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目前广州市在校大学生对于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暨南大学在校的1037名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对自杀的态度.结果 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专业、母亲的学历、佛教信仰、生源、年级被分别引入不同的自杀态度分量表.女生比男生更加明确、理性、客观地看待自杀行为.非医学专业对自杀行为的歧视成分更多,而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预防(Beta=0.237)并且可以自我控制的行为(Beta=0.124),认为自杀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eta=-0.123).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越消极.具有佛教信仰的大学生对自杀持相对宽容、同情的态度.结论 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相对明确.  相似文献   

2.
自杀态度是个体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1].也有学者把自杀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2].有研究表明,自杀率的高低与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密切相关[3].石文娟等[4]研究发现,对自杀行为持赞成、理解态度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度是持反对态度者的8.28倍.研究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及心理因素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于在大学生中进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内外向性格调查表、自评抑郁量表、自编调查表对赤峰学院体育系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杀总体(F)上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自杀者的态度(F2)上,有自杀意念者和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安乐死的态度(F4),有自杀意念者持支持态度,而无自杀意念者持矛盾或中立态度.[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杀态度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专学生的自杀态度与自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年级和性别的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对不同的自杀态度的认识对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的影响.方法:以某市两所中专学校共2032名中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况调查.自杀行为的定义与问卷设计与美国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相同.结果:不同民族、性别和年级的中专生对自杀态度有所不同;中专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影响自杀行为的发生.结论:加强中专生对自杀的认识有助预防中专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自杀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某医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应用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自杀总的态度、自杀者的自杀行为、自杀者及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而对自杀者家属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父母教养方式、性别、未来期待高低、目前专业的满意度、爱情情况、休闲时间、学习成绩、抑郁程度、生源地、消极作用的事情、积极作用的事情等自变量被引入不同的回归方程,但其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均较小。[结论]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自杀总体上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影响医学硕士研究生自杀态度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在大学生人群中,自杀已成为非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自杀态度是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有研究认为,一定群体自杀率的高低与该群体对自杀的态度有密切关系,自杀态度可对自杀行为产生促发或抑制作用[2].笔者于2012年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读高职护生的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旨在为保护该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理工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自杀态度,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理工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自杀态度问卷(SAQ)。结果自杀态度在不同年级的学生间存在差异,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者占多数,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认同态度占多数。结论自杀态度各指标均提示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自杀行为认同度下,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整群抽样抽取的31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分析。结果自杀行为的认同度对调节快乐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4)=4.08,P0.05],性别对调节快乐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4)=6.34,P0.05],自杀行为的认同度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4)=0.09,P0.05],;自杀行为的认同度对调节自卑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4)=0.67,P0.05],性别对调节自卑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4)=13.01,P0.01]。自杀行为的认同度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4)=0.55,P0.05],对自杀认同度越低,调节快乐的自我效能感越强(M=4.34,SD=0.39)。调节快乐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自卑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结论不同自杀认同度下,大学生调节快乐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编就业压力问卷对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70名(72.1%)大学生感受到了轻度以上就业压力,平均分为(2.26±1.42)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81人(12.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平均分分别为(3.34±0.55)、(2.54±0.51)、(2.37±0.49)、(2.76±0.74)分;年级、专业、户籍、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影响(P<0.05);就业压力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β=-0.10,P<0.05);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β=-0.904、-0.412,P<0.01或P<0.05);而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β=0.265,P<0.01).结论 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与自杀态度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心理资本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选取700名高校本科生,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TQ-SF)、青少年心理资本问卷(PCQAS)、自杀态度问卷(QSA)及一般人口学问卷分别测量被试的儿童期创伤、心理资本、自杀态度和一般人口学变量。结果 CTQ-SF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呈负相关(r=-0.23,P0.01),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及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正相关(r=0.19、0.25,均P0.01);心理资本总分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及对安乐死的态度均呈正相关(r=0.25、0.15,均P0.01),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负相关(r=-0.19,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儿童期创伤负向预测心理资本(β=-0.38,P0.01);心理资本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态度(β=0.34,P0.01),心理资本在儿童期创伤与自杀态度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且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值为0.18,占总效应的51.42%。结论儿童期创伤既能直接预测自杀态度,也可通过心理资本对其产生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城乡接合部张堰镇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使用卫生部统一设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调查问卷,对张堰镇167名城镇居民和30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张堰镇城镇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35.93%,农村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8.67%。城镇居民的3个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和5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张堰镇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的状况,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03年城乡自杀死亡资料及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对辽宁省城乡自杀死亡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城市居民1999—2003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6.28/10万,农村为18.34/10万,农村高于城市(χ^2=1626.74,P〈0.0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但农村15~24岁女性高于男性(χ^2=5.48,P〈0.05)。城乡间自杀方式构成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78.75,P〈0.01)。农村自杀死亡时间季节性较城市明显。