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氯胺酮对七氟烷麻醉维持时Narcotrend指数监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七氟烷麻醉维持时0.2、0.5、1.0 mg/kg的氯胺酮对Narcotrend指数(NI)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 级准备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Ⅰ~Ⅳ组对应0.2、0.5、1.0 mg/kg的氯胺酮及生理盐水.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气管插管后待麻醉深度稳定10 min,没有外科刺激时,静脉注射氯胺酮或生理盐水,连续观察15 min血流动力学及NI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给药前各组的NI 基本无差异, Ⅰ组 39.4±3.0, Ⅱ组37.5±2.6,Ⅲ组38.0±4.5, Ⅳ组38.4±4.5.给药后Ⅰ组与Ⅳ组的NI在各个时间点均无差异;Ⅱ组和Ⅲ组与Ⅳ组相比,NI 明显升高,但Ⅱ组的Narcotrend 分级并无变化,而Ⅲ组NI明显升高并使Narcotrend 分级显著提高.结论 在七氟烷麻醉维持时,0.2 mg/kg的氯胺酮对NI无影响,0.5 mg/kg时NI增加,但不影响Narcotrend 分级,而1.0 mg/kg的氯胺酮明显增加NI, 并改变Narcotrend分级,可能导致麻醉深度的误判,致使麻醉药物过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Narcotrend指数(NTI)的变化,观测NTI监测麻醉深度的精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腹部手术成年患者90例。入室后监测基础生命体征、NTI值,吸入七氟烷,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3 min(T3)、手术切皮后(T4)、进腹(T5)、停吸七氟烷(T6)、拨管前(T7)、拔管后5 min(T8)各时点NTI及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变化。结果:麻醉诱导过程中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NTI、动脉压、心率均逐渐下降;气管插管、切皮、进入腹腔、麻醉苏醒等刺激强烈步骤时上述体征又上升。与T0比较,T1和T3的NTI明显降低(P<0.01);T2、T4、T5与T1比较,NT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NTI值能准确监测七氟烷吸入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精确判断麻醉诱导期、外科手术期和麻醉苏醒期,指导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临床浓度七氟烷复合阿片受体激动剂或β1受体阻滞剂在麻醉维持期Narcotrend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术中麻醉深度.方法 择期胃、肠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 组)、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SR 组)和七氟烷复合艾司洛尔组(SE 组).调整不同组中七氟烷的吸入浓度,达到控制术中血压在基础值±20%,心率在60~100次/min的目标.观察3组血流动力学、NT值、血糖、平均MAC值.术后随访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S组和SE组的NT值维持在61~35之间(P >0.05),SR组的NT值在65~40之间,高于S组和SE组(P <0.05).S组平均MAC值最高,SR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停药时血糖均比基础值升高(P <0.05).手术后随访,SR组有1例病人可疑术中知晓.结论 Narcotrend 可以监测七氟烷麻醉维持期间的麻醉深度,NT值<64,NT分级在D0以下,患者无术中知晓;瑞芬太尼或艾司洛尔可以减少七氟烷麻醉的MAC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23例进行短小手术的患儿,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七氟烷复合氯胺酮组8例,单纯氯胺酮组8例,单纯七氟烷组7例。记录麻醉处理后患者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相互比较分析。结果:七氟烷复合氯胺酮组苏醒时间明显比氯胺酮组缩短(P0.05),不良反应等比单纯治疗的两组少(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氯胺酮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区别。方法:125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 ASA分级Ⅰ~Ⅱ,按年龄分为5组:组1为1~4岁,组2为5~18岁,组3为19~40岁,组4为41~65岁,组5为66~86岁,每组25例。静脉诱导后雷米芬太尼维持输注速度为0.1μg · kg -1· min-1和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Narcotrend指数( Narcotrend index,NI)值稳定在64水平。手术结束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NI值逐步回升至85水平。记录术前、NI=64、NI=85时点的血压、心率、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对5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进行比较。结果:5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3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最低( P<0.05)。术后患者无苏醒延迟和呼吸功能异常,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不同年龄的全麻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在同一麻醉深度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麻醉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七氟烷和氯胺酮进行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需进行手术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使用氯胺酮进行手术麻醉,为观察组患儿在使用氯胺酮的基础上加用七氟烷进行手术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其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用氯胺酮相比,联合应用七氟烷和氯胺酮进行小儿手术麻醉可取得更优的麻醉效果,并可明显缩短其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左清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8):104-106
目的观察以七氟烷或氯胺酮为主导患儿麻醉后苏醒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术期患儿8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以七氟烷为主导组(七氟烷组,n=40)和以氯胺酮为主导组(氯胺酮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躁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均显著短于氯胺酮组(P0.05),躁动评分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七氟烷组患儿中呕吐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氯胺酮组患儿中呕吐10例,暂时性失明6例,精神症状或噩梦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7/40)。七氟烷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以七氟烷为主导用于患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较以氯胺酮为主导高。  相似文献   

8.
