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后牙反[牙合]患者正畸扩弓矫治后牙弓宽度的稳定性。方法已经完成保持的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手术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20名(男性14名,女性6名),三维测量仪对治疗前、治疗后及保持后的研究模型进行尖牙间、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间宽度以及基骨和牙槽弓宽度的测量。统计方法为配对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Fishe rLSD法。结果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各段宽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颌除第一双尖牙外各段宽度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宽度的增加在尖牙和双尖牙区大于磨牙区。保持结束后牙弓各段宽度较治疗后均有减小,其中上颌尖牙间宽度减小1.34±0.82mm(P〈0.05)、第一双尖牙间宽度减小1.52±0.78mm(P〈0.05)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保持结束后上颌各段的牙弓宽度仍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系统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各段的宽度均显著增加;保持结束后上颌牙弓各段宽度虽有复发,但是大部分矫治结果能够保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 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 ;并对 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 6 0 .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 ,双尖牙区较易受累。 (2 )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 ,双侧后牙反者为 6 0 %。 (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 ,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 ,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 ,以双尖牙区为主 ;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4.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5.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6.
四圈扩弓簧矫治下颌牙弓狭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圈扩弓筑矫治器对下颌牙弓狭窄的扩弓效果,注意事项及适应症。方法:采用插入式下颌四圈扩弓簧矫治器,为下颌牙弓狭窄的患者进行扩弓,矫治器通过焊接在下颌第一磨牙带环舌侧的扁形插槽固.结果:扩弓后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2.0-4.0mm,第二双尖牙间牙弓宽度增加3.0-5.0mm,疗程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四圈扩弓筑矫治器对下颌后牙弓的扩弓是肯定有效的,是配合常规固定矫正技术扩弓的有效装置。  相似文献   

7.
快速扩弓和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快速扩弓(RPE)技术和Damon技术用于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Ⅰ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患者,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其中9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10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RPE组分别增加了2.9mm和1.3mm,而Damon组没有显著变化.上、下颌后牙区牙弓宽度2组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和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增加,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RPE组增加了5.3mm,显著大于Damon组的3.1mm;而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的增加量Damon组为4.5mm,显著大于RPE组的1.5mm(P<0.05).治疗后,上、下磨牙均有显著颊向倾斜(P<0.05),Damon组和RPE组无显著差异.但上、下前磨牙的颊向倾斜量Damon组显著大于RPE组(P<0.05).RPE组上颌基骨宽距增加了2.1mm.显著大于Damon组(0.6mm)(P<0.05).h、下切牙突角U1-NA和IMPA的变化,Damon组分别为9.2°和7.5°,RPE组无显著改变,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速扩弓和Damon技术都能有效地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中度牙列拥挤的目的.Damon技术主要以颊倾前磨牙和磨牙来增大后牙的牙弓宽度,同时伴有切牙唇向倾斜;快速扩弓能扩大上颌基骨和整个上颌牙弓宽度,并可维持前牙直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牙弓、基骨宽度的影响。方法 对18例恒牙早期牙列中度拥挤病例以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进行联合治疗,通过对矫治前后牙牙台石膏模型的测量比较,观察牙弓、基骨宽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牙弓、基骨的宽度比治疗前增加,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上颌快速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能使牙弓、基骨宽度快速增加,对牙列拥挤病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北部政和县儿童牙弓宽度生长发育的4年追踪测量,研究当地儿童5-12岁阶段牙弓宽度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为福建省北部儿童牙弓和腭弓生长发育的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选取福建省建瓯市政和县年龄在4.0-8.5岁之间的140名儿童,追踪测量4年,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模型制取。采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对其上下颌模型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乳尖牙间牙弓宽度在6-12岁阶段出现显著性增长;上颌第二乳磨牙间牙弓宽度在5-10岁阶段出现显著性增长;上颌第一恒磨牙间牙弓宽度在8-10岁阶段出现显著性增长。下颌乳尖牙间和下颌第二乳磨牙间牙弓宽度在5-8岁和10-12岁阶段出现显著性增长;下颌第一恒磨牙间牙弓宽度在8-10岁阶段出现显著性增长。结论:该地区儿童在5-12岁阶段牙弓宽度的生长发育变化存在一定规律。了解该规律会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0.
