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合利脑心胶囊治疗老年人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1周内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3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合利脑心胶囊治疗,中药对照组给予利脑心胶囊鼻饲或口服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3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近期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以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降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结合利脑心胶囊用于老年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第2、4周后,根据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心通胶囊可改善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栓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单模拟法将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疗程为28d.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改善程度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中医证候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消栓通络胶囊(0.54g)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风复元口服液治疗气虚痰浊内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风复元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一般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积分值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值进行比较,两组均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复元口服液是治疗气虚痰瘀内阻型中风患者的有效方药,且安全无毒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灯盏生脉胶囊配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91例脑卒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3例只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9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疗效、显效时间及血脂四项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所需时间缩短,其调脂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对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疗效突出,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2型糖尿病中西结合诊疗方案,评价中医证候的诊断价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积分的前后变化。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血脂、证候积分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证候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候诊断方案统一和规范了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Ⅱ号方治疗痰湿蒙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Ⅱ号方(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等)方药,对照组加服脑安胶囊,治疗28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Ⅱ号方治疗痰湿蒙神型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祖方治疗血瘀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瘀证患者1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82例,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标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日1次;立普妥20 mg,口服,每晚1次)并配合中药治疗,治疗组予标准治疗+中风祖方,治疗14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瘀证证候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血瘀证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瘀证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52.43%,对照组3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祖方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白睛络脉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康2科诊断为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7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眼针联合疗法治疗。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及白睛络脉积分。对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及白睛络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白睛络脉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证型中风疗效显著,且与脾胃区白睛络脉变化密切相关,为眼针联合治疗中风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中抽取80例,按治疗方式分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和研究组(40例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比较治疗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研究组总疗效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差异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者接受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症状,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李井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28-1728
我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一名三年级的医学生,准备从事家庭医生职业。在二月份的《加拿大家庭医生》杂志中,当我读到Miriam Divinsky有关叙述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介绍后非常高兴。叙述医学对家庭医生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对家庭医学来说,这门学科非常重要。叙述医学属于  相似文献   

13.
14.
循证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自力 《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54-1055
循证医学是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思想就是遵循证据,即医疗决策应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必将对临床教学、科研和医疗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西医对预防医学的不同发展过程回顾,分析预防医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指出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罗艳秋  徐士奎  郑进 《中医学报》2020,35(9):1859-1862
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降浮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中医、彝医以及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  相似文献   

17.
Medicine and Art     
Braverman  Irwin M. 《JAMA》2003,290(20):2739-2740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