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的药物治疗与处理直接关系病人的预后,固此,合理治疗对于改观预后、节省经济开支十分必要。下面所叙述的AMI早期的治疗措施主要采自美国心脏学院和美国心脏学会专题组对AMI早期治疗措施的评价报告(JACC 1990;116:249),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AMI后早期及以后抗皿栓治疗的目标包括:①预防深静睐血栓和肺栓塞;②预5方动脉栓塞;③减少早期复发、梗塞扩展或死亡;④避免再灌注成功后早期的再闭塞和死亡;⑤心梗晚期复发和死亡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是否得到真正的再灌注,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话题,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恢复情况和介入TMA血流恢复情况是临床最常用来判断心肌再灌注的手段,但溶栓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尚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早期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情况。结合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用于判断体表心电图ST段情况与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倪梅  张兴华 《山东医药》2004,44(4):53-55
目前,将急性心肌梗死(AMI)分为两大类,即ST段抬高AMI和非ST段抬高AMI,由于二者在病理上不同,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重点讨论ST段抬高AMI的药物治疗进展。ST段抬高AMI的定义是指患者具有AMI的临床症状,并且伴有ST段抬高在V1~V3导联≥0.2mV,或在其他导联≥0.1mV。  相似文献   

5.
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看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急性闭塞而引起的,而血管闭塞以后心肌坏死有一个从心外膜向心内膜进展的过程,通常需6h以上方发生全层透壁性坏死。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明,如果在该时间窗口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20世纪80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ST段变化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已被证实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很少注意到T波的变化。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8例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相关血管再通最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因其治疗方法简便、快捷、经济,目前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但静脉溶栓治疗后少数患者再次出现ST段抬高现象(心电图测量以ST段最高的导联为准),为探讨其机制及意义,现总结10例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纵观2006年,在循证心脏病学领域虽无堪称里程碑式的研究揭晓,但仍有许多热点问题值得关注。除了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以及始于下半年的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之争外,最值得瞩目的当为OAT研究结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约30%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未及时就诊而失去最佳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时机。在我国这一数值可能高达60%以上。理论上讲,对于错过早期再灌注时机的患者如能在亚急性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能有助于恢复冬眠的心肌、防止心室重构、稳定心肌电活动、为侧支循环提供血流,进而改善临床预后。但与此同时,患者可能将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与不良反应代价。因此这些患者是否应该接受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OAT研究却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经过4年的随访后,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一级终点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在再发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功能NYHA Ⅳ级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方面均优劣相当。  相似文献   

10.
已证实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联合积极的抗血小板和抗栓治疗可显降低中至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的死亡率,明显改善近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最近,几个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在选择的患中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可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金属裸支架的16.4%减少至7.8%。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鲜有报道。因此,我们应用Firebird支架(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旨在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某支冠状动脉突然闭塞,血流完全中断,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不能逆转的局部坏死,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我院今年收治急性心肌梗塞22例,开展溶栓治疗6例今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就诊的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7~83岁,其中>60岁者14例,<60岁8例;前壁心梗8例,下壁心梗5例,侧壁心梗2例,其他6例。结果:治愈者12例,改善8例,无效8例。1.2方法1.2.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是维持心…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含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早期(12h内)溶栓和介入治疗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益;然而,对于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是否采取及早介入治疗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的临床标准与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院对四年来收入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作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AMI溶栓治疗再通临床标准(参考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参考方案的灵敏度为70.2%,特异性67.7%,阳性预测值76.7%,阴性预测值60.0%,临床准确度69.2%。提示:参考方案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判定再通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表现形式。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UAP与NSTEMI治疗指南强调,应对UAP/NSTEMI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UAP/NSTEMI的药物治疗进展中,以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进展最快,本文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2 h,>2-4 h,>4-6 h,>6-12 h四组。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7%、78.0%、71.4%、63.2%。早期治疗(0-6 h)组血管再通率(77.9%)与延迟治疗(>6-12 h)组的63.2%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 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 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庆博  李宗清 《山东医药》2002,42(20):67-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其可分为两类 ,即 ST段抬高的 ACS(Q波心肌梗死 ) ;ST段不抬高的 ACS,包括ST段不提高的心肌梗死 (无 Q波心肌梗死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对 ACS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1  ST段抬高 ACS的治疗决策ST段抬高的 ACS即 Q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 AMI的关键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 (IRC…  相似文献   

19.
降纤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冠状动脉内血脉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溶栓、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AMI早期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用降纤酶(DFE)对34例AMI病人进行治疗,并以尿激酶十肝素作为对照。对DFE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如下:工材料和方法1.l病例选择选择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AMI病人68例,随机分为DFE组(34例),尿激酶组(34例)。DFE组无溶栓、抗凝禁忌症。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9~75,(平均604士12.2)岁,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5例,下壁心梗10例,例壁心梗3例,正后壁2例,下后壁《例,对…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80例(实验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80例(对照组)。实验组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造影结果进一步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一周后行PCI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LVEDV、LVESV和LVEF三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一周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LVEDV、LVESV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LVEDV、LVESV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复发再次住院率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和早期保守治疗均可改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显著,且降低了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