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住院并接受血运重建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对SUNDAY(TheStrategiesforUA/NSTEMIandDelayofAngioplastyRegistry)研究中注册的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因UAP或NSTEMI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 74 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4 2例中 ,UAP患者 70 9例 (95 .6 % ) ,NSTEMI患者 33例 (4 .4 % )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分别占 6 1.5 %和 19.5 %。 70 %的患者为多支血管或左主干病变。抗血小板药物和 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早期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分别 >90 %、4 4 .7%、6 3.9%。 74 2例中 ,5 9.0 %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成功率98.6 % ;4 1.0 %的患者经外科搭桥治疗 ,成功率为 99.3%。 8例 (1.1% )在住院期间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高血压 (OR =2 .95 ,95 %CI :1.15~ 7.5 6 ,P <0 .0 5 )、血清肌酐水平升高 (OR =3.0 4 ,95 %CI :1.0 5~ 8.87,P <0 .0 5 )、左室功能降低 (OR =1.0 4 ,95 %CI :1.0 0~ 10 .7,P <0 .0 5 )以及女性患者 (OR =2 .70 ,95 %CI :1.18~ 6 .19,P <0 .0 5 )是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血运重建的UAP和NSTE 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 ,近 70 %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TIMI危险评分系统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选择病例的有效性。方法将以"非ST段抬高ACS"入院的1298例患者在入院后24h内,根据TIMI危险评分系统,分为TIMI0~2分组(534例)、TIMI3~4分组(632例)、TIMI5~7分组(132例)。观察2周有无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发生。结果随着TIMI危险评分的增加,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心脏性死亡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分别为TIMI0~2分组1.7%和0.6%;TIMI3~4分组6.2%和2.8%;TIMI5~7分组12.9%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MI危险评分能准确、量化地评估非ST段抬高ACS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临床及治疗情况,并探讨危险分层与院内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 SUNDAY(The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elay of AngioplastY Registry)研究,SUNDAY研究回顾性注册登记了 2000 年1月至2002年12月3年间首次因 UA/NSTEMI住院的患者,记录了患者临床、血清学及药物治疗情况,根据2002年ACC/AHA的UA/NSTEMI指南进行危险分层,同时还记录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2级复合终点事件为死亡或MI。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共1013 例,男 713 例,女 300 例,平均年龄(61.6±10.4)岁,UA患者956例(94.4%),NSTEMI患者57例(5.6%)。高危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男性的比例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在高危组中,50.7%的患者应用了低分子肝素,明显高于中危(32.4%, P<0.01)和低危组(26.2%,P<0.01)。高危组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危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比例(98.1%)高于中危组(91.4%,P<0.01)和高危组(79.8%,P<0.01)。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低、中、高危三组分别为 0%、1.0%、1.5%;2 级复合终点事件3组分别为1.9%、3.8%、2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即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S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ACS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尽管近年来,ACS治疗方法和策略已使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NSTE)心肌梗死(MI)构成了不断增长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亚组人群,寻求诊断和处理这些患者的最佳方法,继续评价导管介入和药物干预已受到很大关注[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探讨应用替罗非班后主要不良反应(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本组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2),观察组持续应用替罗非班72h,对照组除不给予替罗非班外,其他药物与观察组相同。观察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和主要不良反应(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心绞痛发作最长一次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也有较多改善趋势;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可以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治疗剂量无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的发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疗法 (TIMI)危险评分在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收入住院且随访资料齐全的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 2 4 8例 ,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检查及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按TIMI危险评分的 7个变量进行计分 ,将患者分成不同的危险层次。分析患者危险评分值对住院期与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复合心血管事件 (共 4 1例 )的发生随评分增加而呈进行性增高。