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骶尾部疼痛患者摄骶尾骨正侧位DR片,后行螺旋CT骶尾部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骶尾骨正侧位DR片均不能发现明显的病变;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后,5例发现明确的骨折征象,1例确诊为发育异常,1例确诊为尾部囊肿。结论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全面、立体地显示骶尾骨及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骶尾部疾病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6例病灶均为单发,最长径平均为15 cm;4例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4例病灶与周围肠管分界清晰,2例病灶侵犯局部小肠,肿块内可见气体影。CT平扫4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2例病灶呈混杂密度,其中1例病灶内有气-液平面,1例病灶内有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内见散在小斑片状明显强化区,3例可见肠系膜血管分支进入肿块。所有病灶均无钙化,腹腔及后腹膜无肿大淋巴结、无腹腔积液。 结论 提高对CT征象的认识是正确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动脉期、实质期、肾盂期三期增强扫描,部分病人做MPR冠、矢状位后重建处理。结果 9例囊性肾癌,4例冠状位或矢状位后重建图像显示为非规则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弥漫弧形钙化2例,囊内平均CT值15~20 HU,本组最高达35 HU,高于单纯囊肿。典型征象包括,囊壁局限不连续,中断,向局部肾实质浸润。囊壁局限模糊,显示不清。囊壁局限增厚,突出壁结节,中等强化。结论 多层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MP)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EMP的CT、MRI及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灶特征。结果 4例接受CT检查,病灶均以等密度为主,1例邻近骨质破坏,但无明显骨质硬化改变。7例接受MR检查,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病灶内或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细小血管影,5例增强MRI病灶内可见强化更为显著的间隔。9例接受18F-FDG PET-CT扫描,7例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2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伴结节状,均伴团块状中-重度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8.43±3.33。结论 CT、MRI及18F-FDG PET/CT在诊断EMP、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头颈部Kimura病的CT和MR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20例,分析其累及部位、边界、大小、数量、CT密度、MR信号特征。结果 20例患者中,19例为多发病变,累及腮腺11例,累及颌下区6例,颊部2例、硬腭1例,上臂2例,腋窝1例,1例单独累及下颈部淋巴结,8例伴有耳前耳后皮下结节,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8例腮腺区淋巴结肿大。肿物最大径平均(3.09±1.08)cm,19例边界不清,1例边界清楚。CT平扫等密度16例,略低密度4例,均未发现钙化。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6例,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等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MR扫描2例均表现为均匀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Kimura病CT和MR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均匀,有助于诊断Kimura病。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评估射频消融治疗肾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肾癌的疗效的价值。方法 分析37例患者共39个肾癌癌灶于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增强CT图像上肿瘤最大截面积及其CT值的变化。结果 RFA后1个月肿瘤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RFA后1年肿瘤区域最大截面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RFA后1个月和1年肿瘤最大截面的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相较平扫相上肿瘤区域CT值的增加量)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术后1年肿瘤CT值增强量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RFA后1个月和1年肿瘤最大截面的CT值增强量95%CI分别为(3.26~6.22)HU、(2.62~6.82)HU,两者上限均<10 HU。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作为射频消融治疗肾癌术后肿瘤区是否毁损完全的可靠的评价指标,完全毁损的标准为术后肿瘤区域CT值增强量<10 HU。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提高肺内结节的穿刺成功率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50例因肺内结节拟接受穿刺活检患者分为两组:MPR重建图像参照组与轴位图像参照组。在穿刺定位过程中对MPR重建图像参照组患者的容积数据进行轴、矢、冠三方位重建,指导穿刺进针轨迹;轴位图像参照组使用常规轴位图像定位。记录两组在术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MPR重建图像参照组25例患者成功取到活检组织。轴位图像参照组1例因肺大泡破裂导致穿刺失败,余24例均成功取到活检组织。MPR重建图像参照组在穿刺针过胸膜后调整进针方向平均1次,肺内轻微出血患者3例,少量气胸患者1例;轴位图像参照组在穿刺针过胸膜后调整进针方向平均3次,肺内轻微出血患者4例,少量气胸患者6例。 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重建功能的使用有助于术者在穿刺活检术中准确把握进针方向,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接受CT平扫,其中7例接受增强CT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IMT均为单发,发生于上颌骨、颌面部软组织、上颌窦及颈部软组织各2例,下颌骨、眼眶、颧骨及腮腺各1例,肿瘤体积1.0 cm×1.0 cm×1.0 cm~5.0 cm×3.8 cm×4.8 cm。CT平扫7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CT值30~85 HU,增强扫描6例轻至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6例可见骨质被吸收破坏,呈压迫性或膨胀性溶骨改变,周围无硬化边和骨膜反应。MRI示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增强后3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清晰显示IMT部位、大小及周围改变,但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表现,特别是双期增强特征性改变。结果 1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显示12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伴有低密度区(囊变、坏死)。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12例呈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18例(18/19)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平均动脉期强化幅值为85.4 HU,静脉期强化幅值降低,平均为50.4 HU。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扫描征象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测肾细胞癌(RCC)假包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CC的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行中腹部16层CT或320层CT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行MPR;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SCT显示RCC假包膜的能力。结果 29例RCC经病理确诊存在假包膜。