包萌萌  岳云 《北京医学》2015,(8):742-745
目的 探讨Narcotrend指数(NI)是否可以用于监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法 选择75例ASA Ⅰ ~Ⅱ级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成年患者,按照氯胺酮意识消失ED95剂量的不同倍数,随机分为3组,1.2 mg/kg组(K1组,2倍ED95)、1.5 mg/kg组(K2组,2.5倍ED95)和1.8 mg/kg组(K3组,3倍ED95).患者入室平静后,分别静脉注射预定剂量氯胺酮,监测10 min,分别记录给药前(基础值)、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和意识消失后1 min、3min、5 min、10min共6个时间点的MAP、HR、SpO2、NI、BIS数值及相应OAA/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BIS和NI基础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氯胺酮不同剂量后,NI和BIS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波动,且每例患者波动出现时间、波幅、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尽管注射氯胺酮后,各组NI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K2组最低NI值(中位数)降至63,随后逐渐回升,LOC后10 min时各组NI基本恢复至基础值.但是每组各时间点间NI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不同剂量氯胺酮对NI值随时间变化无影响(P>0.05);同组各时间点NI与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和BI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x<0.5).结论 在反映麻醉剂量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面,NI与BIS比较并无改进.  相似文献   

9.
李丽  吕国义  邓廼封 《医学综述》2007,13(4):312-313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吸入和诱导迅速,可控性佳。了解七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使麻醉医师在临床应用时扬长避短,得心应手。文章从七氟烷对心脏功能影响、临床循环动力学改变及机制方面综述目前临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亚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输注对腹腔镜手术患儿吸入麻醉七氟烷呼气末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2~12岁的患儿70例,随机分成艾司氯胺酮研究组(S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3μg/kg(>60 s)进行麻醉诱导,无肌松完成气管插管后,S组患儿给予亚剂量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负荷剂量后给予0.5 mg/(kg·h)静脉泵注,C组做盐水空白处理,两组患儿分别给予初始七氟烷目标浓度2.5%进行麻醉维持,待七氟烷MAC稳定15 min后进行手术切皮,观察患儿有无体动反应,下一例手术患儿的七氟烷浓度根据序贯法试验原则进行上下增减给药。记录两组患儿切皮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七氟烷MAC为1.54%,C组七氟烷MAC为2.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切皮前后HR、MA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出现术后躁动1例...  相似文献   

11.
麻醉趋势监测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麻醉深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麻醉趋势(NCT)用于七氟醚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时麻醉深度变化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ASA Ⅰ~Ⅱ级、年龄20~49岁择期行全麻下气管插管妇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药组(单纯七氟醚诱导,n=15)和联合用药组(七氟醚联合罗库溴铵诱导,n=15).单药组采用8%七氟醚吸入诱导,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2 MAC,维持3 min后气管内插管,继续观察3 min;联合组在睫毛反射消失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其余用药与单药组相同.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NCT、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NCT、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值无显著差异(P>0.05).与插管前比较,单药组患者插管后NCT、BIS值显著上升(P<0.05),但均未超过60,联合组患者插管前后NCT、BIS值无明显改变(P>0.05).插管后两组患者MAP、心律均升高,单药组较联合用药组上升幅度大(P<0.05).结论 单纯七氟醚麻醉诱导过程中,NCT能反映气管内插管伤害性刺激所致麻醉深度的变化.七氟醚联合罗库溴铵麻醉诱导过程中,NCT和BIS均不能反映气管内插管伤害性刺激所致麻醉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监测序贯法吸入七氟醚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对患儿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50例,6~12岁,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中序贯法吸入七氟醚,按等比数列将七氟醚呼吸末浓度分成5个阶梯(T_0~T_4):3.50%、2.45%、1.72%、1.21%和0.84%,术中测量记录患儿NT值变化,心率(HR)、心脏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射血分数(EF)和心输出量(CO)。结果:与T0时比较,T_1~T_4时NT指数、SV、LVEF、CO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T1和T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3和T_4明显增加,(P<0.05),TLVED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呼吸末浓度1.72%时在满足麻醉深度的同时对患儿左心功能干扰最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Narcotrend监测下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对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外科手术并行全身麻醉的冠心病患者5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麻醉诱导前仅给予生理盐水,观察组用等量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例丙泊酚应用剂量、麻醉诱导时间以及意识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病例在T3时间后的监测指标异常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较大,同时两组病例靶控输注浓度以及T2麻醉趋势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全麻患者在Narcotrend监测下于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NT)用于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ASA分级Ⅰ或Ⅱ级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以NT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对照组,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心率(HR)等,计算用药总量,记录苏醒时间.结果: 观察组在切皮(T4)、术中(T5)、术毕(T6)、出室(T7)的MAP和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在T4、T6、T7的NT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T6、T7的NT指数与基础值(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2组患者丙泊酚、舒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咪达唑仑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术中知晓,对照组有1例发生术中知晓.