)家族性婴儿癫痫中的应答率均很高(100%).癫痫脑病患儿中84.62%(11/13)使用了大于或等于3种AEDs仍有频繁发作,仅1例使用VPA联合LEV后发作控制.25例患儿无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婴儿期局灶性癫痫的药物治疗反应及临床转归与癫痫分类密切相关,VPA可作为一线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妥泰单药治疗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对34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以妥泰单药治疗24周,以治疗前3月的平均每月癫痫发作频率与单药治疗后9-24周平均每月癫痫发作频率进行比较,并观察脑电图的改变和药物耐受性。结果:单药治疗24周后有20例(58.9%)癫痫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其中9例(26.5%)观察期间停止发作,8例(23.5%)发作频率减少74-50%,总有效率为82.4%,治疗后脑电图有明显改善者占56.5%,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妥泰单药治疗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总有效率与丙戊酸,苯妥英钠相近,治疗后脑电图有显著性改善。有良好耐受性。为全身强身-阵挛发作单药治疗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托吡酯治疗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及评价托吡酯单药治疗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8例临床新确诊的成年癫痫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一组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单药系统治疗(AEDs组),另一组予以托吡酯单药治疗(TPM组),即予以托吡酯初始剂量为50mg/d,每3d增加25mg至目标剂量200mg/d.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癫痫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TPM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79%,完全控制率为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良好;AEDs组的总有效率为74%,完全控制率为30%,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症状多为中度,需给予对症处理或停药.结论:托吡酯能明显控制癫痫发作,且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广谱、有效且安全的新型一线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12.
周沁 《疑难病杂志》2005,4(4):205-207
目的观察妥泰单药及添加治疗卒中后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4例采用妥泰添加治疗,B组22例采用妥泰单药治疗。2组初始剂量均为25mg/d,每周增量25mg,最大剂量至200mg/d。维持治疗12周,记录发作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及控制率分别为70.8%和20.8%,B组总有效率及控制率分别为81.8%和27.2%,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妥泰对卒中后各型部分性发作癫痫间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体重减轻、嗜睡、恶心和找词困难。添加组不良反应多于单药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妥泰单药及添加治疗卒中后部分性发作癫痫具有良好的疗效,以前者为佳,不良反应为体重减轻、嗜睡、恶心和找词困难,添加组不良反应多于单药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具有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46例BECCT的患者进行分析,包括家族史、热性惊厥史、临床表现、脑电图变化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起病年龄3.2~12.8岁,35例患儿在5~10岁(35/46,76.09%).有家族史8例(17.4%),热性惊厥史6例(13.04%),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者37例(37/46,80.43%).部分性发作36例(36/46,78.26%),强直-阵挛发作6例(6/4613.04%).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有尖波或棘波发放.清醒脑电图阳性率25例(54.35%),睡眠脑电图阳性率42例(91.3%).绝大多数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疗效满意,占43例(93.45%).结论 BECCT早期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和判断预后,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癫痫的发作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癫痫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颅内出血部位与继发性癫痫的发作类型、发作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中脑叶出血91例,其中58例为强直阵挛发作,33例为部分性发作,非脑叶出血67例,53例为部分性发作,14例为强直阵挛发作。脑叶出血中强直阵挛发作占63.7%,非脑叶出血强直阵挛发作占20.9%,两者比较有差异。另91例脑叶出血继发癫痫患者中早发型癫痫为58例,67例非脑叶出血继发癫痫的患者中早发型仅16例,两相比较有差异。对158例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均采用常规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排除最终12例死亡患者,133例患者均无再发癫痫,有效率达91.1%。结论:脑出血继发癫痫患者,脑叶出血多早发型,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常见,非脑叶出血多迟发型,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常见。脑出血继发癫痫通过常规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长期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奥卡西平(OXC)治疗31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起始剂量为4~5 mg/(kg.d-1),维持剂量为25~45 mg/kg.d-1,以治疗前3个月癫痫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后12个月内的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OXC后6个月、12个月后,患儿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儿占45.2%(14/31),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个月与12个月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9%(4/31),因不良反应和经济原因退出观察者2例(5.88%)。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头晕、头痛、恶心、纳差、皮疹。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疗效明显、稳定、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在年龄小于5岁的患儿中应用OXC的安全性有待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6.
One thirdoflocalpatientsattendingneurologicalclinicsinHongKong ,Chinahaveintractableseizures 1 In 1997vagusnervestimulation (VNS)wasfirstapprovedbytheUnitedState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asanadjunctivetreatmentforpatientswithrefractorypartial onsetseizures VNShasabroadspectrumofanti epilepticactivityatfrequenciesbetween 10 - 6 0Hertzwhichwassuggestedbyitseffectinanumberofanimalmodelssuchaspentylenetrazol,electroshockandstrychnineinducedseizures 2 5 Thisnewtreatmentmodalitywasfirstc…  相似文献   

17.
杨勇  赵爱云  罗云  郁惠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7):913-916, 920
目的对癫痫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30例癫痫病人中17例癫痫合并AD的病人设为观察组,213例不伴AD的病人设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测、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17例病人中发生在AD早期6例,中期3例,晚期8例;癫痫发作类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3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观察组脑电图异常率为82.35%(14/17),高于对照组的43.19%(92/213)(P<0.01);脑萎缩发生率为70.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P<0.01);发病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例Aβ42降低、总tau蛋白升高、磷酸化tau蛋白升高;观察组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AD加重时癫痫发作增多。结论癫痫发作可在AD任何时期,癫痫和AD在病理和发病机制上有相关性,颞叶海马硬化是AD病人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Epilepsy partialis continua is an uncommon, localisation-related, seizure characterised by simple partial motor seizures with repetitive clonic jerks. A case of type I diabetes mellitus in a child who had presented with epilepsy partialis continua is presented. 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antibodies were found in his serum. Seizures were eventually controlled by anti-epileptic drugs, insulin and IV gamma.  相似文献   

19.
As a sizeable population is affected by epilepsy, so its effective management is a matter of concern. Newer anti-epileptic drugs are now in use, aimed at controls of seizure with fewer side-effects over and above the conventional anti-epileptic drugs. The anti-epileptic drugs can be divided in two groups--conventional anti-epileptic drugs and newer anti-epileptic drugs. The drugs which fall in the first group are--phenytoin, phenobaibitone, valproic acid, carbamazepine, ethosuximide and clonazepam. The second group of drugs are--lamotrigine, clobazam, oxcarbazepine, topiramate and gabapentin. The pharmacology of the drugs are described in a nutshell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20.
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临床经过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28例的临床及2年余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惊厥多发生于起病3天内,占89%,发作形式多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占98%,一次病程中发作1-2次者最多,平均发作1.64次,间歇期脑电图正常。随访患儿均未长期应用抗癫痫药,96%无复发,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大多数病例不复发,无需长期应用抗癫痫药治疗,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