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 MRI采用不同b值DWI扫描,不同ADC值测量方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病灶ADC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对90例经核芯针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且临床进行NAC的患者在化疗前、后行乳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DWI及VIBRAN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低值法和手绘法分别对不同b值(b=600、1000 s/mm2)时,化疗前、后病灶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术后不同MP分级病灶的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组织学显著反应(MHR)为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NAC后病灶ADC值预测MHR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低值法和手绘法测得NAC后MHR组病变ADC值均高于NMHR组(P均<0.05)。当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乳腺癌NAC后,低值法、手绘法所得化疗后病灶ADC值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1.52×10-3 mm2/s、1.58×10-3 mm2/s和1.17×10-3 mm2/s、1.27×10-3 mm2/s;最佳临界点下,两种b值预测术后MP分级的敏感度均为88.90%,特异度b=600 s/mm2(低值法:75.551%;手绘法75.51%)时略优于b=1000 s/mm2(低值法:65.42%;手缓法:71.24%)。结论 对于乳腺癌NAC后病灶,采用不同b值和不同ADC测量方法,所得病灶ADC值均可较好地预测术后疗效MP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磁共振DWI探讨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ADC值的变化特点,定量评价DWI在鉴别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炎症和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3例MRI显示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减低的初诊患者,根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炎组(50例)和前列腺癌组(53例),测定T2低信号区的平均ADC值和最低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炎组平均ADC值为(1.33±0.20)×10-3 mm2/s,前列腺癌组平均ADC值为(0.86±0.1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前列腺炎组最低ADC值为(1.22±0.19)×10-3 mm2/s,前列腺癌组最低ADC值为(0.68±0.15)×10-3 mm2/s(t=16.45,P<0.05)。结论 应用DWI定量评价和鉴别外周带T2低信号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DWI诊断小儿幕下脑肿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幕下脑肿瘤的价值。方法 58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下脑肿瘤患儿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和DWI扫描,并测量实质病变的ADC值。结果 髓母细胞瘤25例,ADC均值(6.73±1.55)×10-4 mm2/s;星形细胞瘤(Ⅰ~Ⅱ级)24例,ADC均值(14.80±2.61)×10-4 mm2/s;室管膜瘤8例,ADC均值(11.08±1.60)×10-4 mm2/s;少突胶质瘤1例,ADC均值(15.10±2.73)×10-4 mm2/s。对前三种肿瘤实质部分ADC值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t检验,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及ADC值可评估小儿幕下脑肿瘤实质病变,是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后颅窝肿瘤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对鉴别诊断髓母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评估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81例,术前均采用具备双边、四通道乳腺线圈的3.0T MR行DWI,分析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组织学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中,共检出101个恶性病灶,DWI检测到恶性病灶99个,检出率为98.02%(99/101)。肿瘤Ⅰ、Ⅱ、Ⅲ级的ADC值分别为(1.12±0.19)×10-3 mm2/s、(1.02±0.16)×10-3 mm2/s、(0.89±0.15)×10-3 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78,P<0.001)。ADC值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r=-0.450,P<0.01)。结论 ADC值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评估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可有效地定量区分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方法 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宫颈癌患者及21名正常健康女性行常规MR及DWI,比较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的ADC值。结果 正常宫颈DWI表现为内、中、外带三层结构,平均ADC值分别为(1.41±0.26)×10-3 mm2/s、(1.38±0.32)×10-3 mm2/s、(1.40±0.16)×10-3 mm2/s;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为(1.45±0.27)×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为(1.05±0.14)×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宫颈各层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P<0.05),宫颈内、中、外带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腔分泌物,但无法有效区分正常宫颈三层结构及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DWI监测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后动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建立兔肌肉VX2肿瘤模型(共30个肿瘤)。分别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CA-4-P,20 mg/kg体质量)前及治疗后1、4、8、12天进行常规、增强MRI及DWI,比较相邻时间点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动态变化,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前(MR基线扫描),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周边及肌肉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3±0.16)×10-3 mm2/s、(1.30±0.23)×10-3 mm2/s、(1.19±0.31)×10-3 mm2/s及(1.66±0.13)×10-3 mm2/s;镜下见肿瘤细胞生长旺盛。治疗后1天,肿瘤中心ADC值较MR基线扫描减低(P<0.05);镜下见肿瘤细胞肿胀,排列松散,靠近肿瘤中心处可见肿瘤细胞破裂、核固缩。治疗后4天,肿瘤整体、肿瘤中心及周边ADC值较治疗后1天增高(P均<0.05);镜下可见大范围肿瘤坏死。治疗后8天,肿瘤中心ADC值较治疗后4天增高(P<0.05);镜下见肿瘤中心坏死更加彻底。治疗后12天,肿瘤整体及肿瘤周边ADC值较治疗后8天减低(P均<0.05);镜下可见肿瘤周边新生的肿瘤组织。结论 DWI能准确反映兔肌肉VX2肿瘤模型CA-4-P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动态变化,可作为理想的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7.