结论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差异显著,应重点对农村、老年、男性及15~24岁农村女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自杀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农村居民伤害危险因素,为开展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在张家港市分层随机抽取1298名15-69岁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298人,在行走、乘、驾等方面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占15%-22%,3/4以上的家庭经常或有时存有农药;过去1年内0.8%的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0.2%的有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结论]农村居民存在着较多的导致交通事故、自杀等伤害的行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城乡居民营养保健知识及营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教育和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抽样对攀枝花市城乡居民1,047人进行营养保健知识问卷调查,所有有效问卷均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①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餐饮从业人员3组人群间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体质指数(BMI)以农村居民最高,餐饮人员最低;②不同年龄间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193),而BMI有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F=22.309,P=0.000);③女性、男性间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MI女性低于男性;④文化程度越高,知识得分越高,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不同营养状况的城乡居民营养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攀枝花市城乡居民对营养基本知识的掌握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居民问卷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BM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和性别。应进一步对该市居民进行培训、引导,全面改善其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探讨其死亡原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营市利津县、河口区2004~2005年农村居民自杀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按1∶1配比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自杀危险因素。选择对照的匹配条件是性别相同、年龄相差1~2岁。[结果]利津县、河口区2004~2005年农村居民自杀死亡178例,年均死亡率为21.13/10万,其中男女性分别为21.95/10万、20.31/10万(P>0.05),40~79岁男女性分别为42.55/10万、28.99/10万(P<0.05);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逐渐升高(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低、有精神疾病、1年内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既往自杀未遂史者自杀死亡的危险高(OR分别为5.05、24.92、64.17、40.33)。自杀方式为口服农药的占76.97%、自缢占14.04%、其他方式占8.99%;58.99%存在慢性或严重躯体性疾病。[结论]该地区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较高,中老年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低、精神和躯体疾患、负性生活事件和既往自杀未遂者自杀死亡的危险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龙岩市城乡居民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城乡居民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在龙岩市城乡抽取313名18~60岁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313人,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率为67.54%,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为74.36%、58.20%(P〈0.01)。全部调查对象中,赞同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入学或就业的占52.08%,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为60.02%、40.91%(P〈0.01);最近3次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者占14.19%,城区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为17.37%、9.84%(P〉0.05)。[结论]龙岩市城乡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一般,农村居民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10年来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特点和寿命损失情况。[方法]分析福建省1998—2007年死因统计年报资料,用伤害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构成比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描述伤害的死亡水平。[结果]1998—2007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伤害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9.67/10万和59.78/10万,均居死亡顺位第5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死亡率是城市的2.0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城乡居民的前3位伤害死因均为运输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城市的运输事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农村则上升明显。城市伤害YPLL为85 453人年,占全死因YPLL的21.0%;农村居民相应为415 278人年、31.7%。[结论]伤害是我省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对寿命损失的影响较其它疾病严重,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 (1) To describe demographic and health‐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mong rural/urban resid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LBP); (2) To determine if the utilization of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s differ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with chronic LBP; and (3)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ural/urban residence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 usage and if associations differ by race or gender. Methods : A 2006 cross‐sectional telephone survey of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North Carolina residents. Subjects with chronic LBP were questioned regarding their health and health care use. Wald and chi‐square tes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ographic and health‐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urban residents.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ural/urban residence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 use. Differences in race or gender were explored with stratified analysis with a P < .10. Findings : 588 residents of North Carolina with self‐reported chronic LBP sought care from a provider in the previous year. In bivariate analyses, when compared to urban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were younger, more likely to be uninsured,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disability, and reported more depression/sadness. Rural residents we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care from a rheumatologist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0.47 [95% CI, 0.22‐0.99]). Rural blacks we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care from a physical therapist when compared to urban blacks (aOR 0.26 [95% CI, 0.07‐0.87]). Conclusion : Despite similarities of high provider use, imaging and therapeutics, when compared to urban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functional limitation and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35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城乡居民2型糖尿病(T2DM)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5年7—10月对南京地区的3个城区和2个乡村,年满35周岁并在当地居住满5a的常住人员进行T2DM的现况调查。结果全市总的T2DM现患率为4.7%,其中城区为7.0%,乡村为1.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奶制品摄入量和腰臀比超标是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乡村居住、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T2DM是由遗传、环境及行为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倡导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和体重是预防T2DM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建江  娄冬华 《职业与健康》2013,(19):2529-2530,2532
目的探讨城市与农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脉造影结果差异,评价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566例,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组,对各组危险因素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再按不同年龄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结果城市居民组高血脂(15.O%)、吸烟(45.9%)、饮酒(26.6%)及心肌梗死患者(34.4%)比例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组(8.5%、33.7%、19.1%、25.2%),城市居民组冠脉造影3支病变发生率(32.8%)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组(22.8%),按年龄分组,小于50岁组城市居民组Gensini积分(57±37.7)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组(31.2±13.7)。结论城市与农村冠心病人群的危险因素、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对城市冠心病人群的影响更大,对人群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时应考虑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