应用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26例可清晰显示假包膜,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21%(25/29),98.04%(50/51),96.15%(25/26)和92.59%(50/54);排泄期为显示RCC假包膜的最佳时相,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MRP显示RCC假包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结论 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地显示RCC的假包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人多层螺旋CT对(BAC)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BAC患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多方位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等重建图像,将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1例(BAC)患中CT表现为,孤立结节型4例,实变型5例,弥漫结节型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可获得病灶内部及与周围结构更多信息,重建后MPR图像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做出准确。7例minP可显示5-6级支气管,使病灶与周围支气管关系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BAC)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薄层CT多征象联合多平面重组(MPR)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4例接受胸部薄层CT扫描的TBTB患者并行MPR,观察病变直接与间接表现;比较轴位平扫CT(直接观察法)与其联合MPR(联合观察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直接观察法诊断TBTB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38.88%(201/517)、98.13%(1 789/1 823)、85.53%(201/235)、84.99%(1 789/2 105)及85.04%(1 990/2 340),联合观察法上述各项分别为91.10%(471/517)、98.85%(1 802/1 823)、95.54%(471/493)、97.51%(1 802/1 848)及97.14%(2 273/2 340);2种方法间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薄层CT多征象联合MPR可有效诊断TBTB。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分类与16层螺旋CT对良恶性卵巢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卵巢肿瘤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及16层螺旋CT检查,采用GI-RADS系统评价超声声像图表现,并检测其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诊断鉴别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检查对良恶性卵巢肿瘤的诊断鉴别价值。结果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91)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Kappa=0.487);超声GI-RADS系统、16层螺旋CT联合CEA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恶性预测值、良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高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经ROC曲线分析得,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诊断良恶性卵巢肿瘤的AUC大于16层螺旋CT联合CEA(P < 0.05)。结论超声GI-RADS系统联合CEA检测对良恶性卵巢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右膈下动脉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在右膈下动脉(RIPA)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患者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其中肝细胞癌12例,分别用A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MPR+容积再现(VR);C组:MPR+曲面重组(CPR) 3种不同后处理组合方式观察RIPA。结果:98例患者的RIPA均能显示,A组对于R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高于B组和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PR+MIP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RIPA,可以作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准确评估其参与肝细胞癌肝外供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附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PA及三维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64层SCTPA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回顾性分析其成像条件及薄层容积图像,MPR、MIP、SSD、VR等后处理方法对肺动脉及其栓子的显示情况,并观察肺动脉栓塞征象。结果25例SCTPA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需要;薄层容积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显示率为100%;MPR、MIP、SSD、CR等后处理法有助于多角度、多方位显示栓子。PE主要累及左右肺动脉等大分支,占90%,其中中央型栓塞18,周围型栓塞7例。栓塞直接征象为栓子形成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膈肌抬高和右心增大等。结论64层螺旋CT极大提高了SCTPA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最为快捷、安全、可靠的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多发性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共86个病灶)行CEUS检查,观察其造影增强模式.所有病灶均经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结果 43例患者中恶性22例,良性21例.恶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10例(10/22,45.45%);良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3例(3/21,1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中,恶性患者各病灶CEUS增强模式差异较大,而良性患者各病灶的增强模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 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为恶性,肿块较大,最大径均>5.0 cm,密度不均匀,部分有囊变坏死;11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最大径均<5.0 cm,多数密度均匀.2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的关系. 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排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监测兔肝VX2肿瘤生长中的价值.方法 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8只,根据接种天数随机分成7、10、15和21天四组.对每组模型在确定时间内行CT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对原始数据同时进行薄层重建后传输到GE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获得肝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记录肿瘤位置、强化特点,测量肿瘤大小.确定检查成功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取出肿瘤行病理检查.结果 在实验兔中均成功种植出结节性VX2肝癌模型.动态增强螺旋CT肝动脉期显示肿瘤早期呈结节状强化,肿瘤坏死不明显;随着时间延长,瘤体呈指数性生长,坏死区显著扩大,边缘呈环形强化;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肿瘤定位准确,可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等多方位定位并测量肿瘤生长情况.结论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从多方位监测肿瘤生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