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预测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WI中ADC值预测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并于我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65例,于治疗前行MRI及DWI,测量肿瘤平均、最高及最低ADC值,于治疗中(放疗剂量达50 Gy)、治疗末再次行MRI,计算肿瘤消退率。分析治疗前肿瘤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末完全缓解(CR)患者及非CR患者治疗前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治疗前ADC值预测疗效的效能。结果 治疗前肿瘤平均ADC值、最高ADC值与治疗中消退率呈负相关(r=-0.463、-0.552,P均<0.001)、与治疗末消退率呈负相关(r=-0.504、-0.481,P均<0.001);CR患者及非CR患者治疗前平均ADC值分别为(0.98±0.12)×10-3 mm2/s及(1.14±0.13)×10-3 mm2/s,最高ADC值分别为(1.16±0.21)×10-3 mm2/s及(1.42±0.23)×10-3 mm2/s,CR与非CR患者治疗前平均及最高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以肿瘤治疗前平均ADC值1.09×10-3 mm2/s为界值,其预测同步放化疗后CR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5%、76.0%及80.0%,曲线下面积为0.816。结论 治疗前肿瘤平均及最高ADC值可预测鼻咽癌放化疗疗效,有望为个体化治疗鼻咽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评估淋巴瘤化疗早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完整规范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行WB-DWI;与常规临床影像学检查对比,评价WB-DWI在化疗前显示淋巴瘤浸润病灶的能力,并测量各阶段病灶的ADC值,对化疗各阶段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影像学检查共检出63处病灶,在WB-DWI 上均得到清晰显示,符合率为100%。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0.85±0.41)×10-3 mm2/s、(1.15±0.51)×10-3 mm2/s、(1.58±0.59)×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WB-DWI不仅能测量病灶形态学改变,还能结合ADC值变化对疗效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 DWI的ADC值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4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常规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明确病变实性部分;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S SE-EPI)DWI扫描(b值取0、500 s/mm2),测量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比较其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评价筛检效能。结果 40个结节中,甲状腺恶性结节15个,平均ADC值为(1.22±0.27)×10-3 mm2/s,95%可信区间(1.07~1.37)×10-3 mm2/s;良性结节25个,平均ADC值为(2.20±0.40)×10-3 mm2/s,95%可信区间(2.04~2.37)×10-3 mm2/s。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诊断阈值1.49×10-3 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5.00%。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DC值显著不同,MR DWI可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WI鉴别诊断实质性肝脏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肝腺瘤、14例肝局灶性增生(FNH)及3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5例肝癌和7例转移瘤)的DWI定量分析结果,比较肝脏FNH和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ADC值的差异。 结果 7例肝腺瘤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05±0.28)×10-3 mm2/s,14例FNH 18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13±0.46)×10-3 mm2/s,32例肝脏恶性肿瘤49个病灶的平均ADC值为(0.96±0.29)×10-3 mm2/s(b=800 s/mm2)。FNH、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ADC值对实质性肝脏良性肿瘤(FNH和肝腺瘤)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无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DWI单指数模型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 o t i o n,I V I M)模型相关参数的比较,探讨二者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接受NAC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将其分为有效组(19例)与无效组(1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NAC前、第二疗程末及第四疗程末MR影像学资料并获得DWI单指数模型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VIM参数单纯弥散系数(Ds)、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f)和灌注分数(f)。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NAC前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ROC曲线对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第二、四疗程末与NAC前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AC前有效组ADC值、Ds值显著高于无效组;ADC值、Ds值在NAC前预测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未见明显差异;NAC第二疗程末ADC值、第二、四疗程末Ds值较NAC前显著升高;第四疗程末f值较NAC前降低。结论 ADC值和Ds值有助于治疗前预测NAC疗效,且其诊断效能相当,在NAC治疗过程中,ADC、Ds及f值对判断NAC疗效有一定的作用,单指数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方艳  姜原  秦乃姗 《上海医学影像》2013,(2):132-134,13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腺体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选取已确诊为乳腺癌并行NAC者16例,收集其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MRI图像,分别测量健侧乳腺乳晕后方实质(正常纤维腺体)的ADC值。对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1.56±0.35)×10-3mm2/s、(1.64±0.35)×10-3mm2/s和(1.75±0.33)×10-3mm2/s;其中NAC前与NAC第4个周期后、NAC第2个周期后与NAC第4个周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腺体的ADC值与化疗进展周期数具有线性关系。结论乳腺癌NAC可使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升高,而这种效应可能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多而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3.0TMR功能成像各项指标变化特点,为NAC的疗效评价与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27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且接受NAC的患者行NAC前、后乳腺3.0TMRI扫描。对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等多指标定量分析。化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病检结果。