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AngleⅡ1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 ,测量上下颌的牙弓长度、尖牙间牙弓宽度、第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相应的基骨宽度 ,测量结果数据用SPSS 10 .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矫治后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明显增加 (P <0 .0 1) ,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明显减小 (P <0 .0 1)。下颌矫治后尖牙间牙弓宽度不变而基骨宽度增加 (P <0 .0 5) ,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不变而基骨宽度减小 (P <0 .0 1) ,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和基骨宽度均减小 (P <0 .0 1)。上下颌牙弓长度均减小 (P <0 .0 1)。结论 :牙弓越向远中移动 ,其牙弓宽度增大 ,越向近中移动 ,牙弓宽度减小 ,相应的基骨宽度也发生同样的变化。牙齿的转矩移动 ,会引起基骨宽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牙弓、牙槽骨、基骨的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6 — 2007年采用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结束的典型AngleⅠ类错牙合病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测量模型的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长度、宽度,对矫治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弓长度:总长度变短,牙弓前段变长(P < 0.05),中段变短(P < 0.05),后段变化不明显(P > 0.05)。(2)牙弓宽度:上下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变化(P > 0.05),第一、第二磨牙间变窄, (P < 0.05)。(3)牙槽弓及基骨弓长度及宽度:上下颌牙槽弓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上下颌基骨弓的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结论 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病例随牙齿移动的多少,矫治后其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形态均有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矫治上颌牙弓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10例成年患者行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不移动骨块),并手术截开腭中缝骨联结。以上颌快速扩弓装置(64146带环),每日打开螺旋4次,共1.0mm。其中2例行单侧扩大牙弓,矫正上颌单侧牙弓宽度不足。利用计算机图形数据分析系统对扩弓前后的后前位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上颌骨、上颌牙弓基骨、上颌后牙间的宽度)并通过上颌前部咬合片观察腭中缝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力扩弓正畸治疗唇腭裂患者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择32例恒牙晚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磁力扩弓和固定矫治。制取患者治疗前、后和保持2年后的数字化模型,拍摄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锥形束CT。对上颌各段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和牙根长度进行测量。结果:磁力扩弓后,上颌各段牙弓宽度以及上颌基骨宽度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增加最显著(P<0.01);保持2年后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扩弓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力扩弓和固定矫治相结合,可以较好地扩大唇腭裂患者的上颌牙弓宽度,获得尖窝交错咬合关系和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上颌快速扩大后上牙弓和腭盖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使用改良Hass型矫治器对 15例生长发育期需扩弓治疗的患者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 ,并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了测量分析 ,以观察在RME作用下上牙弓及腭盖高度的变化。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15例 10$C 15岁患者 ,上颌基骨发育基本正常 ,前牙拥挤 4mm 6mm以内 ,上牙弓狭窄 ,腭盖高拱 ,单侧或双侧磨牙反。所有患者均经改良Hass型矫治器扩弓矫治。平均治疗时间为 6个月。每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上下颌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测量包括 1)上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 ;2 )上牙弓长度以及从一侧的第一磨牙至另一侧的第一磨牙的各个牙近远中径长度的测量。 3)腭盖高度。测量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分析。结果和讨论 :测量结果表明 ,15例患者扩大牙弓后 ,牙弓宽度均有增加 ,但增加在牙弓各段并不一致。第一磨牙区增宽最多 ,平均为 4 .5 4 ,其次为第一前磨牙区 ,平均为 3.76 ,尖牙区增宽最小。这是因为上颌6  6 和4  4 作为支抗牙在快速装置的作用下发生 ,较 3  3更多的颊侧倾斜移动 ;而 6  6的增宽值又大于 4  4 ,说明作用于后牙的矫形力最大 ;牙弓长度的增长是RME的特征之一。本研究中牙弓长度的增长为 4 .2 4mm ;腭盖高度的变化有 10例病例呈减小趋势 ,有 5例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合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上下颌第一磨牙区基骨及牙弓宽度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样本各30例。测量CBCT数据中上颌骨颧弓点和下颌第一磨牙阻抗中心对应的颊侧骨皮质点间的距离作为基骨宽度;测量模型上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作为牙弓宽度。使用SPSS 22.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上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3.96±3.78mm)小于I类组(65.67±2.76mm);下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2.26±3.12mm)大于I类组(60.29±3.15mm);基骨宽度差为Ⅲ类组(2.31±2.41mm)小于I类组(5.38±1.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与I类组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患者存在上下颌基骨横向发育不调及上下颌磨牙的颊舌向代偿。  相似文献   

16.