对比分析TIMI危险评分与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性 ,显示 4 1例复合心血管事件中cTnI阳性组占 38例 ,cTnI阳性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随TIMI危险评分值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TIMI危险评分用于无ST段抬高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操作方便、实用、有效 ,且较单用cTnI检测或许更能显示出对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量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发病早期和 1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D 二聚体、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0例AMI、45例UAP患者发病 2 4h和 1周时血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并与 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和UAP患者于发病 2 4h和 1周时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AMI组中 ,溶栓再通者与未溶栓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AMI溶栓组中再通后与再通前相比 ,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AMI、UAP组于发病 2 4h及 1周时sICAM 1与s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 ,PF4 与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结论 AMI、UAP从发病早期至 1周sICAM 1、sVCAM 1持续升高 ,以AMI更为明显 ,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STE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溶栓组和GSH组(溶栓+GSH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cTnT、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1个月后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测定LVEDd、LVESd和LVEF。结果:(1)治疗后两组CK-MB,cT-nT、SOD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但与常规溶栓组比较,GSH组血浆CK-MB,cTnT水平较低,SOD水平更高(P均〈0.05);(2)与常规溶栓组比较,GSH组LVEDd[(55.01±3.56)mm比(51.58±2.97)mm]、LVESd[(47.34±4.83)mm比(42.95±4.58)mm]明显减小,LVEF明显增大[(54.76±4.73)%比(61.21±6.38)%],P均〈0.05;3、GSH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22.5%比35.0%)、再发心肌梗死率(5.0%比22.5%)、严重心律失常(17.5%比37.5%)发生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rPA溶栓联合GSH治疗急性STEMI,能减少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改善心室重构,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总被引:178,自引:0,他引:178  
近年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重要进展。为了更好的总结这些经验,合理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有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UA和N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相信它对提高我国UA和NSTEMI综合防治水平、推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进程均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系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重要组成成份 ,常常由于恶性、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减少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两者属病因和临床表现相似 ,但严重程度不同的 2个疾病。其主要区别有赖于急性缺血是否严重到足够量的心肌损害 ,以至于能够检测到心肌损害的心脏标记物。倘反映心肌损害的心肌标物浓度在正常范围 ,则可将ACS病人诊断为UA ;而当标记物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则可诊断为NSTEMI。其ECG表现呈高度复杂性、多变性。1 伴随症状的隐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钠肽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脑钠肽对左主干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41例UA/NSTEMI按脑钠肽(BNP)水平分为4个百分位数组,BNP≤P25(78.0 ng/L)组、P26~P50(78.1~26.5 ng/L)组、P51~P75(265.1~368.0 ng/L)组和8>P75(368.0 ng/L)组.对各组间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百分率进行X2检验,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分析BNP预测左主干狭窄的临床意义.结果:>P75组冠脉3支病变比率显著高于≤P25组、P26~P50组和P51~P75组,而单支冠脉病变比率显著低于上述3组;Gensini积分随着4组的BNP水平升高亦增高,且>P75组显著高于≤P25组和P26~P50组.ROC分析示BNP用于判断左主干狭窄有显著意义(P<0.01),BNP水平越高则左主干狭窄的可能性越大;BNP水平为310 ng/L时,其预测左主干狭窄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0.5%.结论:在UA/NSTEMl患者中BNP水平越高,其冠脉病变程度越重,BNP可作为预测UA/NSETEMI患者左主干狭窄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认识逐步深入,临床治疗不断更新,尤其是有关新型的抗栓药物,以及有创性方案和保守方案之间的比较研究,使临床疗效有进一步提高.2007年4月、6月和8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相继发布或更新了相关的诊疗指南.现以中国指南为基础,试将三指南的治疗要点作一简要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U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NT-proBNP对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因胸痛住院治疗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74例,按NT-proBNP水平分为4个百分位数组,BNP≤P25(490 fmol/L)组、P25~P50(490~756 fmol/L)组、P51~P75(756~1 014 fmol/L)组和>P75(>1 014 fmol/L)组。分析各组间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差异,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分析NT-proBNP预测三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价值。结果:>P75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狭窄比率显著高于≤P25组、P26~P50组和P51~P75组,而单支病变比率显著低于上述3组;Gensini积分随着4组的NT-proBNP水平升高亦增高,且>P75组显著高于≤P25组和P26~50组。ROC分析示NT-proBNP用于判断三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T-proBNP水平越高则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可能性越大;NT-proBNP水平为780 fmol/L时,其预测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为71.6%,特异度为68.7%。