结论: NT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变化,有助于判断全麻深度,指导个体化麻醉用药,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心功能ⅡⅢ级,心功能Ⅱ级。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丙泊酚组、丙泊酚+七氟醚组和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患者予以1.5Ⅲ级。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丙泊酚组、丙泊酚+七氟醚组和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患者予以1.52.0 mg·L-1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丙泊酚+七氟醚组患者给予0.52.0 mg·L-1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丙泊酚+七氟醚组患者给予0.51.0 mg·L-1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并予以0.5最低有效肺泡浓度(MAC)七氟醚补充吸入;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患者予以1.01.0 mg·L-1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并予以0.5最低有效肺泡浓度(MAC)七氟醚补充吸入;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患者予以1.01.5 MAC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体外循环期间予以人工膜肺吸入麻醉。对3组患者术前(T0)、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后(T2)及术毕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进行记录比较。并对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2(t1)、6(t2)、24(t3)、48(t4)h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3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t11.5 MAC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体外循环期间予以人工膜肺吸入麻醉。对3组患者术前(T0)、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后(T2)及术毕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进行记录比较。并对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2(t1)、6(t2)、24(t3)、48(t4)h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3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t1t4的cTnI水平、CK-MB活性显著高于t0(P<0.05),而在t1t4的cTnI水平、CK-MB活性显著高于t0(P<0.05),而在t1t3时间点上,SOD活性显著低于t0及t4(P<0.05),MDA水平显著高于t0及t4(P<0.05)。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患者t1t3时间点上,SOD活性显著低于t0及t4(P<0.05),MDA水平显著高于t0及t4(P<0.05)。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患者t1t4的cTnI水平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t2t4的cTnI水平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t2t4的CK-MB活性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t1t4的CK-MB活性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t1t3的SOD活性显著高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MDA水平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七氟醚全程吸入组患者的心脏自主复跳率显著高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而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心肌收缩力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显著低于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七氟醚组(P<0.05)。结论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可显著减轻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氨荼碱对七氟醚全麻苏醒期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Ⅱ级择期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麻醉诱导采用吸入七氟醚,维库溴铵0.08 mg/kg和2μg/kg芬太尼静脉注射,持续给予七氟醚和0.15μg/(kg·min)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并保持BIS 45~50,手术结束时停用七氟醚和雷米芬太尼,患者随机给予2 mg/kg氨茶碱(A组)和生理盐水(P组),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和自述出生日期的恢复时间,记录麻醉前、手术中及给药后15 min的BIS、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意识消失的BIS、保持BIS为45 ~ 50的七氟醚浓度和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给药后3~6 min A组心率比P组显著增高(P<0.01),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和口述出生日期的恢复时间A组显著缩短(P<0.05),给药后2~12min A组BIS比B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七氟醚全麻苏醒期给予氨茶碱可以改善早期患者的BIS和临床恢复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人工气胸期间七氟醚对联合胸腹腔镜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单腔气管插管人工气胸下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七氟醚组,每组30例。记录人工气胸后即刻(T1)、30?min(T2)、60?min(T3)、9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同时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各1?ml分别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两组术中MAP、HR在不同时间点、组间、变化趋势均无差异(P?>0.05)。两组肺内分流率比较,在不同时间点、组间、变化趋势均有差异(P?<0.05),与T1比较,两组T2、T3、T4的肺内分流率均升高(P?< 0.05),且在T3最高;两组在各时间点的肺内分流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T1、T2时肺内分流率比较无差异(P?>0.05),T3、T4时七氟醚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aO2比较,不同时间点有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较T1均降低,其中在T3最低;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的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两组PaCO2比较,不同时间点有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均较T1升高;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的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结论 在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下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人工气胸期间全程使用1.0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可能增加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8.
李华  孙波  佘高明  谢红  王琛 《上海医学》2012,35(4):277-279
目的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人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