结果病灶ADC值有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TIC渐趋平缓,可由流出型到平台型或上升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C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EER、Tmax、Emax)的变化有效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EER、Tmax、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结合动态增强TIC与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与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为乳腺癌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 DWI早期ADC值变化对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及预测肿瘤病理反应性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别在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测量肿瘤最小ADC值,按照病理反应性分级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组)。对两组化疗前后ADC值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化疗后ADC值变化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评估病理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MHR组51例,NMHR组52例。两组患者化疗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组化疗2个、4个周期后ADC值、ADC值变化率均高于NMHR组(P<0.05);化疗前后两组患者3次MRI测得最小ADC值均呈上升趋势,MHR组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HR组化疗4个周期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01);2个、4个周期化疗后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P<0.01)、0.80(P<0.001),ADC值变化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P<0.05)、0.72(P<0.001)。结论 化疗前ADC值不能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性;化疗2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可早期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病理反应性分级,以4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的评估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并手术的患者51例,分别于化疗前及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 评估其化疗前后超声造影指标的变化。结果 超声造影可有效反应肿瘤的化疗效果。化疗前无效组中出现灌注缺损区和放射状血管的概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同无效组相比,有效组多表现为峰值强度低,达峰时间长,区域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较低(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及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价值。方法52例乳腺癌患者58个肿瘤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应用高频超声对肿瘤的大小和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其中16例患者(16个肿瘤)于化疗第二周期结束后增加了一次超声检查。所有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测量乳腺癌原发灶各径线均明显缩小,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1)。术前超声测量的残余癌最大直径与病理测残余癌最大直径显著相关(r=0.894,P<0.01)。超声评估原发肿瘤缓解的总有效率为79.31%(46/58),其中3例(5.17%)达病理完全缓解;超声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6.67%(8/30),病理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0%(6/30)。12例患者根据化疗早期的超声检查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避免了无效化疗。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方便、准确,化疗早期的超声监测有助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测定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病灶血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NAC),收集患者的病理学和MRI检查资料,MRI测量并比较患者NAC前后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肿瘤直径、ADC值和病灶TIC变化。应用诊断试验法检测MRI与病理学评价NAC疗效的一致性,以病理学Miller-Payne(M-P)分级作为评价的金标准。结果:56例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内癌的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均明显降低,非特殊类型浸润癌患者的Ktrans、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也明显降低(P<0.05);高组织学分级(Ⅲ级)者的Ktrans、Kep相比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者均明显升高(P<0.05),Luminal型患者的Ktrans、Kep相比三阴型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过表达型患者均明显降低,三阴型患者的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Ve)相比Luminal型、HER-2型患者均明显降低(P<0.05)。4个周期NAC治疗后病理反应性5级(pCR)11例(19.64%),DCEMRI诊断完全缓解(CR)共计10例,其中9例均达到病理反应性5级,1例为病理反应性4级。DCE-MRI诊断乳腺癌NAC后肿瘤残余情况的敏感度为100.0%(9/9),特异度为97.87%(46/47),阳性预测值为90.0%(9/10),阴性预测值为100.0%(46/46),准确度为98.21%(55/56)。NAC治疗前后患者的Ktrans、Kep、Ve、ADC值和病灶血流TIC类型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之间的DCE-MRI技术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相关的部分量化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NAC前后病灶的定量参数、TIC类型和ADC值变化情况有助于准确判定患者的化疗疗效,MRI在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首次化疗时间开始于手术前和开始于手术后对乳腺癌患者所造成的心理痛苦是否不同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9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首次化疗的21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新辅助化疗组(首次化疗始于术前)67例,术后化疗组(首次化疗始于术后)149例。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MSM)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2.13±2.52)低于术后化疗组(2.88±2.67);术后化疗组中重度心理痛苦患者占比也高于新辅助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新辅助化疗组与术后化疗组患者心理痛苦相关问题居前三的分别是经济问题、紧张、担忧与无时间精力做家务、无时间精力照顾孩子/老人、紧张。结论 化疗会引起乳腺癌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首次化疗时间在手术后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更高,引起心理痛苦的主要问题也有所不同,提示宜早期开展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及定量动态增强MR,通过提供肿瘤内部的血供、生理及生化代谢信息,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评价疗效,协助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磁共振功能成像的联合应用可适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