结论:在UA/USTEMI患者中NT-proBNP水平越高,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NT-proBNP可作为预测UA/NSETEMI患者3支病变或(和)左主干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脑钠素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0例(心肌梗死组),选择同期入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对照组)。心肌梗死组患者1年失访9例,其余71例患者又根据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25例)和无不良事件组(4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1、2、3及5天检测脑钠素。比较不同Killip分级脑钠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1年,观察不良心脏事件,主要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Killip 1、2、3、4级患者脑钠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Killip 1级与2级患者之间脑钠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Killip各级患者之间脑钠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脑钠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患者脑钠素水平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不良事件组患者脑钠素水平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钠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飞燕  杨波  陈曼华 《心脏杂志》2008,20(3):337-340
目的研究国产替罗非班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UA及NSTEMI患者的治疗,试验组30例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前半小时以0.1μg/(kg·min)剂量静脉输入,再以减半剂量连续输入48h),对照组30例未应用替罗非班,其余治疗两组一致。结果试验组疗效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替罗非班对于UA及NSTEMI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PAP)对初发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进展的影响。方法:280例初发ST段抬高 AMI患者,发病后24h内进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并作 QRS记分。根据有无PAP,患者被分为 PAP (102例)和非PAP组(178例)。根据发病至造影时间患者被分为:早期组(<2h,60例)、中期组(2-6h,150例)和晚期组(6-24h,70例)。结果:伴有PAP患者较无PAP患者 QRS记分显著降低[(2.4±2.4)分比(3.2±3.0)分],PAP组高 QRS记分比例亦显著低于非 PAP组(8.0%比18.4%),P 均<0.05。早期组,PAP与非PAP患者之间 QRS记分无显著差异[(2.0±1.8)分比(2.6±2.8)分,P=0.35];中期组,PAP患者QRS记分显著低于非PAP组[(2.0±2.1)分比(3.0±3.0)分,P=0.03];晚期组,PAP和非 PAP患者 QRS记分较中期组显著上升,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4.1±3.3)分比(5.5±2.9)分,P=0.13];非PAP组患者 QRS记分随着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延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扩大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8.
肺炎衣原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的关系。方法 UAP、稳定性心绞痛 (SAP)各 3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0名。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滴度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及其抑制物 1(PAI 1)活性。结果  (1)UAP组TNFα、CRP和PAI 1较SAP组和对照组升高 ;(2 ) 3组肺炎衣原体 IgG阳性率分别为 83.3%、6 0 %和 35 %,UAP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IgM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IgG阳性组TNFα、CRP、PAI 1及TG、TC、LDL C均显著高于阴性组 ,tPA低于阴性组。IgM阳性组和阴性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UAP发生有关 ,其参与UAP的机制可能是 :肺炎衣原体感染诱导TNFα和CRP产生 ,促进PAI 1活性表达、降低tPA活性 ,并干扰血浆脂质代谢 ,从而促进UAP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治疗的老年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分析. 方法 选择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162例,按替罗非班使用时间分常规早期治疗组(82例)和延期选择性治疗组(80例),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PCI术前、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30 d复合心血管事件等观察指标的影响. 结果 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共65例(40.1%),其中早期治疗组27例(32.9%),延期治疗组38例(47.5%),早期治疗组PCI术前TMPG分级0~1级发生率低于延期治疗组(x2=3.58,P<0.05);两组PCI术前TIMI 0~1级血流[22例(26.8%)和20例(25.0%)]、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80例(97.6%)和77例(96.3%)]及术前、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分别为(34.2±11.8)帧和(34.9±12.7)帧、(23.1±4.6)帧和(22.6±3.8)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7、0.23、0.49;t值分别为0.13、0.57,均P>0.05);30 d复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1、0.004,均P>0.05). 结论 替罗非班早期治疗老年高危ACS患者能改善PCI术前心肌微循环,提高组织水平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20急救转运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时间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STEMI患者60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120转运组36例和自行入院组24例,观察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B达标率(D-to-B90min)、平均住院天数、PCI术后1周及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与自行入院组比较,120转运组D-to-B和首诊FMC-to-B时间显著缩短[90 min vs 115 min,P=0.002;(95±50)min vs(139±73)min,P=0.046],D-to-B达标率更高(61.1%vs 29.2%,P=0.015)。120转运组术后6个月LVEF显著高于自行入院组。结论 120急救转运系统可显著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延迟,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