年轻成人上颌快速扩弓(YA-RME)对牙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年轻成人上颌快速扩弓后患者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以16例年轻成人上颌快速扩弓患者为观察组,32例替牙期上颌快速扩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扩弓前(T1期)扩弓后(T2期)患者牙颌结构的变化,测量项目包括上颌牙弓宽度、上颌第一恒磨牙(牙合)平面交角、临床牙冠高度、腭穹隆角、腭龈缘水平宽度、腭中部宽度、腭顶宽度差以及下颌平面角和下面高。t检验,α为0.05。结果①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6-6牙弓宽度增加4.2+2.7mm,对照组增加5.4+2.3mm,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②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上颌第一恒磨牙(牙合)平面交角减小6.4+11.3°,对照组减小0.6+5.6°,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③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腭穹隆角增加8.1+ 6.9°,对照组增加1.6+7.8°,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④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腭顶宽度差为0.8+1.2mm,对照组为3.0+1.7mm,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⑤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临床牙冠高度增加0.6+0.4mm,对照组增加0.2 +0.4mm,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⑥上颌快速扩弓后观察组下颌平面角增加0.9+1.8°,对照组增加1.4+2.5°,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年轻成人上颌快速扩弓可以有效地扩大上颌牙弓宽度,扩弓主要依靠牙齿及牙槽骨的颊向倾斜扩展,但是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牙龈退缩和下颌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7.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牙弓宽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关系及牙弓形态特征.方法唇腭裂组为23名第二恒磨牙已萌出的已经完成唇腭裂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均为男性;选择23名年龄与唇腭裂组患者相匹配的第二恒磨牙均已萌出的正常(牙合)人作为对照组;制作牙(牙合)模型、记录颌间关系、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各部位宽度并计算牙弓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间宽度比,统计分析为两样本T检验.结果 (1)52.1%(12人)的患者存在后牙段的反(牙合),另外13.2%(3人)的患者宽度的不调累及双尖牙段及以前的牙弓.(2)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除第二磨牙外各段间牙弓宽度,均小于正常(牙合)人,差异有显著性;(3)上颌牙弓除第一磨牙远中尖外,其余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的宽度比均显著减小,差异显著.(4)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下颌牙弓各段宽度正常.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修复后上颌牙弓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牙弓缩窄明显并以尖牙双尖牙区显著,后牙反(牙合)发生率较高;上颌牙弓从后向前渐进缩窄,牙弓呈尖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矫治器对牙弓前后向垂直向关系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但对于牙弓宽度的变化还不够重视。临床研究认为Frankel矫治器有可能使上颌和下颌牙弓宽度及根尖区基骨弓扩大。且上颌扩宽的趋势较下颌大,但也有研究认为不能使尖牙间宽度增加。尚无学者对应用改良Andresen和Bionator矫治器治疗后的侧方  相似文献   

20.
王莉  王震东 《口腔医学》2013,(10):690-693
目的比较扩弓辅弓和改良横腭杆扩大上颌牙弓的效果。方法分别应用扩弓辅弓与改良横腭杆对35例患者上颌牙弓进行扩弓,比较2组矫治前后的牙弓宽度改变。结果使用扩弓辅弓的病例第一前磨牙扩弓宽度变化不明显,增加2 mm左右,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磨牙宽度均有明显扩大,增加4 mm左右;使用改良横腭杆的病例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增加4 mm左右。结论上颌牙弓轻中度狭窄的病例采用扩弓辅弓和改良横腭杆扩弓均有较好的扩弓效果,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